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阶结构与化学结构两方面论述了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按插入剂的状态论述了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同时阐述了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CsC_8的能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Ohno,Nakao和Kamimura的方法计算了石墨插层化合物CsC_8的能带结构.表明Cs的6S能带底位于费密能级以上3.6eV处。所以,铯原子层的价电子全部转移到石墨碳原子层的反键π能带.所得结果与其他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Born—Haber循环计算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氮化物的标准生成焓,进而对该两族金属元素的氮化物的热稳定性做出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Bom-Haber循环计算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氮化物的标准生成焓,进而对该两族金属元素的氮化物的热稳定性做出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h-BN-Cu夹层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h-BN-Cu进行了几何全优化,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构参数。然后利用优化几何,在3-21G^*基组水平上对h-BN-Cu夹层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作了单点计算。从层间距,原子净电荷,稳定化能,Mulliken重叠布居的角度定量分析了h-BN-Cu夹层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h-BN-Cu夹层化合物中Cu与h-BN间键很弱,在外界作用下Cu很容易离去  相似文献   

6.
对真空条件下制备的SnAgCuRE钎料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其钎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稀土(RE)的添加量小于0.1%(质量百分比)时,RE均匀地分布在钎料合金中,减少了共晶组织的比例,同时细化富Sn相,提高了其力学性能。接头处钎料与Cu试样间的界面层厚度会由于RE的加入而发生变化,且在添加量小于0.1%时其厚度减小同时界面层更加平滑,此时接头的剪切强度达最大值36MPa。  相似文献   

7.
测定并归属了联吡啶及其衍生物与钯形成的几种配合物的^13C-NMR谱,配合物与自由配体的化学位移差值(CIS)能够从微观结构上反映金属离子与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节。在所研究的配合物中,杂原子N与金属配位后,π-效应使γ-位碳的电荷密度降低,而金属离子对配体的d-π反馈成键作用使α-位碳的电荷密度得到明显补偿。  相似文献   

8.
醇胺类油性剂在金属铝表面上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胺和醇类油性剂在金属在金属铝表面上的吸附机理,通过对有机物(CH3(CH2)nOH,CH3(CH2)nNH2,n=5-19)在金属表面吸附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碳链长度增加有机物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生成热增加,醇类化合物在铝表面上的吸附强度大于胺类化合物的吸附强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稀土金属离子镝和多金属氧酸阴离子[GeW11O39]^8-为构筑块,通过分子设计与组装,与有机分子DMSO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出一维链状化合物[Dy2(GeW11O39)(DMSO)(H2O)9]n^2-,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23.537(5),b=11.515(2),c=23.418A,β=109.17(3)°,V=599 5(2)A^3,F(000)=601 4,Z=4,μ=24.712 mm^-1,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CV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谱学表征及结构、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报道通过表面电位测量和C-V分析来确定硅基多层无机驻极体薄膜中平均电荷重心及电荷密度的方法。它包括两个非破坏性的测量;首先,通过补偿法测量驻体薄膜自由面的表面电位,然后在样品表面蒸镀金属电极,形成MIS结构,进行电容--电压(C-V)测试,由此得到驻极体薄膜和硅界面的电位。电荷重心和电荷密度可通过计算得出。同时利用这一方法确定了硅基Si3N4/SiO2双层驻极体薄膜中的平均电荷重点,发现电荷重心强烈地依赖于电晕充电以后的老化温度,经过400℃下老化20min,常温正电晕充电驻极体的电荷重心已从近自由面迁移至Si3N4,和SiO2界面附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研究了K5(NH4)10H2Ln(P2MoW17-0O61)2·.xH2O(其中n=3,5Ln=La,Ce,Pr,Nd,SmEu.Gd,DY,Ho,Tb)等十二种尚未见报道的四元杂多配合物的合成工作.指认了此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中的某些特征谱带;根据红外光谱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利用X一射线粉末衍射图的结果推测了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利用差热一热重分析法,并结合在不同温度下处理过的杂多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X一射线粉末衍射图研究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确定了化合物的分解温度范围.利用酸碱滴定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的水溶液稳定性,确定了它们稳定存在的pH范围.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某些还原试剂研究了它们的氧化还原性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十六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四元稀土杂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通过元素分析和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用 IR、uv 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证。结果表明它们的杂多阴离子具有Keggin 结构,而稀土元素位于杂多阴离子的外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八种未见报道的2:18系列钼磷稀土杂多化合物,它们的通式为Ln_2[P_2Mo_(18)O_(62)]·nH_2O其中Ln为La、Ce、Pr、Nd、Sm、Gd、Tb和Dy。用差热——热重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结构分析确认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杂多阴离子具有Dawson结沟,而稀土元素位于杂多阴离子的外界。本文还用循环伏安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草酸盐共沉淀工艺制备了六角晶系铁氧体,并用稀土族元素离子R (La、Ge、Gd)代换Ba2+,研究了稀土离子在六角晶系铁氧体中的最大代换量以及对磁性与生成相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实验,归纳了其合成方法,并初步总结了稀土氨基酸配合物在农药、肥料、茶菌剂、荧光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La(P_(204))_3-La(P_(507))_3。La(P_(507))_3-La(naph)_3和Pr(naph)_3-Pr(P_(204))_3分别与AlEt_3及第三组分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使乙炔聚合的规律。结果证明多元稀土化合物比单一稀土化合物催化体系有更高的活性,其原因是形成了混配化合物。同时发现本催化体系有其固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采用HFCVD方法在Si、Mo等衬底上生长出的不同表面晶形的多晶金刚石薄膜,讨论了生长条件(衬底温度、碳源浓度、反应压强)对金刚石薄膜晶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FCVD方法中,金刚石薄膜表面晶形对生长条件十分敏感,生长条件的微小变化就会导致不同表面晶形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硝酸氧化结合高速离心的方法提纯电弧放电法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UV-vis-NIR吸收光谱和Raman光谱研究表明此方法能有效去除碳纳米管粗品中的金属催化剂、无定形碳、碳纳米聚合物及石墨卷曲体等杂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