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住宅项目进行可持续建设评价,为住宅项目前期策划乃至后评价提供必要依据。方法将生态足迹理论与能值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住宅项目可持续建设评价中,通过构建住宅项目生态足迹评价模型,来判断住宅项目的生态盈余或亏损,评价项目对当地的生态影响及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并以北京市某住宅项目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案例所在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大于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足迹,生态盈余为12.2 hm~2,表明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压力较小,项目的开发建设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可行性。结论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利用住宅项目生态足迹模型可以有效评价这种影响的大小,生态足迹模型对于判别住宅项目建设可持续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王昱鸥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5):139-139,58
本文从绿色生态住宅的组成要素及特征两个方面,对绿色生态住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如何建设生态住宅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乡村住宅向生态宜居长寿化的方向发展,乡村住宅的耐久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指标参数对区域乡村住宅耐久性的影响分析,基于可拓学和扩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法(EFAST)提出了适用于区域乡村住宅耐久性能的评价模型与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可拓学对乡村住宅的耐久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得到乡村住宅耐久性能的敏感因素;将筛选出的耐久指标敏感因素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和蒙特卡洛抽样实现乡村住宅样本数量的扩增;引入EFAST方法对扩增后的乡村住宅样本进行耐久指标的全局敏感性分析,得到耐久指标敏感因素的一阶敏感度和总阶敏感度。该方法可以提高区域乡村住宅敏感性分析的精确度,得到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程度,且可以实现乡村住宅样本数量的扩增,降低实地调研成本。最后将该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应用于区域乡村住宅分析,阐明了该方法的分析过程,并给出了我国乡村住宅耐久性能的限制因素和敏感性系数。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的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推导出节能省地型住宅经济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可以分析评价对象的综合经济性能,可以挖掘出影响整体经济性能的关键因素所在,而且还可用于多个评价对象之间经济性能的横向比较分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省地型住宅经济性能评价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将可拓理论与住宅建筑综合性能评价相结合,以物元理论和可拓数学作为其理论框架,把住宅建筑综合性能评价看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物元网,并在物元理论、可拓集合论和关联函数运算的基础上,以一套实际住宅为例,建立了住宅建筑综合性能评价的物元模型,利用此模型对住宅建筑综合性能作出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且效果理想,是一种既可行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浅议生态住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态住宅的含义及特征,论述了国内外生态住宅的实践与发展,并就加快我国生态住宅的健康发展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低能耗生态农宅集成优化采暖技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阜新地区低能耗生态农宅和传统住宅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从采暖源散热面温度分布、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及经济性评价等方面对采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集成优化采暖技术在冬季的采暖优势.生态农宅冬季室内环境要明显优于传统住宅,虽然生态农宅初投资增加了18%左右,但每个冬季大约可节省3t的采暖用煤.生态农宅模式符合可持续建筑理念,为东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某住宅建筑设计建筑的的分析,从环保生态住宅的组成要素、环保生态住宅的类型及特点,对绿色环保生态住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设环保生态住宅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绿色环保生态住宅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既有住宅性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综合改建为目的,将既有住宅性能分为安全性、完好性、适用性、节能性、环境性和协调性等6类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既有住宅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随意性,全面考虑各类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改善评判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通过评价30个不同的案例,验证该评价模型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优点.通过案例讨论,提出各类住宅性能改建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数学的生态住宅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建立了以自然环境、室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准则层的生态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参考前人对生态住宅评估体系的研究成果,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评价等级确定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通过专家赋值法和不等权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苏州市E花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变换进行综合评价,评判结果是E花园的生态化程度等级为"良"。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乡村住宅向生态宜居长寿化的方向发展,乡村住宅的耐久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指标参数对乡村住宅耐久性的影响分析,基于可拓学提出了乡村住宅耐久性的评价模型与敏感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以关联度计算得到的乡村住宅耐久性评价级别和级别变量特征值为依据,分析单体乡村住宅和区域乡村住宅耐久性的敏感性指标。该方法可以依据敏感性分析对象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且适用于单体和群体住宅耐久性的敏感性分析。最后将该敏感性分析方法应用于乡村住宅耐久性评价,阐明了该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分析过程,并给出了中国乡村住宅耐久性分布的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生态住宅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生态住宅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归纳了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要点,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生态住宅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住宅性能综合评价是住宅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学习和记忆功能的特点,建立了住宅性能综合评价模型.针对神经网络BP算法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问题,将混沌理论引入神经网络算法中,利用混沌运动的遍历特性加快了训练速度,使其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算例表明,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价住宅的综合性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分析方法,提出了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和房地产开发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及房地产开发生态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模型,并以2005年南京市住宅开发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南京市住宅开发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和不可持续状态,其生态足迹约为生态承载力的116倍,应通过适当提高住宅容积率、建设生态住宅、提高建筑材料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以降低住宅开发的生态赤字,促进住宅开发乃至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生态住宅的设计对策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住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选址、选材、单体设计和节能等方面 ,提出了对农村生态住宅进行合理化设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生态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它对识别区域的生态经济特征,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章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混沌神经网络住宅性能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住宅性能综合评价是住宅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学习和记忆功能的特点,建立了住宅性能综合评价模型.针对神经网络BP算法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问题,将混沌理论引入神经网络算法中,利用混沌运动的遍历特性加快了训练速度,使其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算例表明,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价住宅的综合性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空中花园"——现代高层住宅中的绿色空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婉娣 《工程与建设》2007,21(5):689-690,708
"空中花园"式的住宅近些年以其新颖美观、空间灵活多变、功能丰富和生态效应显著等特点,是中国现阶段城市住宅逐步走向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特征的发展过程中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设计手段.文章通过对目前住宅中"空中花园"设计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手法的利弊以及可以解决的手段,并提出了对"空中花园"今后的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本文以住宅建筑建设和外部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从功能、套型、内部空间设计及造型设计四个方面对住宅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进而从生态、小品、铺地道路、人文等方面对居住环境设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态住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选址、选材、单体设计和节能等方面,提出了对农村生态住宅进行合理化设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