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穆红明 《科技信息》2011,(27):I0342-I0342,I0332
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自然灾害风险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其中对于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而言,冰冻、雨雪、大雾等各种恶劣天气是对高速公路交通造成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冰雪天气对高速公路行车造成的影响,以及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应对冰雪天气工作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立有效的冰雪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西省高速公路沿线17个气象站1971年—2000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大雾的地域分布及其天气气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各路段的大雾天气划分为不同的预报服务期和不同的预报服务路段,为高速交通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位树  李瑞杰 《甘肃科技》2013,29(12):107-108
不良天气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率远高于一般天气情况,为改善车辆在不良天气下的行车安全,分析了不良天气对高速公路的道路摩阻系数和车外能见度的影响,为研究不良天气下的合理限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国内许多高速公路在雾天采取封闭交通的对策,这种方式虽然杜绝了雾天的交通事故,但是却以完全丧失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为代价。文章通过层次分析法提出了雾天行车的最好办法——就是根据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心的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及时针对交通流量、气象、道路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限速,最大程度地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降雨对山区高速公路山风过境路段行车安全及通行效率具有较大负面影响.为保证山区高速公路山风过境路段雨天行车安全,提高路段通行效率,减少风雨综合作用的不利影响,文中设计了山区高速公路山风过境路段雨天可变限速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构建了风雨综合作用下的基于防侧滑和安全停车视距的安全车速计算模型,并以控制监控时段内车辆平均行程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山风过境路段雨天可变限速控制评价模型.结合实际道路、气象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与固定限速方式相比,文中建立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在保障雨天环境下山区高速公路山风过境路段行车安全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6.
雾霾对我国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的雾霾天气不断加重我国高速公路在雾霾天气下的交通安全,本论文针对目前我国雾霾天气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现象,分析不良天气下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速度与安全间距,并提出不同的能见度下出现的交通事故时采取的三种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雾区的交通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年由雾引发的交通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此。提高雾天低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并保证公路交通的畅通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对福州地区高速公路雾区监控预警系统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全风险的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高速公路车速管理策略,提出了基于安全风险的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确定方法。综合考虑交通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基于贝叶斯Logistic回归建立交通风险评估模型,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交通风险等级划分并得到了风险阈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安全车速的两步计算方法,即先根据交通风险分布,在风险小于阈值的交通流状态中选取车辆运行速度的第85 %位车速作为初定安全行驶车速,后利用停车视距原理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并以G15沈海高速(上海段)为例,展示了计算方法,给出了雾天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取值。  相似文献   

9.
冰雪天气下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雪天气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影响极为恶劣。通过分析冰雪天气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开发了高速公路冰雪天气运营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将有效减少冰雪天气下交通事故的数量和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大雾是影响飞行安全最主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结合太原机场10年大雾资料,分析总结了大雾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形成条件及变化规律,为提高大雾天气条件下低能见度的预报准确率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原长平直线公路汽车行驶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降低高原公路长平直线路段交通事故率,以实地调查和心理认知机理,对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长平直线路段的车辆行驶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了驾驶人在长平直线路段上行车的交通安全认知及行为特性。研究表明:该路段上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景色单调,高原反应使驾驶人容易疲劳、反应迟钝;道路两侧缺乏明显的参照物,驾驶人对速度判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容易超速行驶;经常有牧群横穿道路,产生横向干扰。通过对长平直线路段的道路景观设计、路肩设置隆声带、路面喷涂视觉减速标线以及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放牧通道等安全措施,可提高高原长平直线路段的汽车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山区公路边坡数量不断增多,分布也越来越广.