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为建立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诊断标准,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分两个阶段的专家咨询研究.第1阶段,编制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的入选指标专家咨询问卷,并向全疆30位维吾尔医学专家发送,通过频数计算筛选出,睡眠增多,多梦、噩梦减少,精神气色逐步好转,目光有神等频率大于70%的10个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证侯特征;精神气色明显好转、心情温和,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舌苔滋润、接近薄白(趋于正常)等频率大于70%的8个清除时的证侯特征.共进行一轮.第2阶段,根据筛选结果再次编制咨询表,并进行对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证候特征权重系数的研究.共进行两轮咨询,每轮均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25,提示专家权威度高.经分析各证侯特征权重系数,得出判断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的主症为5个,次症为5个;判断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清除的主症为4个,次症为4个.专家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高,肿瘤异常黑胆质型异常体液成熟证侯特征一致性系数为(χ2=0.261,P=0.000),两轮相等;肿瘤异常黑胆质型异常体液清除证侯特征一致性系数为(χ2=0.248,P=0.000),两轮相等;由此得出结论,通过改良德尔菲咨询法建立的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标准对肿瘤有效、规范诊治提供客观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大鼠模型,并观察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其影响,采用经典方法建立异常黑胆质证模型,随后将凝集态β-淀粉样蛋白1-40(β-Amyloid 1-40,Aβ1-40)定位注射到双侧海马,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应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方药干预,观察各组体征变化,通过Morris水迷宫和跳台仪进行行为学测试,比较各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异常黑胆质证组和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表现出饮水量增加(P<0.01),饮食量增加(P<0.01),体重减轻(P<0.01)等;AD组、异常黑胆质证组、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学习记忆力降低(P<0.05);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干预组异常黑胆质证生物表征和学习记忆力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表明,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大鼠的生物表征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76例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其中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30例、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46例、正常对照组89例,采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IL-13基因intron3+1923位点及IL-13基因+2044位点的多态性,来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与白细胞介素-13(IL-13)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结果发现IL-13基因intron3+1923位点多态性,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基因型频率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T、T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T、T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1)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5),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5),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布在三组人群中有差异(P<0.01).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3基因+2044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性哮喘可能与IL-13基因intron3+1923位点多态性有关,而与IL-13基因+2044位点无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异常黑胆质体液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的影响,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基础上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建立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大鼠,并对大鼠第11、15、20 周时肝脏的外观、病理变化等进行动态观察。20 周后,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均发生癌变,前者成癌率(100%)明显高于后者(72%)(P<0.01)。总之,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DEN 诱导的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异常黑胆质体液具有促进和加快肝脏病变的作用。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异常黑胆质并DEN 诱导的肝癌病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异常黑胆质体液对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硬化期的影响,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建立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大鼠发生肝硬化,对大鼠第5、7、9、11周时肝脏的外观、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和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均经过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增生、肝硬化等改变;但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大鼠肝脏外观的变化明显快于模型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肝细胞水肿程度、不典型增生、假小叶的形成等病理表现和糖原、线粒体减少等超微结构变化均较模型对照组严重。由此可以得出,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DEN诱导的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脏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异常黑胆质体液可能具有促进和加快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增生灶,肝细胞增生结节,肝硬化,直至肝细胞癌过程的作用,而这一过程接近人类肝癌的发病特点和过程。表明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硬化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硬化期的肝脏形态学的影响,阐明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在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中预防肝癌的作用机理,根据维吾尔医学理论,采用多因素复制大鼠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至模型大鼠发生肝硬化,并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低、中、高不同剂量(1.5,3.0,6.0g/kg)对模型全程干预,并于第7,11,15周处死大鼠,对肝脏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在上述时间段与病证模型组相比,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病证模型组相比,具有肝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减少、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水肿程度减轻等病理表现及肝细胞内细胞器分布不均匀、肝糖原和线粒体逐渐减少等超微结构明显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硬化期的肝脏组织形态改变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托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ASM)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模型代谢谱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根据维吾尔医学理论,建立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检测以不同剂量ASM 灌胃大鼠的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分段积分后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1H-NMR 谱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将1HNMR谱信息用PLS-DA 分析可以把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组和ASM 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大鼠血清代谢谱变化区分开,发现与异常黑胆质肝癌组相比,在ASM 低剂量组大鼠的血清中α-葡萄糖,β-葡萄糖和牛磺酸的含量上升,而在ASM 中剂量组大鼠的血清中同样这三者也有升高,并且一些必需氨基酸,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含量升高,乳酸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SM 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中变化无此趋势。