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木麻黄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乔木层不同器官和凋落物层、土壤层样品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木麻黄不同器官碳密度表现为:中龄林最大、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凋落物层含碳率表现出与乔木层平均含碳率相似的规律:土壤含碳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木麻黄人工林年净固碳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凋落物年固碳量亦存在显著差别,但比重小于乔木层.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不同组分的持水特性,选择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11年、22年和34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的现存量、持水特性及对降雨的拦蓄能力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杉木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各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叶凋落物占比例最大,花果占比例最小;最大吸水速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中龄林>老龄林>幼龄林,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凋落物不同组分中,幼龄林和成龄林最大持水率、最大吸水速率、最大拦蓄速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叶最大,枝最小,中龄林表现为其它组分最大,叶次之;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物不同组分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叶所占比例最大,花果最小.老龄林与中龄林和幼龄林相比,其凋落物现存量大具有较好的持水特性;凋落物中叶具有较大的拦蓄降雨能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发育阶段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尤溪楠木(Phoebe Bourmei Yang)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楠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为42.64%-51.45%,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随林龄增大,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也逐渐增大,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10.32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7倍和1.26倍.  相似文献   

4.
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福建九龙江口秋茄(Kandelia obovata)中龄林(24年生)和成熟林(48年生)凋落物的年凋落物量、组成及其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茄中龄林和成熟林年凋落物量分别为13.02和10.08t/hm~2;各组分凋落物中,落叶量和落枝量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为中龄林(65.74%,26.04%)成熟林(54.17%,20.43%),落花量和落果量则是成熟林(11.31%,14.09%)中龄林(5.84%,2.38%).秋茄中龄林的年凋落物量明显高于成熟林,是因为受林分密度和生长发育阶段影响:24年生秋茄林属中龄林,处于生长期,生长非常迅速,自疏现象比较明显,凋落物较多,导致其凋落物量高于成熟林;而48年生秋茄林属于成熟林,生长趋于稳定,凋落物反而较少.这说明秋茄林凋落物是一个巨大的养分贮存库,有助于维持红树林区的生物资源,提高河口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省屯昌县枫木林场3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槟榔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槟榔人工林地下部分0~100 cm土层中根系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0~100 cm土层中,槟榔人工林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0~30 cm),且根系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表现为:成熟林(1244.26 g·m-3)>中龄林(993.26 g·m-3)>幼龄林(658.59 g·m-3);随林龄增长,根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6.23 t·hm-2)>中龄林(4.97 t·hm-2)>幼龄林(3.57 t·hm-2).不同林龄槟榔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0~100 cm土层)分布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少,不同林龄之间土壤有机碳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幼龄林的有机碳范围在2.64~21.65 g·kg-1之间,中龄林的含量范围为3.56~25.21 g·kg-1,成熟林的...  相似文献   

6.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 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层是森林土壤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在森林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持水特性与演替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林场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固定监测样地中采用蛇形取样法均匀地选择5个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样方,并将每个样方内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凋落物取回实验室进行持水特性分析。采用室内浸水法计算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以及凋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并结合野外观测数据分析林下凋落物的持水特性与演替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的总蓄积量为成熟林(7.26 t/hm2)>近熟林(4.56 t/hm2)>中龄林(3.68 t/hm2),持水量大小为成熟林(21.23 t/hm2)<近熟林(35.24 t/hm2)<中龄林(47.71 t/hm2),持水率大小为成熟林(844.72%)>近熟林(742.58%)>中龄林(592.02%),有效拦蓄量为成熟林(31.32 t/hm2)>近熟林(20.52 t/hm2)>中龄林(11.98 t/hm2)。林分各演替阶段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持水量与持水率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关系增长,吸水速率则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呈幂指数关系下降。研究表明,成熟林的持水性能最强,近熟林、中龄林持水性能依次减弱。不同演替阶段林分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与蓄积量大小排序一致,表明持水量、持水率与蓄积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蓄积量越大,凋落物持水量、持水率越高,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7.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81.65 t·hm-2)>土壤层(66.13 t·hm-2)>凋落物层(7.50 t·hm-2)>灌木层(1.09 t·hm-2)>草本层(0.23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8.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经柳杉长期轮栽后凋落物的组成及归还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分的年凋落量是杉木多代连栽林的2.18倍,两树种凋落物年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杉木和柳杉年凋落物主要都来源于叶、枝和花果,其余的组分归还较少.柳杉林凋落物的归还模式为主峰出现在5月份和8月份,这两个月的凋落量占年凋落量的49.69%,可见,柳杉凋落物主要发生在5月和8月这两个月,而杉木则主要发生在8月份,仅8月份这1个月的凋落量就将近占年凋落量的一半.柳杉各月的凋落物中都以柳杉叶为多,但其他组分的归还顺序各月亦不完全一样,杉木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凋落物的季节归还模式亦不同:柳杉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呈适现出夏季(35.13%)>秋季(30.39%)>春季(26.33%)>冬季(7.57%),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呈现出秋季(53.06%)>春季(24.07%)>夏季(15.76%)>冬季(6.48%).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济源市大沟河林场营造的栓皮栎人工公益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随机布置凋落物收集框的方法来收集凋落物,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在2006年9月—2007年5月,20,30,40年生栓皮栎的凋落物输出量分别为5 594,8 358,6 397.6 kg/hm2.②在20,30,40年生栓皮栎人工林凋落物的对比中,凋落物总量比较为30年生(8 358 kg/hm-2)>40年生(6 397.6 kg/hm2)>20年生(5 594 kg/hm2).③凋落量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凋落量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春季>冬季,凋落量的峰值出现在10,11,12月,主峰在11—12月.  相似文献   

10.
