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森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任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著述甚多并经常在海内外讲学,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80年代他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大量论述现代人观念的文章。现应本刊之邀从9期起陆续发表他就社会热点等问题所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再谈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心 《世界科学》1992,(1):35-35
1989年第5期本刊发表了一心同志的论文《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时过两年,证明他的论点是有科学依据的,即我国的特大洪涝灾害与西太平洋有升温现象有正相关性。发生1991年6~7月的我国特大洪涝灾害,也发现这一现象。本刊再发表一心的文章,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他在文章中列举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年月,以为感兴趣的读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5期在“探索与假说”栏中发表了戴运生同志的《第二次成人过程原理》一文。文章指出:“由于亿万年的演化,现在的人在母体里有一个成人过程,即人的机体形成过程;但出生后还有一个具体的成人过程,即第二次成人过程。”文章以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为例,说明了在第二次成人过程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了脑的发育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读了此文后,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特别是人脑——的发展是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下完成的。社会促使人体结构的发展变化。”他指出:“这不但是人体科学的研究课题,而且涉及教育学的基础,因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他同脑科学专家梅磊、刘觐龙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建议本刊将他们的通信发表,以引起更多同志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死亡体验,最初记录临死体验的人是瑞士地质学家,登山家阿尔贝特·海姆。1892年,他在登山俱乐部《年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文章记载了他的登山同伴遇险,死而复生30例。  相似文献   

5.
自1983年本刊开展关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以来,发表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改革是一个艰巨漫长的历史进程,需要发扬韧的精神继续去探索,继续去开拓.本期发表了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谢定裕先生从海外寄来的文章,他“本着从小处着手的意思’,表达了对高教与科研的一些思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刊为庆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本刊已挑选出11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应征文章在上期刊出。本期刊出李约瑟博士本人应本刊之约从英国寄来的文章,以飧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李约瑟博士论述了他50多年来一直思考、探索以求解他自己提出的这一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所得到的结论。李约瑟博士认为像西方其他科技史家那样一律遵循“内在论”是不能求得合乎逻辑的正确解答的,而必须探寻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征才能说明问题。为此,他深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和社会形态的文献,认为他自己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判断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是有一定依据的。正是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所相应产生的国家机器的特征和功能,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正是这种特征和功能,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自发产生。毋庸讳言,他这种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自信的认识与我国史学界的一般理解是有分歧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自己也提到这一点。这篇重要的中国科技史论文最初发表于《伯纳尔纪念文集》(伦敦,1964年)、《科学与社会》杂志(1964年,第28卷)和《半人马星座》杂志(1964年,第10卷),后又收入李约瑟博士自己的论文集《大滴定》(伦敦,1969年,多伦多,1979年)。现在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由本刊在中国首次发表其中译文。本文由徐汝庄同志翻译,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冯契教授校阅,由于篇幅所限,译文中对某些段落作了少量删节,虽无关宏旨,仍特此说明。至此,“‘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7.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波尔,因其卓越的物理学成就而青史留名。鲜为人知的是,波尔对化学一直心向往之,实际上他还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100年前的1913年,玻尔发表了三篇系列论文。通过这组文章,他试图为原子和分子化学建立一个新框架。但  相似文献   

