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同步和非同步通讯模式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准同步及泛同步通讯模式2个新的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通讯熵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2.
在同步与异步通讯的统计模型基础上,给出了通讯过程决策树的概念和结构。在对人类通讯行为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泛通讯定律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熵函数、平均熵、通讯过程的信息量、通讯功效等,并作了基本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非同步通讯模式的统计模型为在二维网络上实现多模式通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一些应用的尝试也逐步展开。到目前为止,这些应用还都局限在人工产生通讯模式的范围内。提出了通讯过程决策树的严格的形式定义和依时间梢等概率树的递推性定义,以及诸如:全对称、完全、均匀、半均匀、殆半均匀等概念,并讨论了梢的概率分布,及其与各时刻各节点处概率分布的关系,证明了两个定理。这些概念和定义将为今后自动生成通讯模式建立一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超混沌系统的混沌同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金兰  陈光旨 《广西科学》1999,6(3):184-188
利用主动-被动分拆同步方法通过一个一维驱动信号实现了超混沌LC振荡电路系统混沌同步,从理论上给予了论证,并在数值实验上探讨了其在通讯中的另外,联合APD方法和自适应控制混的方法实现了超混沌Roesslor系统的精确同步。该方法对参数不匹配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用Lorenz系统对两种混沌同步方法-变量替换法和变量反馈法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用单变量反馈可混沌同步,并比变量替换法有较快的收敛速率和较高的同步稳定性。用单变量反馈法同步的混沌系统同样可以用于通讯,且结构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6.
智能型多机数据同步采集及并行通讯接口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的智能型多机数据同步采集及通讯接口系统,以一套主单片机系统为核心,与多套从单片机系统及PC机进行通讯,可实现多通道,大批量数据的同步采集及实时传输,数据传输速率快,速率高。采用了光电隔离系统,可用于可靠性要求高,环境干扰强的场合。  相似文献   

7.
分数阶混沌系统的组合同步在保密通讯中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基于分数阶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以及Routh-Hurwitz判据,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三个分数阶超混沌Chen系统实现了组合同步.Matlab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理论的合理性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利用单片机串行口的多机通讯功能,实现多台微电脑霓虹灯全彩扫描器同步运行的方法,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的思路.该方法以便捷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多台扫描器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同步现象.  相似文献   

9.
CHEN系统的同步及其在保密通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稳定性理论,用非线性反馈的方法构造一个同步系统.用Lyapunov方法从理论上证明误差系统的零点稳定性,用Fortran程序进行了数值仿真,给出系统同步误差图,结果表明驱动系统和响应系统能够很好地达到同步.对系统的第一个变量x(t)进行扰动,数值仿真表明在扰动下系统仍能很好地同步,说明同步系统具有抗干扰性.然后把系统应用到保密通讯中,信息信号m(t)和混沌变量x(t)相加成为混沌传输信号s(t),在接收端信息信号被有效复原,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通信方案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稳定性理论,用自适应控制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同步系统,实现对任意传输信号的及时准确恢复;用此方法对CHEN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很好地达到同步。将该系统应用到保密通讯中,信息信号和混沌信号相加构成混沌传输信号,在接收端信息信号能被有效复原,仿真研究表明该通信方案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采用小卫星组网的方法来解决战斗机超视距通信问题。为实现某一局部区域的超视距通信保障,提出并设计了单轨道小卫星组网方案,多颗小卫星单轨道组网实现简单,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能够实现对局部区域的连续通信覆盖,满足对局部区域作战的超视距通信需要;研究了单颗小卫星的在不同高度时覆盖范围半径、覆盖区域与地心的夹角等特性;研究了小卫星组网时,在轨道高度为780 km,不同数量的小卫星组网通信宽度、相临小卫星覆盖范围的重叠宽度和夹角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传输设备在通信网中占有较大比重.不同的传输设备在技术上影响着通信网的传输质量,在经济上影响着通信网的成本.因此,选用何种传输设备是通信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和模拟微波等是多年来广泛应用的传输方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已不如光纤、数字微波和卫星等新的传输方式,已经或正在被淘汰,在今后若干年内,主要是继续利用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光纤、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几种传输方式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通过分析国内若干通信工程的成本,找出了它们在现阶段用于国内通信的最佳传输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油田电网对其系统通信的要求 ,选择扩频通信作为电网通信的主要方式。从理论和应用角度 ,对扩频通信的原理、应用领域及其主要优点进行了论述 ,并从产品选型、网络规模、系统简介、技术指标及效果分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给出了扩频通信在油田电网中应用的一个实例 ,根据实例应用效果 ,提出了在油田各领域推广应用扩频通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成本高昂,效果不彰。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现从分析信息产品的四种价值入手,解析中国对外传播作品存在的通病及其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对外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中国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基本不谙国际传播的规律。而实际上,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只有搞清楚不同事物的差别,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的功用。  相似文献   

15.
无线通信与电力线通信各具特色,在智能电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二者协作可以优势互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综合性能。针对无线通信与电力线通信混合组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的自适应信道选择算法,可以依据链路质量自适应选择通信方式;研究了双模通信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并进行实际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自适应双模通信的成功率高于单一的通信方式,通信的灵活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开放型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开放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发展规模受到测控实时性限制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开放型DCS通信速度的全面解决方案。该方案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提高上层监控站与下层控制器之间的通信速度:在硬件方面,通过监控站与通信站的分离、智能通信卡的使用、采用多串口通信以及合理的下位控制器选型等来提高系统的测控实时性,并加强了通信的安全性;在软件方面,采用多线程技术以及通信数据的优化组织,以提高开放型DCS的通信速度。将此方案用于某在型苯酚-丙酮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结果表明,系统通信速度提高了40多倍,充分满足了生产要求,为大规模开放型DCS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三节点中继信道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协作通信和切换技术的特点尝试性地建立四节点的协作通信切换通用模型,并对通用模型进行仿真和系统性能分析。四节点的协作通信切换通用模型的系统性能在中低信噪比时明显优于传统通信切换,高信噪比时与传统通讯切换的性能差别不大。四节点的协作通信切换通用模型解决了切换技术在协作通信中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卫星通信应用从固定地卢、通信扩伸至移动通信的趋向;详细说明了空间卫星从传统的对地静止轨道发展至新设想的低轨道和中轨道的过程,对中、低轨道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具体情况加以比较分析,作出综合评述;最后扼要介绍了利用卫星的全球个人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并表明卫星通信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中具有与光纤通信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传播具有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符号能否指代意义,意义能否共享,这是符号学传统;二是交流如何进行,交流障碍能否解决,这是哲学和伦理学传统。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前者表现为“名实”和“言意”之辩,后者表现为“是非”与“辩讷”之争,肇始于《老子》,发展于《庄子》,经各学派争论,《荀子》集大成。学术寻根意在理论建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古代传播思想看成一个整体,提炼核心概念和命题,重新组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命题系统,从而建构“传播辩证论”。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中外透地通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不同透地通信方式的研究与性能情况,通过对比具有代表性的透地通信产品PED系统、Canary系统、矿用本安型无线岩体通信系统、声波透地通信系统的优缺点,阐述了透地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基于其原理建立了简化的透地通信信道模型,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插值技术建立信道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法研究地层中电磁场的传播特性.最后结合当前研究和应用热点,分别阐述了电磁波透地通信与磁感应透地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