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峡两岸通用词语的隐性差异是两岸词语对比研究中不易被察觉、尚未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部分,主要包括概念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方面,尤以后两者为多。“起跑”在相关工具书中常作为通用词处理,一般不标记差别,但在具体使用中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大陆多用本义,台湾多用比喻义,台湾“国语”中的一些用法大陆普通话基本不用。隐性差异是在长期使用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用法,有别于使用频率较低的临时语境义和临时修辞用法。将两岸词语对比研究从显性差异深入到隐性差异,意味着研究策略、研究方式以及研究诉求的转变,此项研究对双方民众的交际、交流以及相关工具书的编纂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讨论现代汉语表示转折的语气副词“偏”、“偏偏”、“却”用法的不同。重点考察它们之间能不能换用的语义基础和具体条件,以及它们之间连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日语常用名词"方(ほう)"的意义和用法,本文通过实例,对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方(ほう)"的意义和用法可归纳为表示比较、对照,表示方向,表示场所和表示限定范围4种,日常会话中,通过"方(ほう)"的模糊表达,起到谦虚、尊敬或含蓄等礼貌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副词“就”的三种句式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时间、数量、年龄、范围、程度、逻辑、语气等的主观态度。(X1)+就+X2+(了2)的句式:副词“就”取“较快衔接”义,“就”不重读,在表示数量、年龄、范围、程度等时,有关词语位于x1位置有“趋小”的倾向,处于)(2位置有“趋大”的倾向;“(X1)+就+X2”的句式:副词“就”一般是“限制”义,重读,或和其所“限制”的X2一起重读;“X+就+X”的句式:副词“就”义有双重性—“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X+就+X”是一个紧缩式复句,前X相当于一个条件小句,副词“就”“衔接”并“强调”后X的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6.
根据副词"可"的重音、替换、共现词等形式特征对"可"的义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可1"表示程度高,"可2"是终于义语气副词,"可3"是推度义疑问副词,"可4"是转折连词,"可5"是转折副词,"可6"是辩驳义语气副词,"可7"是重要信息标记。以形式特征对副词义项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主观任意性,还可以显示出各义项间的紧密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日语课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相近意义的副助词 ,例如“さえ”、“でも”、“まで”在实际运用时 ,无论从其接续法 ,还是所含有的用法、意义 ,如果不经过详细的对比 ,往往会混淆使用。因此 ,对这三个词的用法、意义、接续法的异同做了较详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现有工具书解释“那时”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这时”指离说话时近的时间,“当时”为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间.通过考察留学生关于这三个词语的语料偏误,总结出其偏误类型为:①语义不明确;②词语所表时间范围不明确;③词语承接功能不了解;④词语的固定搭配不清楚.经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辨析方法:①划定时间范围;②明确承接功能.  相似文献   

9.
重庆方言中,"高"可以用来表"周遍"意义,其主要放在句中作谓语的补助语。文章通过考察认为,"周遍"义并非存在于字形"高"的词义演进轨迹之中;表"周遍"义的本字,不应是"高"而当是字形"交"字。只因为方音变读的缘故才被读作"gāo",然后在记词时又将其写作了同音字"高"。重庆方言表"周遍"义的"gāo",当与普通话"高"的字形、词义无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10.
“说X就X”格式由于其中“说”的语法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格式语义,即“说”为实义动词时,该格式表示对言说者的言说内容或主观态度、意愿进行确认,“说”为标记词时,该格式表示在超出言说者或言说对象主观预期的极短时间内出现或即将出现某种情况。该格式连用时,由于语义的增值或异化,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连用格式语义。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提取语料,统计分析"有点"和"稍微"的左右搭配词语词性、语义韵倾向。从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标记语料库提取语料,统计分析二者附加搭配词的语义类别、在不同语体中的词频分布差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为现代汉语近义词辨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陕西方言中表示“好”义的三个词:“嫽”“蒇”“完也”,在地域使用范围上略有不同,但是却共同体现了陕西人特有的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崇古尚文、知足常乐的文化心理。由此可以看出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体现出关中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在近十年来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X族"词语模的构成与搭配,探讨了"X族"词语模高度能产的语义特点和语用机制,以及"X族"在同类构式中胜出的原因。"族"类词从最初开始表示"一类人"的用法到现在的滥觞,除了所指对象范围的扩大之外,更体现了一种抽象的"精神社区"。"X族"成员的成活率受到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14.
重庆话常用"告"来表"尝试"意义,也通常把"伤口癒合"叫做"告口"。经过考察发现,表"尝试"义的本字应当是"较",而并非人们所写字形"告";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方言词,不应写成"告口"而该写作"交口"。口语中表"尝试"义和"伤口癒合"义的"gào",当与"告"这个字形无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语类"老"为基本单位,以"熟语"为认知理据,在"老"基本义——"年纪大"基础上,通过对汉语词、短语、句法平面的考察,挖掘出汉语"老"的附加义、情态义、文化义,从而弥补了汉语语法研究解释上的缺欠。  相似文献   

16.
形式名词被称为日语中两大名词种类之一,而日语名词分为实质名词与形式名词。从词语意义上来说,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事物本身的词,被称为"实质名词";名词自身并不表示任何事物,只起到表示某种词语功能意义的作用时,则被称为"形式名词"。"形式名词"有着根据被修饰的连体词或不同的语言成分而明示出所起的语言功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周文 《奇闻怪事》2009,(2):116-116
“白骨精”、“北夫荒”、“蛋白质”是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背景下,利用缩略法创造的新词。从词语修辞的角度来看,起初的引号表示特定的含义。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逐渐为受众所接受和理解时,表示特定意义的引号就逐渐失去了标志功能,它们的意义就会逐渐固化为一个新的义项。这在词汇学上称为“词义异变”。当然,这些流行新语也需要语言的使用者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提示”义“看”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表达存在三个平面或领域——现实域、认知域、言语行为域。担心——认识情态标记词“看”的产生源于现实域“提示”义“看”在认知域的投射,是后者在言语行为域缩合。而不同领域的“提示”义“看”往往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原型句式和基本句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籭""簁"与"篩"三个字之间关系,古今诸家或以为"簁"与"篩"是异体字(或古今字、正俗字),或以为"籭"与"篩"是异体字,或以为"籭"与"簁"是异体字。这种情况是杂糅古今字义造成的。我们认为"籭"与"篩"是异体字;"簁"本指筐篓一类的东西,后世借用来表示"籭"(或"篩")。  相似文献   

20.
"自"是中古时期最常用的副词词尾之一。在上古汉语中"自"最常用的用法是作己称代词,还可以作介词和副词。我们认为副词词尾的"自"是由其己称代词的用法发展而来的。"自"最初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回指主语或表示动作行为由主语发出,随着语言的发展,"自"与主语之间的距离扩大,"自"的回指、强调功能减弱、消失,"自"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受双音化趋势的影响,"自"依附于其前的副词性成分,降格为仅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词尾。在类推作用下,"自"的构词功能进一步增强,呈现出类化趋势,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双音节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