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产品和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和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等常见真菌毒素的来源、种类、特点、毒性等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阐述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国内外对农产品及饲料中真菌毒素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是粮食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各国和组织均十分重视粮食中重金属限量控制。通过对CAC、欧盟、美国和中国粮食中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关粮食重金属污染控制指标存在的差异,对修订我国粮食中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同时快速检测粮食中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_1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混合液(体积比84∶16)振荡提取20 min,乙腈饱和正己烷除脂,经PRIME-HLB小柱净化,氮吹浓缩后定容.质谱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并选择多反应监测方式采集数据,外标法定量.方法的定量限(3S/N):呕吐毒素20.0μg/kg、赭曲霉毒素A 1.0μg/kg、玉米赤霉烯酮5.0μg/kg及黄曲霉毒素B_1 0.2μg/kg.用该方法检测小麦、玉米、大米和高粱等试样,4种真菌毒素的加标回收率介于75.5%~9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6.6%(n=6).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致癌物,虽然1942年就报导过麦角诱发大鼠耳朵的神经纤维瘤,以及50年代发现岛青霉所造成的霉米能诱发啮齿类动物的肝癌,但对于真菌毒素与癌的关系,直到60年代发现黄曲霉毒素以后,才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十多年来,对于产毒真菌和真菌毒素、真菌毒素的致癌性、真菌毒素致癌或促癌作用的机理、以及它们与人类肿瘤的因果关系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有些真菌有可能将食物中的非致癌成份转化为致癌物或其前体。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海峡两岸大米产品的相关标准,对两岸大米的分类、定等指标、质量指标、污染物、真菌毒素限量、农药残留限量、食品添加剂等进行了分析对比,并针对两岸大米标准的差异性提出开展两岸大米相关名词对照研究、完善农药限量要求、吸收采纳台湾地区先进、合理的技术等标准共通的建议措施,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岸大米贸易的便利化。  相似文献   

6.
依据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范数指数描述符,建立了一个预测单端孢霉烯真菌毒素(trichothecene mycotoxins)毒性的QSAR模型,并对35个毒素物质的毒性进行了计算.留一交叉验证和Y随机验证表明这个新计算模型预测结果可靠、稳定(R~2为0.944,2,Q~2为0.878,9);同时,该模型的应用域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有可能在大范围上推广运用.模型统计结果和相关验证结果都表明基于范数指数建立的QSAR模型可以成功应用于预测单端孢霉烯真菌毒素毒性.  相似文献   

7.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食品中,特别是谷物和谷物制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和动物的安全和健康.随着色谱技术、免疫化学以及光、电、声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出现多样化,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共存,如何快速、灵敏、准确、方便地进行检测成为目前形势发展下的要求.介绍了几种真菌毒素的性质、限量和检测现状,并综述了基于拉曼光谱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及其在不同真菌毒素检测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需求和使用量也日益攀升,同时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真菌毒素的残留是导致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质量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目前,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系统研究尚不深入。因此,关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对中药的安全性保证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概况及中药中黄曲霉毒素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进行相关的展望,以期为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耿玉辉  高艳 《科技资讯》2012,(13):221-221
文章探讨了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与玉米生霉粒率的关系,并对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法测定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真菌毒素与食物中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菌毒素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基质的温度、湿度等可以使真菌产生不同类别的毒素,因此,了解和研究真菌毒素的产生条件、特点,真菌毒素的危害性以及真菌毒素在食品中的带染情况、真菌毒素去除方法,以便引起人们重视真菌毒素引起的慢性中毒,确保食品安分和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总产量最大、用途最多的粮食作物。玉米按收获物和用途可分为籽粒用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等3类,其中籽粒用玉米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品。指出我国籽粒用玉米及其制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真菌毒素污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并从玉米育种和作物栽培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控制对策:1)选育并推广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种,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防治病虫害。2)选育并推广脱水快、成熟度好、利于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种,规范玉米籽粒晾晒及储存过程。3)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合理规范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使用低毒农药。5)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减少面源污染,降低重金属在玉米中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12.
中央一号文件主导着中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因此对该文件的研究可以观察出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与变迁规律.本文首次从知识图谱视角,以1982~2019年出台的21个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我国三农政策发展变迁的规律.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索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信息,并依据其特点划分三农政策的演变阶段;其次通过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方法系统总结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规律;最后提出我国三农发展的结论与未来趋势展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改变,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对我国的粮食需求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行重新评估,以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基于国科大学生网络开展全国范围的粮食消费抽样调查,收集粮食需求微观数据,据此对我国粮食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挖掘。研究得出,我国居民粮食摄入量呈下降趋势,地区、年龄、收入是影响粮食需求的关键因素,粮食摄入量在地区、年龄、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我国居民粮食摄入量与居民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最后,从科学估计粮食需求、优化粮食时空布局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RTV-DFM合成的金融状况指数(FCI)分析中国的金融状况,通过趋势周期分解试图揭示中国金融状况周期波动及长期趋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本文合成的FCI很好地刻画了中国的金融状况,可作为金融经济变量的先行指标,中国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周期高度一致,随机性趋势与FCI趋势高度一致,周期性短期波动与FCI同步反向变化,市场情绪及投资者预期非理性掩护下的随机冲击是中国金融状况剧烈波动的原因。预测显示中国金融状况将渐进式"走出最坏,逼近光明"。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生物发酵行业在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在产业升级和产能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深入总结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十三五”期间在产业规模、出口情况、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标准体系、绿色建设领域取得的各项成果;从标准法规、核心技术、市场环境三方面剖析了现阶段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机遇,从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菌种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推进绿色制造节能环保、完善标准保驾护航产业发展五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十四五”时期,生物发酵产业将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以消费需求引领产品生产,提高市场动力,逐步树立生物助推科技、发酵引领未来的理念,实现让生物发酵赋能健康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食品接触金属包装涂料的种类、特点及用途,从理化指标、浸泡条件两方面概述了食品罐头内壁脱模涂料、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易拉罐内壁水基改性环氧树脂涂料这三类当前我国食品金属包装内涂料卫生标准的特点,并展望了未来我国食品接触涂料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研究引入衡量区域要素差异的Theil指数定量分析中国对非投资区域差异,运用重心模型刻画中国对非投资重心时空转移,并借助Arc GIS将其可视化.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未来中国对非投资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此期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正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常态",我国商务发展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从我国消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5个方面综合分析我国商务发展趋势,剖析"十二五"以来商务发展的结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展望未来我国商务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整体来看我国硒资源较为匮乏,约有 72% 的地区属于缺硒地区,同时我国存在256个富硒地区。部分富硒地区立足自身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硒产业,实现了硒资源向硒产业的转化,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从硒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品牌化4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难点问题,指出我国硒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介绍了我国富硒地区硒产业发展实践,最后从加强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及品牌化等“四化”的建设角度,为我国硒资源更好地变为硒产业,提供了有关综合解决方案的系统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