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丰富了它的创作理论主张。意象派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并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和取意等,为英美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了新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合;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意象派英文歌词用词精练朴实,但意蕴丰富,存在理解难、表达难、配乐难的汉译难点。基于西方意象主义和中国意境论、歌词与诗歌的共性,意象派英文歌词的汉译应以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为指导,结合编曲特点、音乐节奏及旋律,临摹出原作意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特征,尤其是作品中的"留白"效果,同时,应考虑译语受众的审美要求。对当今主流音乐平台和网络媒体中歌词的译配案例表明,"三美"原则和"临摹"原作意象法,可有效再现意象派英文歌词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它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闺怨”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金瓶梅》、《林兰香》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闺怨”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舍;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同时通过中国诗歌的翻译实践,他学会了掌握中国诗人构建意境的技巧:意象叠加和意象并置,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