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荒漠化最初提出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这一术语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 .Aubreville ,他在 1 949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 :在人为造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 ,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家H .N .LeHouerou(1 96 9)认为 ,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 1 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 ,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对荒漠化的定义为 :“荒漠化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破坏 ,是生态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终于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决议12款规定之后,又经过1993和1994年“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定义为: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它又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等。该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这一定义就是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荒漠化防治公约中的定义。至此,荒漠化不但有了新内涵,而且规定了明确、适度的外延。我国政府正式通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机构将desertification一词由原来的中文译文“沙漠化”改为“荒漠化”。中国政府为了执行《荒漠化防治公约》,还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实际上我国有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321.7万km2。已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或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约为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面积约为20.5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为23.3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km2;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荒漠化面积为21.4万km2。1997年原林业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荒漠化调查的成果。2.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沙漠化亦即沙质荒漠化或风蚀荒漠化。可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环境退化过程。确切地说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这个定义也就是沙质荒漠化的定义,也可作为风蚀荒漠化的定义。3.风沙化(或称沙化)是指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出现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河流下游的沙质古河床及泛淤决口扇地段及海滨沙地,由于人为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风力作用下流沙的出现。如黄淮海平原、赣北鄱阳湖沿岸、南昌附近、广西郁江的六景及粤、闽、台、桂、琼、鲁、冀等地的沿海地段等。  相似文献   

3.
摘要 荒漠化与沙漠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中存在有概念混杂、界定不清等问题。本文以对概念由来的分析为基础,介绍了目前对荒漠化概念和沙漠化概念的主要争议,探讨了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并阐述了荒漠化、沙漠化、沙化与风沙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国内涉及沙漠化的概念和术语较多,计有荒漠化、沙漠化、广义沙漠化、狭义沙漠化、土地沙化、土壤沙化、沙化、风沙化、风蚀沙化等,加之不同的释义,使得彼此界定不清,易于混淆和误解,其科学界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概念由来“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概念是由法国学者1949年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在此前后国际上曾使用了诸如荒漠蚕食、荒漠蔓延、荒漠扩张、荒漠化、干燥化、萨赫勒化等来表述“荒漠化”现象。但随着荒漠化问题及其危害的日益严重,考虑到“荒漠化”一词有很强的警示性,为了唤起全世界关注这一问题就决定采用“荒漠化”概念,并于1977年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UNCOD),首次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与总结,明确了荒漠化的定义,即“荒漠化是土地的生物潜能衰退或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出现类似荒漠的景观”[1]。之后,国际上逐渐趋于使用“荒漠化”概念,特别是后来在1991年全球荒漠化评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94年签定《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等的大力推动下,“荒漠化”概念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成为一个热点术语。“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国内应用的概念,其提出远早于“荒漠化”,早在1941年葛绥成就明确提出了“沙漠化”概念并论述了其成因[2],但研究未能延续下去,长时期国内仅见“土地沙化”、“土壤沙化”、“沙化”、“风沙化”与“风蚀沙化”等概念的零星应用。1977年后朱震达教授等才以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为契机,从我国实际出发,倡导国内开展以风蚀荒漠化为中心的研究,同时借鉴“荒漠化”一词,重新提出了“沙漠化”概念,并多次著文阐述沙漠化的定义,目前“沙漠化”概念已为大家所熟知。二、主要争议虽然国际上应用“荒漠化”概念和国内应用“沙漠化”概念已成共识,但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出现了类型繁多、各有侧重的定义,争论较大。1.对“荒漠化”概念的争论国外对荒漠化的定义,主要是从植被退化、生物潜力降低与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生产力衰退、环境退化、荒漠环境的蔓延以及土地退化等不同角度界定荒漠化的内涵[3,4],如“荒漠化一直被用于描述包括半湿润与湿润和荒漠及有自然生物联系的森林地区的各种类型与形式的植被退化”[5]等,其中从“土地退化”角度界定荒漠化的概念后来逐渐为大家接受,成为主流意见。即使如此,在该角度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荒漠化是指生产性土地转化并最终导致荒漠生态的土地退化过程的一个专门术语”[6]、“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主要由于人类的不利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7]和“‘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8]等。