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青 《科技信息》2012,(16):204-205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2.
芭蕾是西方艺术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自1581年第一部芭蕾《皇后喜剧芭蕾》演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古典芭蕾经历宫延艺术、文艺复兴和近代文明,在内容、形式、技巧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到二十世纪初已形成古典和现代两大派,风靡欧美,继而传播到全世界。芭蕾在中国是最年轻的艺术之一。我国在1959年才建立起第一个芭蕾舞团。二十五年来,我国芭蕾舞工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人。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和平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它的出现是中国芭蕾本土化迈出的第一步。主创人之一戴爱莲在其中运用了芭蕾的创作手法和舞蹈语汇来表现中国人民向往世界和平的心声。这是建国以后,中国舞者尝试第一次用芭蕾的方式去表现中国人当时的民族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6.
1922年,历经战祸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欧洲“荒原”,同时出现了两部震撼西方文坛的力作,一部是艾略特的被称为西方诗坛“里程碑”的象征主义长诗《荒原》,另一部则是被人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解体的“史诗”、“震惊西方世界的奇书”《尤利西斯》。如果说艾略特在其长诗《荒原》中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情感的衰竭,整个西方世界犹如一片荒原,那么,乔伊斯则以其奇特的视角、如椽的大笔,在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真实地描绘了战后西方人格破碎、人性堕落、物质与精神都濒临崩溃的可怕图景,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7.
一从19世纪末期到兀世纪初期,孙中山不断地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与认识。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十月革命以前),这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毛泽东曾正确地指出:“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这就吸引着当时的孙中山去研究与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8.
进入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于经济停滞的困境。据估计,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欧洲共同体十国平均为负0.5%,唯独日本仍保持约4%的增长速度。近来,日本有些人已开始称日本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就是说,按照他们的计算,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日本一位有影响的教授高坂正尧不久前在自民党机关刊物《自由民主》上著文指出:当前“世界面临两大问题,即苏联问题和日本问题”。苏联是搞军事扩张,日本则从经济上“加剧动摇世界的力量均衡”。因此,八十年代日本的发展航向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文化有三大系统,即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美国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保留了原有的特色,但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内涵;日本文化则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人文)精神,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充分发扬人性的崇高,从而造成一个美与善的社会,但“见人不见物”。科学发扬人的智慧与知识,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肯定。但“见物不见人”。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结合而开出的一朵奇葩。其主要艺术特色是:“悲”和“美”紧密联系与融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重情轻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注意通过季节变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和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企业经过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业时代,产品的品质已居世界前列。但强烈的危机感使日本人感到,21世纪将是高科技信息时代,为使日本立于不败之地,日本制定了“21世纪蓝图”。日本电话公司的多媒体计划预计投资1500亿美元,使日本进入信息社会;日本企业更注重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目前,日本的科技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第一,高达2.91%,其次为瑞士、美国、瑞典和德国。 日本各大电器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日立公司赶超松下“画王”和东芝“火箭炮”,一举推出“革命之子”新一代高清晰度彩电,令世人瞩目。其超平面非球式平面显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笔下的“日本”与“日本人”读中国作家描写日本的作品,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日本”与“日本人”常常处于分裂的状态,前者的美丽、令人神往与后者的丑陋、令人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在中国作家描写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留东外史》(不肖生,1914年)是第一部描写中国人留学东瀛的长篇小说,写所谓的学子在日本鬼混,吃喝嫖赌,洋相出尽,但仍具强烈的爱国之心。一位精通武术的留学生叫黄文汉,专门与日本警察过不去,想方设法捉弄他们,还教训过狂妄无知、军国主义思想严重的日本军官中村清八。在武术比赛中,他智勇兼施,连挫东洋大力士,为中国人争了光。然而,同样是这个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是如何对美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本尼迪克特研究发现,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他们注重社会对个体行动的评价,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以罪为基调的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4.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15.
去年,在一次有众多企业代表出席的“走出去”的战略研讨会上,不少企业家认为,“走出去”战略是“淘金”战略,而且大谈其如何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淘金”。但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谈到去第三世界国  相似文献   

16.
《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菜坞寻找香格里拉》(Virtual Tibet:Searching for Shangri-La from the Himalayas to Hollywood),2000年7月Henry Holt & Company,Inc.出版,全书共340页,共22章,由三部分构成。作者奥维尔·斯且尔(Orville Schell,汉名夏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学家。该作品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勾勒了西方人“发现”西藏和制造“香格里拉神话”的来龙去脉,展示了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演变,描述了西方传媒在制造“西藏热”中的作用,分析了西方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达赖在西方的影响和美国与西藏的关系,论及了“香格里拉”神话的破灭与西方人认识西藏的误区。该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学术研究和西藏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上述观点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7.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还是日本制造》一文,介绍日本如何重建“世界工厂”地位。日本的做法,对于正在努力迈向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业来说不无参考价值。日本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真正消化吸收后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再加上自己特有的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等因素,使其制造业产品一度横扫全球市场,罕遇对手,成为继英、美之后的“世界工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开始将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向海外转移,而自己却在国内大肆炒房地产、炒股票。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金融、房地产行业受重挫,制造业也逐步黯…  相似文献   

18.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1,(7):71-71
日本漫画家“被”失踪 日本地震发生后,一份由网友整理的“日本漫画家安全通告”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中流传,短短几天内就被转发数万次。在这份名单中,HelloKitty之母清水优子、《七龙珠》的作者鸟山明、  相似文献   

19.
《海国图志》系魏源愤于鸦片战争失败,为了寻求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编辑的一部名著,倾注在这部著作中的“师夷”、“制夷”的反侵略思想,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部书传播到日本后,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共鸣,在介绍和传播“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以及影响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诺贝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自己出色的文学创作向世界展示了“美丽的日本”与“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是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日本的“美神”。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和世界性。其中,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和大江健三郎“畸婴体验”对他们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川端康成对“唯美”与“感伤”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大江健三郎对西方“存在主义”的批判吸收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