云和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和县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以浙江省云和县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参数数据,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估算云和县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不同作用层的水源涵养量,并对不同森林类型、林龄、立地条件下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以及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云和县森林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量为7584.49×104 m3,其中94.18%来源于土壤层蓄水,4.19%来源于林冠截留降水,枯落物层枯落物层持水量占1.63%;2)各森林类型总涵养水源量大小依次为阔叶林>松木林>杉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平均为908.49 t/hm2,大小依次为阔叶林>竹林>杉林>松木林>经济林>灌木林;3)水源涵养林不同年龄组的贡献率为幼龄林(43.60%)>中龄林(26.91%)>近成熟林(22.27%)>成熟林(6.93%)>过熟林(0.29%);4)云和县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的分布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11.
楠木人工林凋落物的产量与月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35 a生楠木(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人工林年凋落物量及月动态,结果显示:楠木人工林年凋落量为6 804.26 kg·hm-2,其中叶占大部分(63.11%),枝次之(11.59%),花果很少,而非目的树种枝叶和杂物共占22.14%;凋落物量年内变化大,4月份最大,与落叶量一...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台风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总量、组成和时间动态变化的影响,对浙江天童山2种常绿阔叶林类型——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群落和木荷(Schima superb)群落的凋落物进行了为期5年(2008—2012)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天童栲树林和木荷林的年平均凋落物量分别为6.465t·hm~(-2)和6.947 t·hm~(-2),台风影响年的年凋落量和台风季节月均凋落量均高于无台风影响年.两种群落类型的总凋落物组成比例皆为叶>枝>碎屑>花>果>树皮,其中叶比例约占70%,枝比例约占17%;台风影响年与无台风影响年相比,叶比例有所下降,枝条比例明显上升.台风影响年与无台风影响年的凋落量时间动态不同,无台风影响年两种群落类型的凋落高峰发生在春季(4—5月)和秋末(10-11月),均为双峰型;台风影响年凋落模式为三峰型,凋落高峰发生在春季、台风季和秋季.两种群落的叶凋落时间动态在不同台风影响年份有所区别,在台风干扰较弱的年份(2008、2009和2011年)栲树林叶凋落动态为双峰型、木荷林为三峰型;在台风干扰强度较大的年份(2012年),两种群落类型的叶凋落动态均为三峰型,这说明台风干扰能改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时间动态,且台风强度对不同森林群落的干扰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凋落物是森林净生产量的重要组分,探讨森林凋落物生产及其养分归还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安徽池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甜槠(Castanopsis eyrei)老龄林和苦槠(C. sclerophylla)中龄林,开展氮磷添加试验,设置3个处理,即氮[N 100 kg /(hm2·a)]、氮+磷[N 100 kg /(hm2·a) +P 50 kg /(hm2·a)]和对照(CK,无氮磷添加)。采用凋落物收集框法,对林分凋落物生产量及其养分归还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结果】N+P处理下,苦槠林和甜槠林总凋落物量最高值分别为9.502、7.120 t/(hm2·a);其次是N处理,分别为8.393、7.041 t/(hm2·a);CK林分分别为7.724和6.697 t/(hm2·a),氮磷添加提高了总凋落物量,但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N处理和对照条件下,两林分凋落物各组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顺序均为:落叶、落枝、碎屑、落花落果。但在N+P处理的苦槠林中由大到小依次为:落叶、落枝、落花落果、碎屑。N处理下,苦槠林和甜槠林凋落物年均氮含量分别为14.199和13.648 g/kg,N+P处理分别为13.863和13.650 g/kg,CK林分分别为13.384和13.094 g/kg。各处理下苦槠林和甜槠林凋落物年均磷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N+P、CK、N处理。两林分凋落物的氮磷含量和年归还量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处理间的苦槠林和甜槠林凋落物的氮磷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氮沉降提高了苦槠和甜槠林凋落物产量,磷添加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表明磷添加缓解了氮沉降引起的磷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集广西忻城县红渡镇金银花(Lonicera quaponica)种植示范区人工栽培3年生的金银花样品,测定生物量及各器官的主要元素含量,并估算金银花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金银花的生物生产力是藤茎(0.79t·hm-2·a-1)>叶子(0.40t·hm-2·a-1)>根(0.33 t·hm-2·a-1)>花(0.30 t·hm-2·a-1);金银花的主要元素(N、P、K)平均含量显示花(5.68 kg·hm-2)>叶子(4.60kg·hm-2)>藤茎(3.06kg·hm-2)>根(2.93 t·hm-2);金银花年均产干花1.78 t·hm-2,年均经济收入每公顷35600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切断根系法,运用Li-6400光合呼吸测定仪对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呼吸特性及其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和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根系呼吸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中龄林根系呼吸速率年变化范围为0.412~1.970μmol/(M^2·s),幼龄林为0.259—1.414μmol/(m^2·s);幼龄林年平均根系呼吸速率(1.198μmolf(M^2·s))是中龄林的(0.937μmol/(m^2·s))1.13倍。