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化哺育了中国艺术,中国艺术从深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阐明了艺术的模糊美是中国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特证,而这一特证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特色--模糊.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将宇宙的生命之气与自身的精神气质融会贯通,以传达生命的意蕴与美感。20世纪以来,如何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传统艺术精神进行现代转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宗白华与方东美在坚守民族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对比深入发掘了传统艺术的多层价值与生命精神,运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阐释中国艺术的结构,建构了中国艺术理论的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引领了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哺育了中国艺术,中国艺术从深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阐明了艺术的模糊美是中国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特证,而这一特证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特色——模糊.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传统艺术理论精华——“意象”审美的当代性立场,对水彩画这一年轻的“过门”艺术,在中国本土美术环境中的深入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与融合点,水彩画艺术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去求发展。  相似文献   

5.
傅山“四宁四毋”理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转变有着很大影响,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思想、美学精神、书风演进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理论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主要原因是理论核心背离了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6.
傅山“四宁四毋”理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转变有着很大影响,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思想、美学精神、书风演进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理论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主要原因是理论核心背离了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7.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我国两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韩美林和靳埭强,设计的作品,正是艺术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从道家文化的研究入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融入这个大文化之中。本文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陶瓷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望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和现存传统园林及匠人的实践经验,研究了园林置石配梅、置石配竹的形式,分析了园林置石配植的艺术形式与布局原则,丰富了置石配植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110-113,151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西洋水彩艺术与中国水彩艺术传统的综述,论述了保持水彩艺术传统对于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应在倡导保持传统的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时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精神内涵、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标示设计的重要影响、对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印度的诗歌艺术理论最早都是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婆摩柯的《诗庄严论》,檀丁的《诗镜》等诗歌艺术理论都使用语言学话语。以皎然的《诗式》和欢增的《韵光》为标志,中、印的诗歌艺术理论形成了以诗学话语建构的诗歌艺术理论体系。中、印诗歌艺术理论话语的演变,反映了诗歌艺术理论发展的某些规律,其异同与它们的文化传统,语言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书法作为中国典型的、本土的艺术形态,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而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中,书法作为艺术的合法性在其他现代艺术的对比中曾受到质疑。朱光潜从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四个维度勾勒出书法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线索,明晰了书法艺术的地位、特征、价值和意义所在,对于书法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核心概念。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中西会通中开始了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与创新之路。20世纪30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弘扬了革命主义的崇高精神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精神在多元化发展中重新定位,既注重传承传统美学精神,又注重与现代西方美学、艺术流派的会通,走上了健康理性的自我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英美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在主导性话语模式上迥然相异,探讨了戏剧戏曲话语模式的差异:一为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为优美的歌唱艺术。之所以如此,除了中西文化传统差异之外,英汉语不同的语音动力特征对曲艺话语模式选择倾向的客观制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语义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语言文化对于戏剧戏曲主导性话语模式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入绘画理论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融合了道教儒教的文化艺术理念,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形成了具有意象神秘主义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及其衍生的具象唯物精神,则根深蒂固地渗透进西方美术理论体系中。中西方绘画理论体系走上了意象神秘主义与具象唯物精神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宗教对其精神内涵的影响和形成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取势之法”的叙述,将“气势”之法度与西方油画艺术联系起来,阐明了气势对如何体现油画作品的审美要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宇希 《科技信息》2008,(13):179-1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经历了重要的历史阶段,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当代科学角度.诠释传统声乐理论.认识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与运动机能,借鉴其他民族声乐演唱理论与技术,逐步从理论上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具备了现代学科意义与价值。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