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自杀叙事艺术成熟的标志.《史记》中的自杀叙事呈现出类型丰富的特征,并有着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化情节;增强作品的悲剧性.《史记》的自杀叙事艺术既有先秦文学的基础,又与司马迁的生命观、美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自杀观念与现代社会不同。从《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自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更多地将自杀视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了解古人的自杀观念,可以更好地使我们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有助于我们反观自己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充满悱恻的史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风格。《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司马迁也受屈原的悲剧精神影响,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史记》的悲剧风格表现在对悲剧人物、悲剧英雄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屈原自沉汨罗,以自杀表示自己执着的追求。这是一个悲剧。《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是现实中屈原悲剧性格和悲剧境遇的反映,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惊采绝艳”的《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邱蔚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28-29,3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元代文学具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史记》在元代的接受研究就更具价值与意义。《史记》精神源远流长,滋养了后世文学,在元杂剧中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批判精神、侠义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着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悲剧美,这种美表现在《史记》人物传记中塑造的众多悲剧人物形象和笼罩全书的悲剧气氛等方面,它的产生既与司马迁个人经历有关,也离不开西汉时代环境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0.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悲剧文化对尤金·奥尼尔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他不仅在悲剧的题材、模式、主题以及悲剧精神等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的悲剧文化,还以其自身的经历,独特的认识视角、生存洞察力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阐释现代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也为人本体生存的真实状况提供了解释的依据,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净化人们的心灵,赋予生命以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锐的小说世界,描写了众多的悲剧形态,有历史造成的悲剧,有性格造成的悲剧,还有难以摆脱的命运悲剧,这使他的小说笼罩着一层浓郁的悲剧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李锐突出了实践主体在命运演变过程中所遭遇的苦难,以及对这种苦难的悲剧性体验,显示了李锐对于人类悲剧性存在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剧作家。以奥尼尔的生平为线索,分析了剧作家的生活与其悲剧艺术创作的相互关系。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既来自于其一生悲剧似的经历、他与家人以及家人与家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因素,因为这些为其悲剧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积淀了深厚的悲剧基础;同时其悲剧意识也深受叔本华、尼采、古希腊悲剧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的影响。生活是艺术之本源,而艺术则反映现实生活。奥尼尔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在其悲剧艺术创作中,他把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上升到人类悲剧意识的高度,从而赋予人生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人们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楠 《科技信息》2010,(21):236-236,261
《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两支奇葩,其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苔丝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对于他们而言,忠于自然、忠于心灵、忠于爱最终成为他们悲剧命运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剖析莎士比亚的悲剧的独特风格。通过对其悲剧中悲剧环境与悲剧人物的研究去发现其悲剧人物的无穷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