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1,(9):10-11
2011年2月,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的创制”一举夺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血液净化领域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殊荣的科技项目。然而,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废寝忘食、不分昼夜的艰辛科研历程,让我们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长期致力于生物材料中的血液净化材料和酶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俞耀庭教授!  相似文献   

3.
<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设立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安全与军队建设"以及教育部  相似文献   

4.
阡陌纵横的平原上,二十余载风雨无阻的往返穿梭,他将忙碌的身影留在了田垄之间,他不是农民,却和无数农民一样品尝着秋收春种,俨然成为田间地头一道独特的风景。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现场,他又一次手捧殷红的荣誉证书,领衔完成的“滨海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就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棉花专家董合忠。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18-18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0年1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有374项(人)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谷超豪和孙家栋院士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14,(2):12-19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2013年10月21日,科技部批准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91个项目、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40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2个项目立项。这些项目于2014年启动。  相似文献   

7.
余振斌  张敏 《中国科技成果》2014,(4):F0002-F0002
1987年,他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本科专业;1989年,他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他又如愿以偿地攻下博士学位;之后,他辗转到菲律宾、新加坡、美国从事水稻相关研究工作。2005年,他毅然回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教,面对当时国内举步维艰的生物工程领域,他挑起了研究重担。随着研究工作的日臻成熟,他如愿站在了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2月12日,《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北京召开首次编委会全体会议。词典总主编路甬祥、副总主编孙寿山、武寅、陈运泰、张礼和、李济生、刘青,编委丁一汇、于殿利等近40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武寅副总主编主持。《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的编纂出版于2011年3月由教育部立项,并委托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实施,计划于2018年底完成;该项目于2013年底纳入《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2016年3月取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计划收录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1):1-1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08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07年度共有352项(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13,(1):13-2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于2013年2月1日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2011年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1月30日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3):1-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1月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相似文献   

14.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使得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当前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仍局限于工业时代所形成的认知和体制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关注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二是仍以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一个单位或个人学术水平高低和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科技奖励工作。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授奖的数量不同,单纯用获奖数量并不能合理反映高等院校科技实力的相对变化情况。为此,本文提出"院校率"的概念,专门用于定量表征高等院校的科技实力。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高等院校在国家三大奖的获奖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在我国,一流大学几乎都具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内,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0年2月对第112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2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112号元素使用的中文汉字“锊”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并纳入国家规范用字,现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35-4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10年1月19日发布了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此外,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履约和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2010年应急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科技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础科学》2004,6(2):12-14
20 0 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 0 0 4年 2月 2 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荣获 2 0 0 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经国务院批准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表 1) ;有 19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表2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项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立项,2008年完成。本项目共培养研究生3名,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12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6篇。于2008年11月22日通过了由甘肃省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成果鉴定,荣获2009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稀土发光材料组的基础上建立的.实验室在1989年3月经过国家论证,1991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是由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项目,实验室在1993年向国内外开放,并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严纯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黎乐民教授,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教授。实验室有阎定人员31人,其中科研人员2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3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