异常黑胆质成熟剂通过提高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加速糖异生提高能量供应,降低乳酸堆积来调节异常黑胆质型肝癌模型的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能量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按照维吾尔医模型建立标准, 采用干寒环境、干寒饲料和异常物理刺激等多重因素复合作用, 建立维医异常黑胆质证载体动物模型, 在此基础上, 通过饮用灭菌食用水配制浓度为0.1 mg/mL 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建立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载体大鼠模型, 并用大、中、小不同剂量(6.0、3.0、1.5 g/kg)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进行全程干预, 共分为病证模型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对照组6 组, 每组24 只。干预20 周时处死大鼠, 对肝脏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发现, 20 周时, 低剂量组与病证模型组相比, 形态无明显差异, 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病证模型组相比, 具有肝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减少、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水肿程度减轻等病理表现及肝细胞内细胞器分布不均匀、肝糖原和线粒体逐渐减少等超微结构明显变化。研究表明, 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的肝脏组织形态改变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76 例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其中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30 例,非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46 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 名进行对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 和CD62P、内皮素(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4 项指标,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PA 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下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偏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最短,其次为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研究表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纤溶功能都发生紊乱,提示异常黑蛋质性哮喘处于血栓前状态,且这种状态较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物质代谢变化的规律。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测定技术对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和黑胆质血糖正常者尿液进行检测,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分析研究尿液内源性化合物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组尿液中的代谢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葡萄糖、牛磺酸和甜菜碱的含量增加,与黑胆质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种氨基酸、肌酸酐、马尿酸盐、柠檬酸和二甲胺等含量减少,与黑胆质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和标志物信息均显示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和黑胆质血糖正常者存在代谢差异,提示体内某些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是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诊断标准,以非疾病诊断临床相关信息为依据,对诊断明确的12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对入选的证候要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共线性诊断及主成分分析,使用主成分改进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立各证候要素对证候的贡献度,根据OR值区分溃疡性结肠炎各异常体液型主症、次症。研究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异常黑胆质型主症为:口干不欲饮,舌苔晦暗,多梦、噩梦,小便青色,口味苦涩,唇色紫暗,舌质青紫;次症为:心神不宁,皮肤粗、凉。溃疡性结肠炎异常血液质型主症为:睡眠尚少,脉象粗、有力,结膜发红,舌质色深;次症为:口味甘苦,皮肤较热。溃疡性结肠炎异常粘液质型主症为:口黏,睡眠差,烦躁,皮肤凉、湿;次症为:面色发白,口淡无味,尿量较多,小便清长。溃疡性结肠炎异常胆液质型主症为:皮肤热,口干口渴,脉象细、浮,心急易怒,人面发黄,结膜微黄,唇色苍白,小便黄赤;次症为:舌体瘦、薄,口苦。经过对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所得到的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比较符合,可靠性高。由此得出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诊断标准的建立为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维医临床疗效标准奠定了基础,该标准的建立也为方法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2型糖尿病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诊断标准,以非疾病诊断临床相关信息为依据,对诊断明确的30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入选的证候要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共线性诊断及主成分分析,使用主成分改进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立各证候要素对证候的贡献度,根据OR值区分2型糖尿病各异常体液主症、次症。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异常黑胆质型主症为心神不宁,口干,舌苔为薄白苔,舌质紫暗,口味苦涩;次症为唇色青紫,舌体胖、短,小便青色。2型糖尿病异常血液质型主症为皮肤较热,脉象粗、有力,目光乏神,结膜稍红;次症为舌质色暗、舌苔光滑,面色发红,皮肤略粗。2型糖尿病异常黏液质型主症为唇色淡白,精神疲惫,口黏,舌苔白腻;次症为面色晄白,结膜发白,睡眠较多,脉象沉、缓。2型糖尿病异常胆液质型主症为心烦,脉象细,面色黄白,唇色淡不润,结膜发黄,皮肤较热;次症为面色无华,目光乏神,舌苔色黄,皮肤粗糙。经过对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所得到的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认为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比较符合,可靠性高。由此得出结论:2型糖尿病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诊断标准的建立为开展2型糖尿病维医临床疗效标准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此标准的建立也为方法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代谢组学角度进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中维西医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解析中维医不同分型间及其与正常人群间代谢表型的构成差异,寻找并鉴定中维医证型的代谢生物标记物,阐述中医肾虚痰瘀证及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在代谢组学方面的共性特征改变及其物质基础,以体现两者在代谢组学方面的交互性,为COPD的诊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首先,按照纳入标准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105例,进行西医的诊断分级以及中医、维吾尔医的辨证分型,分为中医肾虚痰瘀证组和维医异常黑胆质证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血样分批进行核磁共振技术(NMR)的代谢组学方面的测定和分析;得到健康人与各组COPD患者的血浆一维及二维氢谱,对1H-NMR谱进行分段积分后的积分值进行OPLS-DA分析,得到3D平面分布图,显示COPD患者肾虚痰瘀证组、异常黑胆质证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的分布区域完全分开,而中维医二组的分布区域未完全分开,说明两组血浆在代谢成分上无明显差异,同样表现为血桨中多种氨基酸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苯丙氨酸。此外,糖蛋白、不饱和脂类及极低密度脂蛋白也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肉碱及丙酮、乙酰乙酸较健康人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OPD二组中维医证患者血浆中代谢紊乱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氨基酸、蛋白质的代谢异常及脂肪代谢减弱、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反复相互影响的程度更重,使代谢紊乱状态更加严重。总之,从代谢组学角度出发,进行COPD中维医病证结合的对比研究,发现肾虚痰瘀证及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代谢组学改变更突出,但两证的代谢组学变化基本一致,其生物表型相似,表现为氨基酸、脂肪及糖代谢异常,提示COPD肾虚痰瘀证与异常黑胆质证患者机体内三大物质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相比健康人显示机体的免疫功能更低下、内分泌功能更紊乱、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动物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凝血功能的作用,选用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异常黑胆质模型组、药物干预组、自然恢复组,测定4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刚性指数、电泳指数、红细胞压积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结果显示,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能有效控制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血液黏度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