国内进入90年代后才注重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普遍认同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大多同意联合国有关组织所给出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8]的定义,但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破坏的土地退化过程”[9]。2.对“沙漠化”概念的争论朱震达等首先定义“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10],后经数次修订,近期提出“沙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干旱多风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1]。杨根生等则提出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12]。之后,董光荣等建议把引起争论的定义中的时间、地点和成因等限定条件去掉,将其定义为“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13]。再后,吴正认为沙漠化应是“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14]三、概念辨析1.荒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土地退化”是包括了土地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退化以及景观格局变化的综合性概念,上述许多侧重点不同的“荒漠化”定义基本上均可归结于“土地退化”之中,如“植被退化”、“干旱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的衰竭化”基本上是土地系统组成或结构的退化,“生物潜力的降低与破坏”与“生产力衰退”通常是土地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指征,“荒漠环境的蔓延”等则一般是土地退化在景观格局上的表现方式。同时,与“环境退化”相比,用“土地退化”定义“荒漠化”应更为具体、准确和科学,如属于“环境”的海洋是难以与荒漠化联系起来的。因此,从“土地退化”角度定义荒漠化已基本上为大家所接受。同时,分析上述利用“土地退化”说明荒漠化概念的几个定义,Dregne给出的定义(见本页左栏第4行)并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说明;UNEP 1991年的定义对荒漠化成因的说明并不确切;朱震达等的定义侧重于“景观”的描述,但荒漠化与荒漠景观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且定义中缺乏对荒漠化时空尺度的界定。比较之下,“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则比较全面、确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应以此对荒漠化概念进行科学界定。根据该定义,“荒漠化”概念具有以下基本含义:时间上,发生于人类历史时期;空间上,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实质上,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特定地域各类土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成因上,主要是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内容上,包括风蚀、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后果上,导致土地生物生产量的减少,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2.沙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国内对沙漠化定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沙漠化”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受到人为影响的“退化过程”的不同认识,从沙漠化过程自身特征出发应该把“沙漠化”看作是一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人为过程”,并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退化过程”。因为,首先,沙漠化与沙漠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二者关系密切,可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对应,沙漠与沙漠化土地也是性质不同的土地系统,不应将其等同起来。其次,沙漠形成和演变于大时空尺度,而沙漠化土地的形成与发展在区域自然环境并无大的变迁、在1×101年的时间尺度内就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沙漠化土地分布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的不相适应,表明二者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这仅靠过去的单纯自然环境变迁理论是不可能给予明确解释的,必须从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中去寻找原因,就要求在研究中应将沙漠化从沙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区分出来。再次,现今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程度逐渐加剧,构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威胁,社会实践上亦要求能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并作出科学解释。因此,沙漠化与沙漠形成演化虽然联系紧密,但严格来说二者在分布、时间、成因、发展过程、结果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均有本质性的区别和差异,应将其科学地区分开来。相比之下,利用“退化过程”定义沙漠化,就能将其区别于沙漠形成演化的特征有一个较全面的、代表性的反映,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现有利用“退化过程”表述沙漠化概念的定义,叙述比较繁杂,对其风沙活动这一本质特征阐述不够,特别是在当前大量事实证明沙漠化成因具有多解性和时空性情况下仍界定其是人为成因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定义亦没有将沙漠化的时空尺度予以说明。因此,考虑以上方面,借鉴联合国对荒漠化的定义,可较简单地将沙漠化定义为: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内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根据这一定义,可将沙漠化概念的基本含义概括如下:时间上,发生于人类历史时期;空间上,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实质上,是有时空等条件限定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成因上,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内容上,包括风力作用下的土地风蚀、风沙流、流沙堆积、沙丘活化与前移等一系列过程;景观上,是一个以风沙活动及其造成的地表形态为景观标志的渐变过程,最终大多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结果上,地表逐渐为风蚀地、粗化地、流动沙(丘)地等侵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等。3.