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伴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各市县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在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时间截面,选取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等评价指标,通过Ucinet6软件,对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特征及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联系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布局.2005年~2015年,海南省旅游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呈现相互交织的网络形式,联系不断增强,尤其2010年后联系的密度增大较明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显著;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呈现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且核心区多居于东部地区,东西部旅游发展差异明显,但近年来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2.
以泛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用旅游经济引力模型和网络模型分析2005年、2010年、2015年泛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演化.研究发现:1) 泛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长,上海等城市占比缩小,垄断地位减弱,旅游联系日趋紧密,整体上呈现平衡发展的趋势;2) 网络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中间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边缘城市孤岛状态逐渐消退,网络整体性与网络密度趋高;3) 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发展稳定、联系越发紧密、互动性增强,核心区成员数量增加,网络发展渐趋平衡,核心区带动作用增强,“涓滴效应”日益显著;4) 节点网络中心性隐喻了长三角城市定位呈阶梯状格局,细分为5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各节点城市的地位与属性.其中上海节点中心性各项指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共同扮演着旅游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3.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分析OD成本矩阵,运用引力模型获得2009年和2022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经济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中原城市群城市程度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间组团发展模式更加显著,网络的核心地区由中部向西部呈动态扩展的变化趋势.中介中心度呈现下降态势,其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中介城市从郑州和菏泽逐渐向徐兰高铁线的郑州、开封、洛阳和商丘迁移,区域内个体城市中介能力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高铁建设提升城市网络整体密度,但仍处于弱连接状态.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核心区范围扩大,边缘区范围减小.随着高铁网络推进,凝聚子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石武高铁轴线子群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核心组团.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21,39(1):122-131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2000—2017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借助UCINET6.0和ArcGIS10.2分析入境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空间格局的建议.结果表明:①以核心城市构成的"金三角"空间格局仍保持稳定,先后带动东部和中西部城市间的入境旅游经济联系增强,整体网络趋于紧密.②核心区域范围沿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扩大,促进东中西部城市间产生互动,空间分布差异缩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有所缓解.③凝聚子群空间格局经历了"核心—边缘层级明显"、"物理邻近性"、"飞地经济合作"阶段性特征,现阶段组团模式弱化了城市入境旅游分级发展的局面.④强化西部"增长极"作用以促进局部空间关联,构建"两纵一横"旅游轴带优化资源整合,制定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实现城市间更高效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丽君  肖洋 《河南科学》2019,37(2):320-328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样本量更大、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考察各市州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结果发现:①14个市州共有182条旅游流,流量较大的旅游流一般都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之间,旅游流呈东西多、南北少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的关联度为0.99,旅游流网络非常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州往往处于核心区,对其他城市具有控制作用,核心区各市州旅游流密集,边缘区相对独立.利用块模型将14个城市划分为4个板块,发现板块之间都保持着或弱或强的联系,第一板块整体的输出与引入关系较其他板块发展更完整,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各市州旅游流的输出与引入、网络整体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以及各城市中心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虽然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各市州需在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旅游合作,从而提高各市州间的旅游流联系,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两个指标测度辽宁省境内高速铁路建成及通车前后的2012年与2020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省内、区内可达性,分析研究时段内省内、区内经济联系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辽宁省各地级市的省内及区内可达性有较大的提升作用;2随着省内、区内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各地级市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与京、津、冀、晋、内蒙古、黑、吉七省(区、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有大幅度提升.最后,通过研究区域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对比分析,论证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可达性与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网络视角,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联系由孤立状态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但整体网络仍较为松散; 仅以南昌为中心的核心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城市群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向强集聚阶段转变; 2)经济网络的凝聚子群由“3片区,5子群”向“4片区,8子群”组团现象转变,并由空间紊乱逐步趋向于空间集聚,边缘区域的“低谷效应”明显改善,但外围联系仍然较弱; 3)城市群经济发展出现“马太效应”,地级市在经济网络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南昌市—上饶市形成了区域双核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作用.结合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和推进城市群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 6.0)探索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相互关系及结构形态,继而运用QAP相关分析(二次指派程序)与地理探测器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增强,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网络逐步完善;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两极化现象明显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受旅游资源丰度、邮电业务总量、空间邻接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专利授权数以及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等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各驱动因子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及方法,对苏州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苏州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选取的18个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且分布均衡,但少数节点的旅游流通过核心节点带动,个别节点被相对孤立.(2)苏州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密度不是很高(0.44),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明显的结构分层.