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思政课”的价值本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将新时代道德教育有机融入智、体、美和劳动教育,打造高质量专业课程,强化健康责任与体育精神,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合力育人体系是“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在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在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方面融合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格局;有效应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教育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种教育资源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践行,也是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成效的有效途径。基于“三全育人”视域,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突出现状问题,从育人理念、育人队伍、育人资源和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希望能够为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目前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如主体、内容、场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困境,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高校要找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聚合点,不断优化教师培养、资源整合、场域合作和育人效果等路径,提高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红色故事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文化基石和不竭源泉。通过在安徽13所高校中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高校应以教学理念上明确“为何融入”,教学内容上厘清“从何融入”,教学方法上探索“如何融入”三个方面全面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政课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优化发展,高校经管类专业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开展,以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经管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基于此,在简要解读“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从必要性、基本内容和育人目标三方面对经管类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进行梳理,并基于传统文化传承观念与互联网思维,对高校经管类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精准思政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旨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精准性、全面性、导向性。当前学者对精准思政建设的研究集中在精准思政的内涵特点、理论来源以及与智能算法的结合,认为精准思政是实现高校精准育人的重要工程,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的现实选择,坚持“三全育人”的动力支持。精准思政建设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精准思政的建设仍存在精准思维培育困难、理论和现实存在矛盾、研究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全面实践论证,推进研究的可持续性,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茜  李娜 《皖西学院学报》2023,(3):24-27+3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传统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微思政”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立足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微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对其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工作理念、工作阵地、工作产品、工作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与改进策略,以期推动“微思政”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升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高校强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师资技能、完善激励措施、做好示范引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少数高校也存在着站位不高、建设不力、改革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着力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路径,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新体系,大力促进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新提升,努力打造课程思政典型引领风向标,全力搭建课程思政发展成长大平台。  相似文献   

10.
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必然选择。精准思政以精准思维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具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同目标导向相结合和供需平衡三个基本特征。在精准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面临课堂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失、课堂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离、课堂教学效果与党和人民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偏差等现实困境。精准思政旨在以精准思维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效能,破除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建设有料、有趣、有情、有高度、有深度、有效度的“六有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廉洁故事是丰富“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讲好中国廉洁故事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手段。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开放格局、育人导向梳理中国廉洁故事,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故事、红色廉洁故事、当代廉洁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在思政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中讲好中国廉洁故事,面向青年学生传播廉洁理念、廉洁规范、廉政经验,是以清正廉洁为底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立德树人与以廉润德相统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认识、方式方法、体系机制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力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学生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总结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当前“协同育人”机制、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三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杰  陈燕 《海峡科学》2023,(6):81-84
“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的指引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来革新思政教育理念、内容及方法的一种精准育人活动。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具有主体互动多样化、教育引导个性化、呈现方式可视化等特征,但大数据技术在赋能高校思政精准把脉、精准画像、精准评估、精准决策的同时,仍受价值认知、数据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制约,需要不断强化数据赋能和应用,完善实施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也日渐深入人心。在临床医学专业大三上学期开展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的实验项目,在实验项目设计中引入鼠疟动物模型,围绕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国家与民族”、“担当与奋斗”等主题设计实验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本科生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切实提高管理类专业的育人水准,高校要加强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来说,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应围绕精准把脉学情、精研课程内容、精妙传导教学、精细反馈评价四个方面,全面提升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使立德树人贯穿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分析了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师生认知偏差、课程德育目标缺位、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为例,从纠正师生认知偏差、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德育目标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并结合专业特点探讨了在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授课主体不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还包括其他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以及校外育人力量等。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共同解决思政难题的“大思政”格局逐渐形成。在“大思政”格局下,将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乃大势所趋,理据充分:一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二是助力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三:一是不断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精准定位授课内容中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二是不断深化团队协同合作,以恰当的方式在授课内容中嵌入党史故事;三是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泰山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丰富的思政元素,承载亟待挖掘的育人功能。泰山文化所彰显的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拔山扛鼎、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是体现“大思政课”育人的重要文化资源。而泰山文化资源认同程度与推进“大思政课”的思想认识之间、泰山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与推进“大思政课”的目标之间、泰山文化育人方式创新与推进“大思政课”的形势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要求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一是要注重兼容并蓄,打造特色校园环境;二是要大力弘扬泰山包容精神,加强思政内涵建设;三是要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思政育人方式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在对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教师育人意识、科学设计体育课程、发挥思政课教师引导作用,对学生实施体验式学习、采取鼓励式教育等策略.实践表明,以上策略的实施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领域的深入贯彻落实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