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沙化与风沙化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业已表明,荒漠化的内容要比沙漠化广泛得多,如根据外营力的不同将其归纳为风力的、水力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四种荒漠化类型,在我国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长期退化以及土壤理化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等类型,故沙漠化——风蚀荒漠化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内容或类型之一,又称沙质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早期由于国内翻译的习惯,长期将“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译作“沙漠化”,造成了“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混淆,之后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又提出用“广义沙漠化”表示“荒漠化”,用“狭义沙漠化”表示国内一般意义上的“沙漠化”,但随着后期“荒漠化”概念逐步得到公认,也为与国际研究接轨,近期这两个概念已基本不再使用,普遍接受和运用“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在国内文献中“土地沙化”、“土壤沙化”与“沙化”常被看作是同义词,即“沙化(sandification)”。但对“沙化”的理解有少许分歧,一般认为“沙化”是指受外营力(风力、水力、重力等)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部分损失或外来沙砾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粗化过程,也有学者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受风力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部分损失或外来沙粒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粗化过程[15]。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沙化”都与“沙漠化”有着本质性的差别,首先在时空尺度上“沙化”没有类似“沙漠化”的时空限定,“沙化”可以发生于任何自然地带和时期;其次,在作用营力上“沙化”可能会是风力、水力、重力等多种营力单个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沙漠化”则仅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再次,在内容上“沙漠化”的土地风蚀、风沙流、流沙堆积、沙丘活化与前移等一系列过程与“沙化”过程并无完全的对应关系,“沙漠化”的部分过程属于“沙化”,但“沙化”的过程即使是风力作用下的沙化过程也并不包含“沙漠化”的所有过程,如风蚀劣地并不一定代表地表的粗化。因此,“沙化”应是一个内涵较“沙漠化”广泛的概念,“沙漠化”至多仅是“沙化”的过程与内容之一,或“沙化”仅可能是沙漠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风沙化(wind sandification)”其实是“风蚀沙化”的简称,其具有与狭义理解的“沙化”相同的含义,故“风沙化”与“沙漠化”过程在时间、空间以及成因上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时空尺度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海岸风沙等湿润半湿润地区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风沙化”过程并不属“沙漠化”过程,只有历史时期内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风沙化”属于“沙漠化”范畴,但又非所有的“沙漠化”过程都包含在“风沙化”范畴内,“风沙化”与“沙漠化”应属交集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1.荒漠化最初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这一术语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Aubreville,他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在人为造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家H.N.Le Houerou(1969)认为,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1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定义为:“荒漠化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破坏,是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10年后Y.J.Abmad和M.Kassas(1987)在《荒漠化》一书中写道,荒漠化是干旱的表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承载力的超载现象”。我国学者朱震达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协调时出现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由于世界荒漠化问题在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因而90年代联合国几次召开会议讨论荒漠化问题。1990年2月内罗毕会议对荒漠化下的定义是:“荒漠化系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大会(1992)则将其定义为:“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种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内容是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的。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这一正式文本中,确定了统一的荒漠化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包括有三层内容:(1)荒漠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2)荒漠化指特定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这一区域根据湿润指数确定。(3)荒漠化的实质是指土地退化,土地是指陆地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和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2.沙漠化沙漠化的概念同样林林种种,朱震达(1989)对沙漠化的定义为:“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其含义可简单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当然,朱震达对此也有一些另外的定义,如“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称之为沙漠化过程,所影响的土地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把“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之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1994)。还有其他学者的定义,不再一一赘述。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sandy desertification.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与“沙漠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荒漠化与沙漠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中存在有概念混杂、界定不清等问题。本对概念由来的分析为基础,介绍了目前对荒漠化概念和沙漠化概念的主要争议,探讨了荒漠化与沙膜化的定义其基本含义,并阐述了荒漠化、沙漠化、沙化与风沙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6.
