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对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同层油藏的开发特征,采用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法研究孔店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以期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单砂体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及相应挖潜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准确预测剩余油富集区,完善注采井网,高粘度稠油区部署热采井,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卡层堵水等措施可以有效动用油水同层油藏剩余油。  相似文献   

2.
东营组油藏属于文中油田次生油藏,目前在文中油田文10、文15、文276块等区块多井录井显示较好,且部分井电测结果显示为油层,多年来陆续对该油藏进行了试油试采试验。部分井见到了工业油气流。但是由于对对东营组油藏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需要对东营组油藏展布规律、成藏规模及潜力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动态监测技术的引进和实施,监控油水井井底压力变化、研究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并利用监测资料的解释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指导实施挖潜,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25东块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也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主力厚油层储量基数大,开发后期仍然是"稳油控水"的主攻目标。开展厚油层砂体解剖研究,并基于构型要素分析法,结合油藏动态资料,探讨剩余油形成机理,预测剩余油分布,最终提出油藏挖潜方向,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文中油田勘探难度大,每年新增探明的优质储量少,远远满足不了产能接替需要。虽然文中油田开发历史长、构造复杂、遗留问题多,但是由于埋藏浅、储量动用好、开发成本低,剩余油潜力区块较多,钻井目标明确,因此依然是中原油田的储量及产量增长点。对于该油田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对油藏精细评价,挖掘局部油气富集区及井损区产能潜力,形成新的产能建  相似文献   

6.
整装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描述提高采收率是实现整装油藏稳产增产的关键.针对仅依靠井点插值井间不确定性强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井震联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以地震资料优化处理为基础,以地震约束地质、动态约束静态的双约束模式建立三维精细地质模型,通过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精细落实剩余油.应用该技术建立...  相似文献   

7.
埕南断裂带东邻孤北洼陷,南为渤南洼陷,北以埕南大断层为界与呈子口凸起相接,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该带Ng103层油藏为低饱和深层超稠油油藏,由于油稠、埋深大等不利因素一直未投入开发.随着水平井热采技术的进步,优选该带埕911-平1块实施部署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埕911-平1块生产效果,发现制约该块整体高效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工作的不断深入,油井逐渐见水,且含水率将不断升高,含水上升必然影响油田的产量和有关的开发技术政策,给油田开发带来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研究含水上升规律,根据含水上升规律和特点,控制或延缓含水上升速度,对于保持油田稳产、降低开采成本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公路文化建设的作用地位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突出,文化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形态。本文以传承性、代表性、可视化等为原则,针对公路服务、区域特色、标志标牌以及传播途径方面,对重庆南滨路的公路文化物化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低渗透油藏的油田,油井几乎都采用压裂投产的方式。本文,笔者研究了转向压裂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转向压裂裂缝转向的机理,介绍了转向剂的性能及优选、压裂液配制、转向压裂井层优选原则及压裂工艺优化设计等转向压裂配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商河油田商一区沙二下油气层在经历40余年的勘探开发后,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且研究区地下非均质性强,使得目前对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为了搞清该区地下流体渗流规律,预测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沙二下2、3砂组进行构型单元解剖,通过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划分来识别渗流屏障,将研究区渗流屏障划分为一、二、三级,分别对应构型界面的5级、4级、3级。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Flow zone index)等属性参数,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流动单元,对分类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各类的判别方程。由油田动态数据与流动单元关系分析表明,剩余油分布与流动单元类型存在密切联系,剩余油主要分布在Ⅱ类、Ⅲ类流动单元内。  相似文献   

12.
<正>在低渗透油藏的油田,油井几乎都采用压裂投产的方式。本文,笔者研究了转向压裂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转向压裂裂缝转向的机理,介绍了转向剂的性能及优选、压裂液配制、转向压裂井层优选原则及压裂工艺优化设计等转向压裂配套关键  相似文献   

