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基础科学》2013,(1):3-6,2,65,66
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4 家杂志承办的 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 2013 年初揭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模式及其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 Bt 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 TAL 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 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等 10项由我国科研机构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4家杂志承办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2012年1月17日揭晓。"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利用强激光成功模拟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设计出兼具低场高灵敏和高场大磁电阻的硅基磁电阻器件"、"揭示梯度纳米晶铜本征塑性变形机制"、"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阐明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变迁的动力学机制"和"实现碳纳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应"等10项由我国科学家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础科学》2014,(1):3-12,F0002,F0003,F0004
为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特开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编辑部协办。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2014年2月19日揭晓。中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取得重要进展;在磁性拓扑绝缘体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耳效应;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观测到分子间氢键;北京谱仪III观测到一种包含至少4个夸克的带电粒子;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将小鼠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合成出极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研发出一种兼具大弹性应变、低模量和高强度的相变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D2受体通过αB晶状体蛋白抑制神经炎症等10项由我国科学家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2020年1月5日,“2020年科技焦点名词”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商务印书馆、《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联合发布。嫦娥五号、珠峰高程测量、天问一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鲲龙、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亚太6D通信卫星、流花16-2油田群、国和一号、九章号、海斗一号、海洋一号D卫星、银河系结构图、载人龙、海燕-X、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跨界量子纠缠等18个科技名词入选“2020年科技焦点名词”。  相似文献   

5.
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4家杂志承办的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2011年1月18日揭晓。"拓扑绝缘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揭示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中国发现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大地电磁测量揭示青藏高原东部有两条地壳物质流"、"揭示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在细胞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超材料实现微波段三维隐身和电磁黑洞"和"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等10项由我国科学家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美、中、阿三国都在2020年夏执行火星探测任务,但由于技术水平、项目进度、科研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探测任务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耿言说。几乎是前后脚,7月20日凌晨,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3天后,来自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岛东北海岸成功飞天。而几天后,美国"毅力号"探测器也将奔向火星。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1,(2):30-31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超声电机、着陆缓冲技术等技术团队助力"嫦五"飞天. "发射的场景很壮观,我们团队在现场见证了嫦娥五号成功飞天,大家都很激动." 11月24日中午,记者拨通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电话时,他还沉浸在发射成功的喜悦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1):3-3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的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结果于2008年2月10日揭晓。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并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中国首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列阵研究是当代红外光电子技术的前沿.本文介绍了中科院"九五"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光电子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13日,由路甬祥、徐匡迪等58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一、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二、我国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建成投产;三、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四、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五、"探测二号"发射成功,"双星探测"计划实现;六、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研制成功;七、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八、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九、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由彭少麟研究员和周晓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39899370)取得重要进展.最近,该项目被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计划(GCTE)列为核心研究项目,分类级为一等(这是GCTE给予某一研究项目的最高支持),开展该研究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被列为IGBP的第15条国际标准样带.这表明该项目已获得国际科学界的承认,项目组所开展的研究已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去年,该项目被评为国家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此次嫦娥五号飞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动人心魄。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望着嫦娥五号顺利奔月,航天发动机专家兰晓辉自豪中带着些许腼腆:"如今,年轻时的理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有那么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段人生非常值。"参与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打造"心脏"的兰晓辉,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那会儿,"梦想"这个词还不流行,大学生们都怀着"为国家做点事"的朴素理想。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 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壮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坚守.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有与嫦娥五号共成长的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也有初出茅庐的"95后"……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相同的是都属于"追月亮的人".他们日夜奋战,成就了中国的探月之旅.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动人心魄.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望着嫦娥五号顺利奔月,航天发动机专家兰晓辉自豪中带着些许腼腆:"如今,年轻时的理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有那么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段人生非常值."参与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打造"心脏"的兰晓辉,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那会儿,"梦想"这个词还不流行,大学生们都怀着"为国家做点事"的朴素理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0,(21):4-6
<正>随着"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2月17日,一批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搭乘"嫦娥五号完成了历时23天的地月往返征程,在深空环境下经历空间诱变后,返回地球.经过几个月的播种、育苗、移栽,2021年7月9日,华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的试验田内,和嫦娥五号一同"奔月"的这批水稻终于收获了.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     
正传播科学文化探索人与自然《科学大观园》杂志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科普期刊(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欢迎订阅2021年度《科学大观园》杂志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获取价值398元"365天畅读畅听"VIP电子刊特权+90天 "知网文化科普阅读季"精品科普图书,免费阅读、下载。获取方式:关注杂志公众号留言索取咨询热线 010-63581790/18911369653  相似文献   

18.
2020年秋冬之交,“奋斗者”探索一号科考船载着中国海洋科技弄潮儿勇闯地球最深极——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进入万米洋底的世界壮举,圆满完成了“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试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 “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赵洋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史重大科研项目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重大科研项目的筹划与实施"系列报告会,回顾《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大典·数学典》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筹划与实施。四位负责人的报告指出,发挥集体优势与追求学术创新是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术语学建设学术研讨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7届。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术语学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中国术语学界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和沟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维诺格拉多夫俄语研究所拟于2020年7月10—12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