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一般地叙述分析了逊毕拉河中下游冰坝形成的条件。指出了加强对冰坝的分析研究,认识冰坝的生成 条件,掌握冰坝的生消规律,减少或避免冰坝对人类造成损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前甘肃省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较为积极,情感因素是影响体育锻炼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已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不多,运动设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金杰  陈胖胖 《工程与建设》2012,26(3):310-311,362
寒带河流在春季往往会由于水力因素的剧烈变化而引发冰盖溃决,国内俗称为"武开河"。武开河期间主要由于气温的突变或上游流域有集中性的降雨,导致河道水流量激增、水位迅速上涨,迫使冰盖发生破裂而开河。这一现象会导致冰坝形成,进而形成自然灾害。该文基于力学分析推导出开河模型作为河冰研究的一部分,能够对冰情进行有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影响作业环境和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总结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中焊接气溶胶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焊接发尘量的因素,并对每一种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展望了未来研究焊接气溶胶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焊接发尘量的因素的方法和发展趋势.后期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动态条件下的统一模型研究气溶胶的形成机理和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调查问卷、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因素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及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为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6.
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耦合机理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交通运输业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之一,本文引入人工智能方法,对其系统风险演化机理与多因素耦合作用研究.首先,建立海上交通系统风险云模型,阐明基于3个不安全因素的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耦合机理;其次,采用云模型对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的耦合作用和影响程度进行仿真;再次,结合中国沿海水上交通事故的案例样本信息,运用云模型不确定推理船员、船舶和环境等不安全因素对海上交通系统风险的影响;最后,利用综合云对3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升云分析,定量化揭示风险成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应用算例表明,不安全因素中任意两个因素的耦合对船舶海上交通系统风险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多因素相互耦合是海上交通系统风险形成的结构性机理.现阶段而言,环境不安全状态的风险成影响地位比船员的不安全行为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利用河道上游水库,按照水力因素和冰情形态演变之间的规律,调整冬季河道流速变化的过程,籍以控制开河期的流冰量,避免冰坝的发生,减轻凌讯威胁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照民  刘岱  聂伟杰  王芳  王辉 《科技信息》2011,(25):336-336,278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沿黄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黄河防凌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彻底改变了历史上凌汛期五年两决口的严重局面。由于黄河凌汛具有影响因素多,突发性强,难预测,难抢护,抢险难度大等特点,加上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方面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黄河凌汛威胁依然存在,小凌情也可能造成大灾害。  相似文献   

9.
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在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在调查分析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在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学状况、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以及体育教师、同学(朋友)和家长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分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合理调配应急救援资源,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分级的定量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预警分级综合模糊评判模型的计算框架.从事件自身因素和应急管理因素2个方面的致灾强度要素、危害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因素、时间要素、认知程度、社会影响程度、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应急管理水平等8个维度构建了预警分级的影响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级影响因素的权重,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给出预警等级.最后,以危化品泄露的预警分级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综合模糊评判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应用可以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分级的计算,并且便于考虑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抗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近十年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抗震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着重阐述了面板坝的动力特性及其地震破坏机理,指出面板坝抗震设计的着重点,建议若干面板坝抗震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全监控指标是实施大坝安全监控的依据,对保证大坝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联系大坝强度、抗裂和稳定等条件,对带缝重力拱坝监控指标拟定方法进行讨论;重点对典型监测量小概率法进行详细论述;结合陈村重力拱坝原型观测资料拟定监控指标,进而推求出大坝运行控制水位,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有效监测渤海辽东湾海冰状况,指导破冰船破冰,保障冬季冰期海洋石油平台的安全生产。【方法】在辽东湾石油平台上构建海冰测量系统,利用视频测冰技术、视频冰速测量技术及气象观测多种手段,在2011—2015年度连续4年冬季冰期观测平台周边海冰形貌、范围、运动轨迹,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给出24h海冰预报。【结果】基于海洋石油平台的海冰监测系统对海冰冰量、冰厚、冰速、冰类型监测数据准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海冰实施年、月、周、24h预报,短期预报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其中24h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结论】基于海洋石油平台的海冰监测系统是一套运行可靠的监测系统,能准确地观测海冰的运行趋势,为冬季渤海辽东湾的抗冰活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冰作用特征参数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海冰的生成,运移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作为随机事件或随机过程研究,提出旨在建立设计条件的海冰作用多参数概率分析法,对海冰作用静,动力特征参数的规定与选择问题了探讨,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计算原理和应用实例,可作为中、高坝坝体应力分析的一种简捷而有效的方法,尤 其对中小型拱坝的应力分析完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藏冰用冰开始于何时,目前尚难断言.然据有关史籍记载,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自西周以降,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专职"掌冰"的官员或机构来管理藏冰之事.古代藏冰条件简陋,方法简单,藏存冰块和开启冰窖均有一定的时间,而且有一些相沿成习的仪式.古人用冰范围甚广,冰在现代社会的主要用途,中国古代无不毕具.  相似文献   

17.
深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方法及笔者编制的三维动力程序,对深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笔者将R.W.克拉夫提出的关于混凝土坝的处理方法移植到堆石坝动力分析中,从而可利用地面波求解覆盖层上堆石坝的动力结构问题。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表明覆盖层的分布对其上堆石坝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以一新型板式蓄冰设备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有限元数值模型,利用现有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模型模拟分析了相变融冰与蓄冰规律,结果表明融冰与蓄冰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且靠近板内壁面处水或冰的温度比其余各点变化更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间歇蓄冰方式,并与连续蓄冰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采用间歇蓄冰方式可减少冷水机组和泵的实际运行时间,降低纯蓄冰过程的能耗.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求解堆石坝结构非线性方程的拟牛顿法,详细阐明了拟牛顿法在堆石坝结构分析中的实施过程,并编制了相应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将拟牛顿法在中点增量法同时用于实例计算,表明拟牛顿法收敛速度较快且数值稳定性好,优越于中点增量法。  相似文献   

20.
Dome A, located in the central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EAIS), is the highest summit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From ice-sheet evolution modeling results, Dome A is likely to preserve over one million years of the Earth’s paleo-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s, and considered an ideal deep ice core drilling site. Ice thickness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are critical factors for ice-sheet models to determine the timescale and location of a deep ice core. During the 21st and 24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 21, 2004/05; CHINARE 24, 2007/08), ground-based ice radar systems were us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entral 30 km×30 km region at Dome A. The successfully obtained high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data of ice thickness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were then interpolated into 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with a regular grid resolution of 140.5 m×140.5 m. The results of the ice radar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ice thickness in the Dome A central 30 km×30 km region is 2233 m, with a minimal ice thickness of 1618 m and a maximal ice thickness of 3139 m at Kunlun Station. The subglacial topography is relatively sharp, with an elevation range of 949–2445 m. The typical, clear mountain glaciation morphology is likely to reflect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Based on 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characteristics, the location of Kunlun Station wa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long time-scale deep ice core drilling. Howev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basal environments at Kunlun Station still need further research to determ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