<正>许多科学术语被人们广泛应用在了日常生活中,可它们大部分几乎经常被误用,于是一些科学家出来,希望人们可以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科学、准确地理解这些科学术语。以下是十个最经常被人们误解的科学术语。1.证明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我认为在所有科学概念里,最被广泛误解的正是"证明"一词。它本身的科学定义是在遵从若干假设的条件下,得出某个结论所使用的逻辑论证——这可比口语中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简称"环发")大会之后,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西周金文中纪时术语——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初吉、即生霸,既望,既死霸是常见于西周金文的纪时术语,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年代学意义。该文以铜器历日排比为基础讨论这4个名词的意义,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西周历法的基本特性;(2)纪时术语的各种可能月相和日序的分析;(3)铜器历日的相对排比及分析;(4)以传统宣王纪年安排晋侯苏钟历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铜器历日的绝对排比;(5)应用数据库讨论厉王的可能元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各种形式的住宅楼拔地而起 ,越来越多的人喜迁新居 ,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 ,很多建筑术语也随之走进千家万户 ,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关注。本文将《住宅设计规范》(GB 50 0 0 96 - 1 999)中的一些关于住宅型式的常用术语介绍给广大读者 ,并对此加以解释或说明。低层住宅 按《住宅设计规范》1 .0 .3条规定为 1至 3层。低层住宅常见的型式是各种平房、院落式住宅、独立式或并联式住宅(俗称别墅 )以及上海地区的里弄住宅和南方城市沿街的铺面房等。最近引进的欧式街坊住宅TOWNHOU…  相似文献   

10.
应国际术语信息中心 (InfoTerm)主任加林斯基 (ChristianGalinski)先生的邀请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 ,于 2 0 0 2年 1 0月 2 1日至 1 1月 2日 ,对欧洲几家有代表性的术语机构和组织进行了访问。访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识术语工作在政府、知识传播、工业与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以及术语工作给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了解现代术语学发展的趋势与欧洲已经实现的现代化术语工作方案 ;探讨今后国际间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代表团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出版图书情报委主任郭传杰研究…  相似文献   

11.
惊悉粟武宾教授因心脏病突发 ,于 2 0 0 1年 1 1月 2 4日不幸逝世 ,我们与粟教授共事多年的同仁们 ,个个肝肠寸断 ,悲痛万分。近 2 0年来 ,粟教授倾注全部精力 ,投入我国术语学研究和术语标准化工作。术语学是一门涉及语言学、逻辑学、信息学和标准化等多学科的交叉边缘学科 ,一般人不敢轻易问津 ,但粟教授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坚韧不拔 ,为创立我国术语标准化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为我国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的逝世是我国术语学界和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大损失。是她 ,通过各种方式 ,把国际术语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和最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1 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 (简称“环发”)大会之后 ,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侯变化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等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十分不利 ,荒漠化成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因此荒漠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媒体上、学术刊物上有很多宣传报导 ,一…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术语是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光合作用研究论文中存在大量的科技术语。基于数据驱动的科技术语分析能够对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起到较好的揭示和印证作用。文章以VOSviewer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的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中的科技术语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光合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自然光合作用的机理探究”“光合作用与环境变化”“人工光合的应用和发展”三个方向,“光催化剂”成为这几年光合作用领域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往来和文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术语连同它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术语语际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引起了人们对术语翻译理论中对策方法的探讨。因此必然要厘定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翻译术语,分析研究现有术语翻译方法,从而构建术语翻译的方法论体系,促进各种术语翻译方法、手段与技巧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5.