(3)根据Dredge提出的空间结构模型理论,结合现状,归纳出苏州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是"一核四区多点"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极大改善环渤海地区交通格局,辽宁省和山东省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和山东省17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城镇人口数、城市间综合时间距离以及Krugman指数等指标,测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省各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影响.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大幅提升两省各城市间联系强度,两省城市间联系强度总量提升2倍,大连与烟台两城联系强度提升近7倍,两省城市间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改善明显,省内经济重心向通道处偏移,国内外贸易投资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西南地区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模型,并借助UCINET6.0与Arc GIS软件分析其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8年西南地区整体网络结构逐渐趋于均衡,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网络空间分布呈"东密西疏,北密南疏"的特征,整合进程呈点状—集聚—旅游圈模式.将层次体系划分与核心-边缘分区结果进行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出了5个功能与地位属性相似的等级群体.基于分析结果并结合现有交通网络布局、旅游资源条件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提出空间一体化发展模式为4角增长极、3级廊道、3圈集群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引力模型公式测算长三角都市圈16个市在高铁运行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变化情况,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节点上的研究结果发现:(1)高铁网络形成后长三角都市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大幅缩短、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大幅提升,高铁网络对于改善长三角都市圈可达性、加密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高铁网络影响下区域核心城市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上海-苏州-无锡核心区、南京、杭州在区域交通和经济中的地位凸显,高铁网络加剧了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极化效应,边缘区存在形成交通和经济双重洼地的风险;(3)交通可达性、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在空间上呈现高度耦合,区域交通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在空间上相重合,同时两者又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沿高铁轴线逐渐向南北两端递减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本文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区域内7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为分析标准,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宁、柳州为中心的"旅游双核"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南宁和柳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空间格局;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和来宾;受较高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及城市自身接收能力的影响,每个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相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由于自身对周围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可达性的降低,三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2000—2014年的创业投资联合投资事件数据,以5年为时间窗口构建滚动创业投资城市网络,并采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创业投资城市网络的区域合作,最后对长江经济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创业投资具有空间集聚现象,创业投资城市网络形成了核心区-亚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的差序结构;区域间合作很不均衡,核心区之间、核心区与亚核心区之间的合作比较普遍,半边缘区、边缘区更乐意与核心区、亚核心区合作;核心区城市中,独立创业投资最活跃,公司创业投资次之.长江经济带的案例分析表明:上海是长江经济带唯一的核心区,与亚核心区的关系强度最高;大部分城市处于半边缘区和边缘区.  相似文献   

16.
加快技术创新合作,促进城市经济互动,有利于缩减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的方法,分析中国30个省会城市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与经济网络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省会城市间的直接技术创新合作不断增强且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合作突破地理局限且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经济网络密度有所增强但整体偏低,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经济联系发展不均衡,各城市在经济网络中位置变化不明显.二次指派问题(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QAP)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正相关关系,格兰杰检验进一步证明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对经济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断裂点理论,以城市关联度、相对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衡量城市可达性,引入可达性参数对城市间产业辐射强度模型加以改进.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各市2011~2017年创意产业的辐射效应.通过对创意产业空间强度分布结果的比较,分析辽宁省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和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便捷性对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辽宁省创意产业联系不紧密;辽宁省的创意产业呈现出两个核心——沈阳市、大连市,两条发展线路——京哈路线和环渤海路线的现象;根据城市发展强度的相似性,应加强同一层级城市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高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年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中部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2)辽宁省旅游经济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区域,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北部、西部边际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滞后。3)辽宁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整体上协调度一般。以沈阳为主中心地区协调性高,西部、北部边缘城市发展协调性低。  相似文献   

19.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地图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广州的入境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入境旅游流以商务游客为主体,一站式游客和选址同一口岸出入境游客比例较高.(2)广州入境旅游流的分布范围较小,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3)广州入境旅游流扩散能力较弱,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目的地城市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扩散趋势明显,向丰性和趋高性是其空间扩散的主要特点.(4)广州入境旅游流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整体结构简单且集中化趋势明显,核心区包括广州、桂林和北京等15个城市,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的辐射效应弱.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南京都市圈2008-2015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构造经济强度与隶属度模型、计算CV变差系数和经济社会要素流度量指标,分析南京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内部社会经济流和外向功能时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08-2015年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轨迹呈"倒U型",城市间经济差异缩小.以南京市为中心依次形成4个等级圈,分别是紧密腹地(镇江和滁州)、次紧密腹地(扬州和马鞍山)、竞争腹地(芜湖和淮安)和边缘腹地(宣城).各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和外向功能量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以南京市为核心的"马鞍式"圈层结构,分别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