8.
陈省身教授是当代著名数学家,他于今年夏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退休。本期发表的《从三角形到流形》是他最近的一篇著作,这是一篇以简炼的语言对几何学的历史发展作高度概括的文章。为了纪念他的退休,扬振宁教授特意从海外将他所节译A.韦依的《我的朋友——几何学家陈省身》一文惠寄本刊。现将二文一并刊出,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初,我们向青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调查:文章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是否能够反映一位处于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员的真实水平?这个问题总共收到约200份回复,其中75%的科学家并不认为发表的文章反映了科学家的真实水平,而25%的认为发表的文章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持否定意见的科学家大致有以下几个理由:发表的文章不能反映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所具有的许多优良品质;青年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更多反映了其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11,56(31):2628-2628
包头医学院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秦文斌教授, 经过30 年的研究, 发现了“血红蛋白A2 现象”, 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发生机制. 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1981 年中文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报》. 有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分别发表在1991 年《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研究进展》和2010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现了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电泳“再释放”, 证明它更具显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文章发表在2009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他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1 年第8 期发表的“活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电泳释放”全面报道了上述一系列发现, 为后人血红蛋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6月4日上午,钱学森同志来《自然杂志》编辑部访问,与编辑同志们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 钱学森同志认为一个科学刊物,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他说,你们发表了许多气功科学研究的文章,又发表了许多关于耳朵认字人体特异功能的科研文章,还开了个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这样就给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中的群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竞争与整个高技术领域及军事工业内的竞争紧紧连在一起,以往的竞争在于要给机器以“逻辑力”,现在的竞争在于给机器以“知觉力”,这种研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数学、物理等许多学科,是个综合性课题。在这场竞争中,美籍华人学者曹天仁脱颖而出,在主流派权威们兜着圈子的时候,他另辟蹊径,提出了新方法——人工神经网络设计中的群论方法,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美国有关方面从星球大战计划款项中拨巨资支持他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思想过去未能写成文章发表,他现在要求把公开阐述他的学术思想的第一篇文章在祖国——中国的刊物上刊载。本刊能为发表他的文章,介绍他的学术思想而深感荣幸。值得一提的是,本刊曾在1984年第3期上刊登过他哥哥曹天予的论文《量子场论中重整化纲领的形成》。当时,曹天予还身处逆境,没有一个工作单位,现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会决议,对70岁以上高龄的学部委员,凡逢五逢十生日,将由学部组织撰写纪念性文章,供有关刊物发表。本刊被选为发表这些纪念性文章的主要刊物之一。本期先刊出《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祝贺柯召先生八十大寿》一文。柯召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数论、组合论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让我们用这篇文章来表示对柯召先生八十大寿的祝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教授,在实验胚胎学及细胞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对卵的成熟、受精和单性生殖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培养出第一只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他又十分重视对国计民生直接起作用的研究课题,在蓖麻蚕及家鱼人工生殖方面也作了重要贡献。今年是朱洗教授诞生八十周年,本期发表传记文章《不息的生命》,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5.
李元 《科学通报》1973,18(2):94-94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学说的创始人。今年是他诞生的五百周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怀着对哥白尼的崇高敬意,纪念他对科学的进步所作的杰出贡献. 今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写的“天文学的伟大革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D.V.萨列霍夫1957年首先引入勒贝格-奥尔里奇点,几年后他把这概念推广到由可测函数组成的对称巴拿赫空间,并将它应用于奇异积分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68年他又引进了一类新的点,即所谓的勒贝格-巴拿赫点.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一位在格列诺布尔市一个铝研究中心工作的研究员约翰·布凡斯特先生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当我问起他最近的工作时,他说他正在研究一种少见的奇异现象.不久以前,他与一位同事共同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说着他递给我一份叫做《黄与红》的科学杂志. 我有点好奇地开始读他们的文章.我不懂自然科学,对一些数据也不理解,然而文章的主要内容还通俗易懂.我被它吸引住了. 原来是有个叫约翰·保尔·钱拉尔的人,有一种  相似文献   

18.
赵维杰  任胜利 《科学通报》2020,65(25):2651-2653
正2020年是"两刊"(《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值此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聆听他与"两刊"的故事,以及他对"两刊"的期望.您还记得自己最早在"两刊"发表的文章吗?白春礼:最早发表在"两刊"上的文章,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一项工作: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解析了3-乙基-5-[2-(3-乙基-2-苯并亚噻唑啉基)亚乙基]罗丹宁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这是一种可以用  相似文献   

19.
正太多没有引用率的论文代表了一堆无用或没有意义的研究?实际上,Web of Science的记录表明,只有不到10%的科学文章没有被引用过。不过没有引用率的比例不高不等于说取得越来越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曾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2017年1月去世,享年91岁。他是个非常谦逊的科研工作者,生前经常提及自己"最大的失误之一"——1953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测量渗透压的文章。他表示该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不仅如此,在2014年德国林道会议上,他对学生们说:"没有人引用过这篇文章,也没有人采用过这个方法。"事实上,史密斯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在英国<卫报>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夺人眼球的文章,称一组世界级的神经学科学家开发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读脑术,它可以深入地分析人脑,从而在一个人行动之前,就可以读懂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