苏联科技术语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开始的。那时在莫斯科的科学家俱乐部中成立了术语部。它是由N.Y.Marr院士领导的,正是在那里气体动力学创始人Caplygin与苏联术语学派创始人D.S.Lotte相遇了。1933年,在S.A.Caplygin倡议下,一个术语学专门团体——技术术语专门委员会,成立了。S.A.Caplygin是这个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1869-1942),他的代理人是D.S.Lotte(1898-1950)。1938年,它变为技术术语委员会,1962年,改为现在的名称: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CSTT)。从1942年S.A.Caplygin逝世以来,这个委员会相继由A.M.Terpigorev院士(1942-1959)、V.S.K ulebakin院士(1960-1970)和V.Y.S iforov(1970年后,本文作者之一)领导。苏联著名的语言学家,如V.V.Vinogradov、I.I. Mescaninov、S.P.Obnorskij、A.S.Orlov、B.M.Ljapunov、N.V.Jusma-nov、G.O.Vinokur、A.A.Reformatskij、S.G.Barhudarov,以及物理、技术和数学各界代表人物A.A.Bajkov、I.P.Bardin、B.A.Vvedenskij、A.N. Krylov、L.S.Lejbenzon、L.R.Nejman、M.A.Satelen、L.A.Sretenskij等,他们在创立CSTT和推荐术语方面都做了贡献。D.S.Lotte的第一篇论文“科技术语学的现在任务”〔1〕,是与E.Wüster教授的名著“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化”同一年出版的。但是从最早开始,在术语学工作中就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第一个是以苏联学派为代表,他们是以编辑系统型的词典和以概念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制订出统一国家术语的原则;第二个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他们宣布是以制订国际术语学原则为其基本任务。后来,这两个学派互相促进。我们委员会的工作是沿着三个主要方面开展的:(1)理论研究;(2)制订协调术语系统的方法;(3)调整好的术语系统,以系统型词典形式提供出来。术语定义不能从一些著作(表达了一定的观点)自动转移到另一些著作中(那里的观点可能不同),尽管有时是这样做了。苏联科学院科技术语委员会科学工作的对象是术语学系统,包括自然形成的和经过调整形成的两种。名词术语仅仅看作是术语学系统的一部分。理论研究是从下述方面实现的:(1)概念系统化,定义公式化,研究术语学系统的内容平面(术语单位类型,术语领域,描述术语系统内容平面的方法),研究术语平面与表达平面的相互关系,术语系统类型学;(2),制订建立协调术语系统表达平面的原则,制定协调形成和自然形成的术语系统相互关系的原则;(3),它们发展的动力学等。本委员会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发表在“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研究工作汇编”一书中。D.S.Lotte 1961年以来的著作,已作为当时珍贵文献,收进一系列书籍中了。第一本是“开展科技术语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他的早期研究:“统一技术术语的目的和方法”(1937);“选择和形成科技术语的一些主要问题”(1940);“用改变词意来作为一种形成科技术语的方法”(1941);“科技术语学中的同形异义词”(1944):“科技名词术语系统的形成”(1948)等。D.S.Lotte逝世后,继续出版了属于这个系列的另外三份著作:“三元术语的形成和拼写”(1945,1969);“科技名词术语的缩小形式”(1945,1971);“关于借用和协调外来术语和类术语成份问题”(1946,1982)。这些研究的初始主题是如下述:1.一般讲,Lotte学派的科学方法论,同苏联科学一样,是符合对世界认识和觉察概括得出的社会历史经验的马列主义辩证法的。辩证法之重要在于:“它主要是以客观和精神两者的相互关系,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运动、兴起和消亡,来考虑客观事物及其在意识上的反映的”〔2〕。本委员会术语学派总是把他们的工作基于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和发展的观念之上的。每个专门术语系统的结构和内容,都被科学技术革命、科技新事物的兴起和科学前进途中的各种僵局,影响很大。基于相应学科中事物在不断发展的观念,本委员会制订了基本主题,为反映所有变化,该主题要求有规律地修订术语学推荐词。2.众所周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阐述是以一定语言表达出来的。本委员会把知识区分为日常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对象划分得详细和覆盖范围更广泛的特性。专业知识的最高阶段就是科学知识。在通常用的语言中,类术语成份在范围和意义上是与“专业范围”术语系统中的最初属不一致。只有少数名词术语能够冲破表示一般专业概念的术语系统,从专业范畴转变为普通日用词汇。