针对公路边坡安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边坡安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以重庆市巫山至巫溪公路k88+680、k90+380两个典型边坡为应用实例,建立由6大因素共25个指标组成的边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单指标联系度、综合联系度和相对隶属度等的计算,利用级别特征值和置信度准则等评判方法对边坡进行安全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巫山至巫溪k90+380边坡为基本安全等级,k88+680边坡为欠安全等级,边坡开挖后需要依据两个边坡不同的安全等级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山区公路桥涵运营中的桥头跳车现象,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山区公路桥头行车安全性为研究对象,选取行车中车辆振动加速度变动作为驾驶员危害程度定量评价指标,实验表明,桥头跳车的危害程度与车辆经过桥头时的行驶速度呈正相关,并表现为加速度最大瞬态振动值(Maximum Transient Vibration Value,MTVV)的大小。因此,提出通过在桥梁位置设置合理指示标志及限速标志,提醒驾驶员降速行驶,可期望来降低桥头跳车的危害程度,并为公路部门的养护管理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分析了四川省在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对四川省铁路、公路在面临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以及相互间所存在的竞争问题 ,提出了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 ,把交通运输工程放在地球环境、生物、资源、污染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工程—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中进行全面考虑 ,把性质不同的生态环境系统与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确保国家在发展铁路、公路等大量基础建设项目时决策的正确性 ,避免因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计算经济增长时 ,应该正确考虑环境成本。只有这样 ,交通运输才能健康发展 ,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控制点和数字地面模型,应用群体智能算法自动生成公路的平、纵、横断面线形,基于OpenGL和VC++编程语言,编制了公路三维虚拟仿真模型智能构建平台.实例应用效果表明:所述方法能快速构建选线阶段的公路三维模型,所构建的模型与实体模型误差小,模型格式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6.
 从全国雾天交通事故多发的10条高速公路路段中选取交通气象观测条件较好的4条路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雾天交通事故的特征,并通过雾天交通事故与能见度的关系分析,定量研究了交通事故在不同能见度区间的分布规律。与晴天交通事故相比,雾天交通事故后果更为严重,伤亡率明显增加。事故类型以撞固定物和刮擦为主。雾天事故中,肇事车辆为重型货车、中型货车和大型客车的比例比晴天增加。雾天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在同车道行驶未按规定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操作不当、低能见度下不按规定行驶。统计表明,雾天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的凌晨至早上时段,事故高峰期为早上7∶00左右,这与大雾日数的时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70%~90%的雾天交通事故发生在能见度低于1 km的情况下,其中能见度低于100 m的区间内比例最高,为25%~50%。能见度低于1 km时,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密度随能见度增加而减小,尤其当能见度低于300 m时,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出现突发性增长,当能见度低于100 m,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密度增长到30%左右。根据交通事故在不同能见度区间的分布,将能见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划分为4个等级,实现了气象能见度到交通安全等级的转化,可为交管部门制定雾天交通事故防范对策,以及气象部门开展交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视角引导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以浙江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运用Arc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着眼于风景区的生态源地和自然本底条件,构建了“生态源地诊断-安全格局识别-理想景源提取-保护利用策略”的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框架。【结果】通过对研究区雨洪安全、生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地质灾害4个方面安全格局的分析识别,完成风景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结合对理想景源具备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提取和叠加,最终在风景区已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提取了37处理想景源,包括32处自然景源和5处人文景源。【结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策略,可为山体环境相关的生态保护和风景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是目前绿色公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常用框格植草措施减缓雨水对边坡的冲刷破坏,加快坡面的植被恢复进程。结合广西贺巴高速来都段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对现场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剖析了石漠化边坡框格内填土植草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技术在应用中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框格内填土局部稳定技术的新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在该石漠化边坡,推广应用了采用水土共蓄的新型板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的最新发明技术,以期对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积极的技术措施和建议,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绿化是公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公路绿化承担着美化公路、发挥公路景观效益、防护路基、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诱导车辆行驶、保护公路生态环境、抑制汽车噪声及增加行车视觉舒适性等功能。阐述我国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原则;提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及措施;给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管护。  相似文献   

20.
公路绿化有利于保护公路沿线环境,提高行车安全。本文讨论了公路沿线绿化的作用及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