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人的发现”之后,一些中国现代作家由对个体自我的自省自觉上升为对本阶段的理性观照,浓重的历史宿命式的“原罪”意识随之诞生。作家的“原罪”意识有一个较稳固的动态系统。其稳固性表现于,负载者的阶级构成一律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格构成一律是现代与传统的二重组合,精神构成一律具有清醒理智的自我意识,行为构成一律是苦难无奈的生命消耗。其动态性表现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涵。其现实效应表现为,作者在对外在理念信仰痴迷与加固的基础上产生的真诚的嗜苦受难意识和梦幻般自我飞升的渴望,最终导致作品中知识者形象强烈的自我批判色彩。中国现代作家的原罪”意识对其人民化、时代化进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接受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读者理解作品与读者自我理解的统一。一方面,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应该逃离自我,按照作品和作者的规定扮演相应的角色,使自我意识和经验暂时退居边缘,让作者意识主宰自己的思维,使意识产生分离,与原有的经验和意识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读者意识和经验仍然作为接受的背景发挥潜在的作用,与阅读过程中接受的经验发生交流、碰撞与整合。读者通过反思自我和批判自我,生成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讨论语言想像的含义、特征、结构,其意图是打开从语言到影像、再到人文社会想像的构成,为现代语言想像建立结构性理论基础,确定现代想像的认知原理。  相似文献   

4.
周成潮 《科技资讯》2014,(6):178-181
当下习作教学中作者意识已休眠:作者缺失言语表现意识、缺乏自我检阅意识、缺欠习作评价意识、缺少习作发表意识,学生没有以"作者"的身份与姿态亲历习作的全程,导致习作教学成效不彰,习作教学中作者意识亟待复苏。鉴于此,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习作教学中作者意识的恢复路径:一是驱动作者言语表现;二是激励作者自我检阅;三是构建习作评改联盟;四是拓展习作发表路径。藉此,复苏习作教学中的作者意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刘德群 《科技资讯》2009,(6):221-222
网络可以构成一个似同现实生活的虚拟的网络空间及虚拟的自我生存的网络环境。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之大。由于虚拟的网络现实可以巅覆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可以不受法律的、道德的、社会习俗的制约,凭着自己的想像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成就自己的一切。这就降低了现实社会文化生活及其思想观念的社会调节力度,从而构成了这个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全人,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确定闭合导体回路中,由于磁场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的两个定律。在借助它们确定非闭合(断路)导体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时,通常是采取把断路用虚线连接,构成为一个想像回路的方法。由于想像回路不像闭合导体回路那样、一经确定就是唯一的,而是有任意个可供选择的。对于不同的想像回路,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两种情形,从而分别给出确定这两种情形想象回路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识别与运动想像相关的脑电模式,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运动意识分类新算法,利用sym2小波基函数对脑电(EEG)信号进行6尺度分解后,从每级分解中提取绝对值最大的小波系数作为信号特征,构成有效特征向量输入SVM分类器,实现基于EEG的运动想像模式识别.实验数据采用脑机接口竞赛(2003)的脑电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径向基核函数的SVM分类器可有效地对EEG进行运动想像分类,具有良好的泛化推广能力,为脑机接口的运动意识分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慧敏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4):36-38,46
鲁迅虽然没有阅读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但他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内在灵魂复杂性的挖掘,对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强调以及叙述视角和叙述形式的变化都印证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图从作者与作品,读者的对话,两种意识的对话,故事之间的对话,悲喜剧的对话,作者与自我体验的对话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鲁迅小说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关键在于强化自我防范意识、自我尊重意识、自我戒备意识、自我省视意识和自我平抑意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的《野草》研究,是发展和创新、“内外兼修”、肯定和否定并存的时期。赵艳如撰写了《野草》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张翼人在鲁迅逝世前,写出了部分较有分量的《野草》研究论文。胡风的《〈过客〉小释》是解读《过客》的重要论文。陈紫秋的《谈鲁迅先生的诗》运用比较方式较广泛地涉猎了《野草》的诗篇。李素伯、柯灵等肯定《野草》的价值,而沈从文、王文奇等则完全否定《野草》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刘九生、逄增玉的《阿Q正传》研究,靳新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原鹏的《孔乙己》研究,魏韶华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故事新编》研究中,王富仁、江弱水对于《铸剑》的理解可谓别具一格;《野草》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刘继业的文章堪称《野草》研究史上的优秀之作,从哲学、诗学解读《野草》的文章所在多有,汪卫东有关《复仇》(其二)、王乾坤有关《影的告别》的解读也颇有特色;李冬木的《阿金》研究其小题大做的论述方法可能更值得注意;毕绪龙有关鲁迅序跋文体的研究可谓独具眼光;有关鲁迅、茅盾贺红军信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野草》中的《腊叶》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鲁迅本人对生命的思考。"病叶"意象是鲁迅对生命的大欢喜、大悲痛体验后的平易的情感投射,是回归到生命本体的真实书写。"病叶"的疾病隐喻与鲁迅本人的疾病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病"的生命体验促使他对生命有着更加真切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鲁迅灵魂的记录,《野草》几乎蕴含了其心灵的全部智慧和意义。其中关于"路"和"走"的意象建构,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路的始端所阐述的对环境的逃离,在路的终端所书写的对穷途末路的焦虑,抑或是在路途上对行走的强调,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鲁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夏衍抗战时期写的哲理性散文,张培基和刘士聪先生曾先后将其译成英文。本文旨在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对两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期对散文的翻译与赏析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构建了复杂多重的时间要素。在线形物理时间的延续中,文本内部存在主观时间的循环观和梦魇性,同时蕴含感性思维特征下的空间把握。鲁迅对时间感悟的方式不仅有哲学意味的探寻,而且融入着社会性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集《草叶集》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号召美国人要从精神上独立于欧洲大陆,塑造地道的美国新人形象,最好地展示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美国梦想。他的新体诗即自由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  相似文献   

19.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王彬彬、祁晓明、文贵良、李宗刚、张全之、周维东、刘俐俐、王泽龙、龙永干、程桂婷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张洁宇、任毅的《野草》研究,张显凤、李林荣的《朝花夕拾》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王富仁、温儒敏的阐释极为精彩.刘东方、吕周聚的鲁迅诗歌研究,北塔、陈芸的鲁迅翻译研究,汪卫东、靳新来、陈漱渝、刘增人、符杰祥、刘运峰、朱寿桐、李荣华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将图像及其位平面分别用Potts模型和Ising模型刻画,通过估计相应的参数及计算Ising模型的熵率,得到了图像可压缩性的一种度量,对一些典型灰度图像的数值实验显示,这一度量能够较好地刻画图像可压缩性,并发现了自然图像的一些共同特点,将有失真压缩和无失真压缩情形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该方法同样可以用来研究彩色图像,活动图像的可压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