在这样的属中,打破了语义和结构上的联结,专业范围的相关术语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不能再产生这种联结(在辞书学中,可观察到相似的划分,在那里这两个对象的语义学描述不同原理,是一致地系统阐述了)。3.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本委员会已开展研究特定学科中概念的系统特性和术语体系的系统特性的主题。传统的假设是:术语系统表达一定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系统。在很多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概念平面和相应的概念系统,实际上彼此是等同的。然而,认为术语系统表达或覆盖特定学科中全部概念系统,还没有深邃的理由。概念系统包含更多成份,比从分析相应术语系统的内容平面得出的观念要更深入。4.鉴于名词术语是术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委员会区分了有关概念的两种类型。如众所周知,在现代逻辑中,“概念”这个词没有一个共同的了解。“科学概念”给出客观事物的深邃知识、根据现代科学水平)。但是这个知识不能限于定义。名词术语的意义仅仅包括一部分“深邃的科学概念”。就术语的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强调指出了它的最一般、同时也是最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它将有能力从同类的客体中区分出一种特殊的客体,并且以正确方式使用该术语。在这个第二种情况下,术语也要以概念为基础。5.本委员会在具体术语系统上,是把“借用的”和“原生的”概念区分开的。具有自己术语系统的各学科,不管就它们的哪个方面而论,都是互相密切相连的,而且代表公共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系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组成科学。这些基本概念,给人以思想上的动力,使达到上述水平,但是它们也要求在给定范围内引进附加概念。本委员会认为,当调整科学术语系统从一给定科学中选出一小群特定学科的“原始”概念,把它括入相邻领域的概念范围和括入一套更高级的概念中(包括一般科学的和一般技术的),以便制订出定义时,它是充分的。这个特殊的状况具有“完整性”,而且就此而论,定义是正式的。我们认为,在给定部分范围内意义上的“相对”完整性,是足够的。在正式定义时,考虑到从特定部分选出的各类术语(语义的)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些类目是指参与概念和术语系统化的客体、工艺、特性和测量等。由于大多数概念的几个类似的分类共存的结果,这些类目由许多层组成〔3〕。目标在于调整好术语系统的本研究,其科学计划是建立在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种属的等级制基础上的。6.本委员会是从这样一个观念出发开展工作的,即每门科学在特定时刻同时存在着几个概念系统,也就是说在调整之前存在着几个概念系统或它们相应于每个术语系统的同一内容平面的变体〔4〕。现在这个现象已引起逻辑科学的注意,并已确定为“理论多数现象”。这个理论多数问题,产生于一词多义,而这些词必须满足全部共存理论的要求。按照“概念系统的多数”,则大概存在“自然形成术语体系的概念系统的多数”(或它们的各别部分)。这就是说,每一自然形成的术语系统的内容平面,分成几个对应于给定理论范围内每个共存体系的意义系统〔5〕。7.本委员会方法论的特点是考虑实现术语系统结构的两个方法:名称学的方法和语义学的方法。有的研究人员多次把表达平面改变为内容平面,或反行之,但在调整术语系统中,名称学方法是主导方法。8.本委员会的典型情况是把“表达平面”的系统特性理解为以“内容平面”的系统特性为基础的。在一个调整的术语系统中,表达平面的理想系统特性是达不到的。人们不可忽视结构的限制,这种限制是加在语言上、加在专业范围的对立面上,如术语的精确性和简明性问题,同时也不可忽视D.S.Lotte引进它们的可能性因子的重要性。研究由单语义成份构成的调整术语系统的内容平面,包括对由属的特殊的、部分的、集合的和其它类型关系联系的概念制订术语。9.技术科学的代表者和空气动力学专家C.A.Caplygin,在阐述他领导术语学工作的理由时说,不懂得科学的目的,就可能犯很多错误。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特别是科学领导者,要积极参加术语学工作。S.A.Caplygin和D.S.Lotte制订了术语委员会开展协调术语系统工作的理论。这样委员会应当由主要科学家组成,并能代表协调术语系统的各界(研究所、学院、产业部门)及各个学派。只有这样的委员会才能实现科学的术语学研究,而不受某个特殊团体感兴趣的有限方法和某个学派的狭隘观念所局限。1934年本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个报告,即“金属和合金热处理的合理术语系统”〔6〕。它包含一个调整好的术语系统,并且事实上是个表意文字的词典,而且是系统化型的(本委员会已经出版了300种这样的术语学文件——报告和汇编)。与别的改进术语系统的方法对比,苏联CSTT的方法,即“用编辑系统的词典来调整术语系统的方法”,是给出调整好的专门类型的术语系统。这个系统不固定在应用多义词的习俗上,而是根据分析多义词的词意变化从而得出一定规则来创立新术语系统。这个新的单一意义系统,应当代表在协调范围内概念的最新解释。这系统每部分确定的术语,首先是由具有定义的术语成分组成,其次是根据D.S.Lotte制订的要求(具有语言规范数据)选择的。这样调整的术语系统是单语义性的,可推荐作为专业交流用。它代表特定科学发展中的一个必要阶段〔7〕。