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雪"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雪"被赋予多重的象征内涵:或是高尚人格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错位现实的反讽。透过刘醒龙笔下的"雪"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命运,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在乡村传播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眉"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一个象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意象已经被沉淀为固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也逐渐被人们接纳成为共同的意蕴。"眉"意象作为单象意象,虽然只是一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却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意蕴、审美情结和文化内涵,取得了别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褚殷超 《科技信息》2009,(29):159-159
作为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构成成分而存在的小说意象,其首要功能是基础性叙事,而小说意象“意”与“象”之间的相似性、互喻性,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又进一步深化了叙事内涵。小说中。意象的建构功能是统摄作品整体结构,而对应式意象成为文本多线并行中的穿珠之线、辐射点。小说意象在美感上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抒情性,调控叙事节奏。  相似文献   

5.
小说《抵达之谜》在意蕴上深沉丰富,但其连类生发的象征隐喻空间更呈现出无穷发散的格局。这源于它以基里科的一幅同名画作为"抵达"意义的支撑点,小说各卷以及整体写作模式上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循环象征隐喻,为作品开拓出巨大的象征隐喻空间,使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拓展,奠定了其内涵可无穷阐发的哲理性底蕴,因而该作品也成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7.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0,(6):157-157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从不同社会角度审视其象,剖判其意,均可自成命题,因心而得,因此其象征意义颇丰。《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作者班扬生动地描写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险,基督徒先从"绝望的泥潭"中挣扎脱身,路经"名利场",爬过"困难山",越过"安逸"平原,来到流着黑水的"死亡河"畔,"天国的城市"就在河的彼岸,这一切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意象比较,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创作的“梅”作既有对前人写作经验的继承,又借花抒怀,赋予“梅”作独特的文化内涵——生不逢时,仕途坎坷之感;忠贞孤傲,自信豪迈之气。“梅”意象的文化意蕴通过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表现得越发丰富多彩。“梅”作是辛弃疾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词人独特人格、多舛命运的反映,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量。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创作的"梅"作既有对前人写作经验的继承,又借花抒怀,赋予"梅"作独特的文化内涵——生不逢时,仕途坎坷之感;忠贞孤傲,自信豪迈之气."梅"意象的文化意蕴通过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表现得越发丰富多彩."梅"作是辛弃疾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词人独特人格、多舛命运的反映,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量.  相似文献   

10.
诉说心意彰显魅力--谈现代诗中的象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象征是现代诗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象征的意象为现代诗增光添彩,象征的"间隔的效果"促发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扩张了现代诗的内涵意蕴,增加了现代诗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痛砭王学,提倡经学,对扭转晚明空疏学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阳明学说流行晚明中国社会近百年,顾炎武虽力矫阳明学之流弊,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从浙南一隅的瑞安走出并颇具区域乃至全国性影响的官僚士大夫,黄体芳的社会交游十分广泛。他与张之洞、张佩纶、何金寿等清流士大夫基于同年、同事以及朋友、姻亲关系而构建的人际网络,在清流作为一个政治群体崛起于同光之际前,就已基本形成,并因清议活动而具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他与孙衣言、袁昶、张謇、王仁堪等江南士人的广泛交游,无论是其以丈会友、广结奥援的交往目的,还是诗文唱酬、游宴小集的交往方式,都更具文人之间人际交往的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4.
清初知名诗人颜光敏——王士禛选定的"金台十子"之一,著有诗集《乐圃集》。他的诗歌风格雅正,训辞深厚,曾得到顾炎武、王士禛等名家的高度评价。可以把颜光敏的咏怀抒情诗分成讴歌爱国人士、歌颂历史英雄、借用他物抒情、批判社会现实、怀念好友亲朋等五个方面,具体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仲长统的学术思想在其《昌言》和其他散佚的章句中得到反映。重视学养与知行合一,深究事理并独立思考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不随流俗与怀疑传统,高扬社会批判精神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新鲜因子。政治环境下士人意识的觉醒、经学的式微以及士人仕途的阻绝、仲长统自身性格和经历,是仲长统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盛唐开元时期,张说、张九龄二相主政期间,诗人王雏曾向二相上书并与之交游,这是盛唐诗坛的一件大事。过去一般只认为王维曾给张九龄上书,并为张九龄所提拔,却不知或否认王维曾给张说上书。从王维作品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史料来看,王维确曾上书张说。  相似文献   

17.
张咏是宋初第一代新型文人的杰出代表,史学家对他的关注首先集中在以文官掌兵的成功实践上;但就整体而言,张咏为重新建立儒家道德规范而进行的种种努力,以及他自觉捍卫皇权的权威、胸怀天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等,更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张咏的人格品质还显示着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基本特点.而所有这些都与他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清初小说评点异常繁盛,主要表现在评点者不仅仅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字品评和符号圈点,更突出的是评点者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角度出发,对小说的原始文本进行增删修改,加工润色,甚至大幅度的改头换面,从而形成清代初期小说评点中集评改于一体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进一步强化了文人在小说阅读、评点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性,并因此产生了以毛本《三国演义》、张评本《金瓶梅》等水准较高的通俗小说流行定本,在古典小说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20.
范当世(1854-1905)是晚清同光体的重要代表,由于社会政治、家族环境、人生命运等因素的高度契合,杜甫的文学成就和人格精神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范当世诗集中直接提及杜甫共计25处,引用、化用杜诗近百处,频繁、密集地使用杜典。此外,还表现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思想主题,锻炼字句、以议论为诗、沉郁悲慨的艺术特点,从具体视角显示了杜甫诗歌在晚清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