中龄林和幼龄林根系呼吸速率及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年中基本呈单峰曲线模式,高峰值出现在6月,之后逐渐下降至次年1月达最低值。幼龄林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为31.79%~59.00%;而中龄林根系呼吸所占比例范围(23.50%-50.26%)较幼龄林小。中龄林和幼龄林根系呼吸速率与土壤5cm内温度相关性显著。中龄林根系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程度大于幼龄林。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壤高含水量并没有促进根系的呼吸,但与土壤温度互作可能对林木根系呼吸产生较为显著的促进效果,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固定样地采用凋落物收集器收集并定期回收凋落物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岛北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2008—2009年的凋落物产量及N、P、K养分归还动态. 结果表明:(1)木麻黄林年凋落物量为5.9844t/hm2,其中小枝凋落物量在年凋落量中占有最大比例,为88.99%;其次是杂物,为6.63%;最小是皮+枝,为4.38%. 木麻黄林总凋落物量和小枝凋落物量的月变化格局十分相似,皮+枝、杂物凋落物量月动态变化则比较平缓.(2)小枝中N、P、K 3种主要养分年归还总量为94.69kg/hm2,其中N归还量在年归还量中占有最大比例,为78.86%;其次是K,为18.71%;最小是P,为2.43%. N归还量月动态与总凋落物量月动态变化极其相似,P、K归还量月动态则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17.
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量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地处中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凋落物贮量、季节变化规律及年凋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年均凋落物量为2.86 t/hm2,与其他类型的森林相比,年均凋落物量较低。凋落物量各组分中,叶凋落量占绝大部分,常绿叶凋落量仅为落叶叶凋落量的1/2。在凋落量季节动态中,秋季(8至10月)为凋落量的高峰,且大多为落叶种类;而常绿种类叶凋落量全年较为平稳。这些规律是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对非地带性的喀斯特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滨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对福建海岸带木麻黄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及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防护林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分为5个时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土壤水分缓冲期、土壤水分平稳期、土壤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在1m内垂直剖面上,水分变异系数都在0.45以上,土壤水分变异较大.从土壤水分有效性来看,其土壤水分基本上处于难效水状态,在时间和深度上,中龄林土壤难效水出现的机率为90.8%,略低于幼龄林土壤(幼龄林为98.3%),相应中龄林土壤中效水出现的机率为9.2%,略高于幼龄林土壤(幼龄林为1.7%).通过对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气象因子的综合分析,得到土壤含水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降水是限制木麻黄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处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大青山地区,选择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研究林下植物组成及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在1800m2样地内有植物48~54种,但其优势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差异较大,幼林以阳性物种葛藤(Pueraria thunbergiana)、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占绝对优势,中龄林中的优势种则是耐荫物种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uscens)、凤尾蕨(Pteris nervosa)等,成熟林中的优势物种是大沙叶(Aporosa chinensis)、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等中生偏荫性的物种。不同龄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差异很大,表现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尤其是中龄林生物量与其他两个林龄最为明显,其中成熟林是其3.35倍,幼龄林是其2.7倍。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和冠层结构左右着林下植物组成及生物量格局。  相似文献   

20.
江西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省级尺度上分析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数据,以探索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动态分配格局及其准确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5.64~165.22 t/hm2,其乔木层生物量占94.2%以上。杉木林及其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而各林龄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在中龄林和过熟林中则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叶>根>枝,而其他林龄中的排序均为树干>根>枝>叶。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杉木单株生物量(W)模型(W=0.266D2.069)及以胸径(D)和树高(H)为变量的模型(W=0.046 9(D2H)0.906 4)预测值小于测量值,且预测精度R2均为0.84,其精度和预测能力均低于以胸径、林龄(A)、密度(N)为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W=11.497D1.847A0.082N-0.4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