D.S.Lotte曾在多年间(1938-1940,1948),为本委员会附属的各科学委员会成员讲授调整术语系统的方法问题。1952年他逝世以后,第一个合著的“制订和调整科技术语系统的准则”出版了,接着在1964年发表了N.K.Suhov的“术语的协调”。CSTT档案馆准备了一本231页的“专家手册”。1965年,T.L.Kandelaki写出了“概念系统和术语系统”。1968年,S.Y.Korsunov和G.G.Samburova出版了一本手册,题目是“怎样做术语工作”。所有这些作者都采用了D.S.Lotte的讲稿,并反映了苏联科学院CSTT的方法和方法学〔8〕。CSTT的科学动向具有自己的特点。人们不能把它的所有技术和方法,不加区别地移来准备系统词典(其中包括CSTT推荐的术语表和国家标准)。人们不能拒绝去做逻辑分类,尽管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此项工作的最重要阶段。系统化词典的任务是:在系统化基础上统一概念解释;对客观对象制订出科学发展一定时期中一般可以接受的认识,而在没有这样系统化的时候,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6.
坦斯莱(A.G.Tansley)在《植被概念和术语的使用问题》这篇著名论文中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性,从而引出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他说:“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整个系统(在自然意义上),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包括构成所谓环境的全部复杂的自然因素。”这也就是说,有机体与环境的不可分性,体现在它们与环境的自然系统之中.对这个系统,我们即要研究它的动态平衡,更要研究它的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7.
开展术语学的教学与培训,需要深入认识术语的属性特征并且发掘术语属性与其教育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人们对术语的寓教寓学属性还缺乏研究与认识。文章认为,是术语的寓教寓学属性决定了术语学教育的意义。在术语学教学中,应该注重需求分析,即分析教学与培训的差异、分析学习者的不同类型和教学的适用性问题,并且把提高人们的术语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产品的可靠性已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可靠性方面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术语“失效”和“故障”。由这两个基本词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 ,其中MTBF和MTTF这两个术语 ,是考核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然而目前对应的中文术语却很不统一。本文从现状出发 ,对它们的概念 ,以及国际标准术语及其定义作些分析 ,最后对中文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一、现状目前对应于上述 4个词的中文名相当不统一 ,现列举于下 :1 failure·《英汉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下简称《科标》) :(1)失效 ;(2 )故障。·《电工、电子和信…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标准开发机构,也是美国惟一的开发制定术语标准的机构.为了让读者有所了解,本文作简要介绍. 1.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是何机构 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Testing and Materials,以下简称ASTM)始建于1989年,是个非营利性组织,它向产品生产者、使用者、最终用户,以及那些在材料产品、系统和设备制定标准方面有共同立场和普通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讨论园地.ASTM有132个制定标准的委员会,它们的工作是发布试验方法、规范、操作、指导、分类和术语方面的标准.ASTM的标准开发活动包括材料、油漆、塑料、纺织、石油、建筑、能源、环境、消费用品、医疗设备和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子学和许多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曾经指出,航天器在太阳系以内的航行活动称航天,在太阳系以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或称宇航).这一点已经在航天科技界达到了广泛共识.而太空的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会发现目前在社会上对航天、太空、空间和宇航这几个术语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词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特别是空间这个术语容易引起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