13.
泾河油田泾河17井区储层属于典型的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强,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通过该区目的层长8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该储层的岩性征、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有比较强的内在联系。文章侧重于该区目的层的这种特征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水层物性、电性的识别图版及确定了有效厚度下限。利用"四性"关系来识别储层,并进行低产低效井的成因分析,最后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制定有效可行的开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4.
稠油开采技术可分为热采和冷采两大类,前者作为稠油开采的有效手段已在陆地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用于海上油田开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宜开采稠油的工艺技术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HASD(水平井环道加热蒸汽驱)、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D+SAGD(驱泄混合)和HP+SD(多底水平井吞吐+汽驱)等新的开采机理的研究应用有效改善了稠油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渤海油区有一部分非常规稠油油田由于原油黏度高,现有技术和投资条件下,使用注水等常规开发方法非常不经济,急需在海上实施稠油热采技术。  相似文献   

15.
湖南汝城位于华夏“多”字形构造带、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部的交汇处,区内热水镇是中国中南六省最大的地热田,一般水温为 915 ℃,最高 98 ℃,异常面积3 km2为深入查明汝城干热岩地热赋存条件及资源类型,该文在以往地热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区内地热资源分布、地温场、岩石热物性及放射性特征等,综合分析了汝城地区干热岩地质特征及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并总结分析了汝城区干热岩资源类型研究表明,区内隐伏岩体发育,平均地温梯度达 1374 ℃/100 m,花岗岩生热率达 313~1486 μW/m3,平均生热率为 697 μW/m3,具有良好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初步确定了汝城干热岩资源类型为岩浆余热及放射性热混合型该研究为湖南省干热岩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开发一种新型双液复合型聚合物油井堵水剂,它兼有聚氨酯胶和环氧树脂胶的优点。考察该堵水剂的性能,并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堵水剂的甲、乙组分混合后,反应速度快(数秒即反应并初凝),转向性能好,承压强度高(反向承压>10MPa),封堵浅(封堵半径0.2m),封堵效率高(每米厚度平均堵水剂用量30kg),易解堵。适用于单层堵水、封窜、压裂层段堵水、薄隔层封堵、5m以上厚油层封堵等。已经完成了5口井现场试验,封堵有效率达100%,施工成功率100%,共增油14340t,降水62730m^3。  相似文献   

17.
<正>油气滚动勘探开发综合研究评价技术是一项系统的研究工程,在该项目中充分利用濮深18块新处理的三维地震数据、测井、岩心及试油试采、RFT、HDT等基础资料,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质数学、测井地质学等为理论基础,应用地  相似文献   

18.
夏河县加木龙沟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中带和南带上。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向走向断裂为主,主干断裂为夏河—合作大断裂带。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和加木龙沟金矿的地层、构造、岩性及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等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结合以往在该地区的工作成果及认识,认为该矿区受区域构造控制,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地下热水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重庆市温塘峡背斜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水化学方法,探讨了该区内地下热水资源特征.研究发现,由于地质背景条件基本相同,温塘峡背斜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比较接近,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且热水中含有较多锶、氟、锂、硼以及硫化氢、氡气等对人体健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微量元素和气体成分,是较优的医疗热矿水.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热水的主要补给源,补给高程约960 m,主要热储含水层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地层(T1j).Na-K-Mg图解模型显示,5个泉点样品投点均落在Mg1/2角,属于未成熟水,表明该区水岩反应平衡温度不高,可能有冷水混入.多矿物平衡图解显示,5种矿物中,只有石英的lg(Q/K)-T曲线最接近饱和线,根据此曲线估测的该区热储温度为65~82℃,与运用石英温标计算所得热储温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太原地热开发是太原市近年的重点环保项目,担负着太原新城区集中供暖的任务。由于区块地层条件复杂,钻井中容易出现直井段偏斜、刘家沟组机械钻速低、双石地层垮塌失稳、石炭系煤层垮塌掉块、热储层漏失等问题,导致钻井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影响了该区块的开发进程。为此,进行了区块优快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在2016年实钻4口地热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直井段防斜、刘家沟组钻井提速、PDC钻头选型、双石地层和煤层井壁稳定、热储层随钻堵漏等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钻井周期大幅度缩短,工程质量获得甲方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