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地植物学角度出发,论述了庐山植被垂直带的自然条件、划分原则、带谱特征,将整个庐山自下而上分为四个植被垂直带谱:1、海拔600米或70O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2、海拔600米或700米~900米或1,000米之间为常绿阔叶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带;3、海拔900米或1,000米~1,250米或1,300米之间为落叶阔叶林带;4、海拔1,250米或1,3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  相似文献   

2.
丽水生态示范区自然环境优越 ,植被保存良好 ,动植物资源丰富 .根据对丽水山地的植被调查 ,勘明该生态示范区内植被和群落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 8大类共 1 1 4种 .丽水山地群落的垂直分布分层特征较明显 ,总的可分为三个层次 :海拔 80 0 m以下以暖性针叶林、栲类林等为主 ;海拔 80 0~ 1 3 0 0 m山地以温性针叶林、甜槠木荷林等为主 ;海拔 1 3 0 0 m以上则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草丛等  相似文献   

3.
以构建的次级自然单元植物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运算的结果为依据,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进行了优先保护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优先保护的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依次为78.60,57.32,57.20,38.18,14.08,3.2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拥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多种植物种类,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单(寡)型类型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保护区植物保护的最优先植被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随海拔梯度由常绿阔叶林带的57.20增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78.60后持续减小,体现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单峰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由不同海拔梯度所产生的水热状况的差异形成的,同时也与低海拔地区强烈的人为干扰和高海拔山地的面积较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点进行了研究.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17种,隶属17目、41科.根据南岭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鸟类的垂直地理分布可分为5个带:①农耕区植被带(海拔200m以下);②低山常绿阔叶林带(海拔200~800m);③中山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海拔800~1400m);④高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700m);⑤山顶亚热带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带(海拔1700m以上).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龙胜里骆林区森林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龙胜里骆林区的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灌丛—经济林、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鸟类群落的鸟种多样性最高(3.14),针叶林鸟类群落的鸟种多样性最低(1.94)。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林型间结构的差异,而不是海拔高度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单纯针叶林生境结构简单,因而栖息于其中的鸟类较少。文中还讨论了鸟类群落与森林虫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藏登曲流域山地植被的实地考察,结合基于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对登曲流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究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区雪线为海拔5 200 m,林线为海拔4 600 m.从江面往上依次可划分为干旱河谷灌丛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阳坡)/山地暗针叶林带(阴坡)、高山灌丛草甸带、流石滩植被带以及永久冰雪带5个垂直自然带谱.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植被的实地考察,结合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对武功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探究。归纳出从山脚往上依次划分为人工植被及少量次生林、灌丛植被带,竹林、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带以及山地草甸带6个植被垂直带谱,并探讨了这种分布格局的特点与成因,为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木荷+米槠群落中植物各器官的热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从生活型来看,不同生活型其叶的热值差异显著(df=47,P<0.05),常绿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 (2) 主要植物在幼苗时期各器官热值普遍较幼树、成株时期高,在幼苗时期通过极强的光能转化能力,用于主干的高度生长; (3) 石栎、米槠、栲树及苦槠的萌生植株和实生植株各器官的能量配置格局不同.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以针阔叶林带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最高,均为3.18.针叶林带红松-云冷杉林型最低,为1.54左右.鸟种均匀度在不同海拔的不同植物群落中分布比较均匀,都在0.7以上.鸟种丰富度同样以针阔混交林带的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为6.51,山杨-白桦林次之,为4.07.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湖南南部道县和嘉禾县的石灰岩山地的藤本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是:1)石灰岩山地藤本植物的株数以卷曲类和具刺的搭靠类为主,具刺搭靠类的种类仅次于缠绕类而明显多于卷曲类,这与非石灰岩山地明显不同;2)群落从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林至常绿阔叶林的从低到高的演替系列中,藤本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多度、S impson指数和Shannon-W iener指数都由大变少,只有P ielou均匀度指数是落叶阔叶林最高;3)乔木被藤本植物感染的种数和株数,以落叶阔叶林最高,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再次是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2018年5月~9月,通过采用巴氏罐诱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6种林型地表甲虫组成进行调查。结果为:(1)共采集标本3858号,隶属33科,优势类群为隐翅虫科和步甲科地表甲虫,分别占个体总数的25.52%和16.41%;常见类群有金龟甲科、叩甲科、粪金龟科、天牛科、象甲科、鳃金龟科、丽金龟科、拟步甲科、拟叩甲科、锹甲科、扁甲科、叶甲科,其个体数总和占总个体数的47.75%;其余19科地表甲虫为稀有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0.32%;(2)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藤刺灌丛最低,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灌草丛相差不大;(3)地表甲虫群落Jaccard相似性比较,灌木林与灌草丛、灌草丛与藤刺灌丛之间为中等相似,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竹林极不相似,其余林型之间为中等不相似;(4)方差分析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甲虫个体数量分布无差异,其他5个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介绍华山北坡植被的现状。笔者认为,华山北坡植被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丰富的植物种类;过渡性的植物区系;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华山北坡的植被可以划分出山地落叶阔叶林(海拔1650米以下)和山地针阔混交林(海拔1650米以上)两个植被垂直带,并在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内进一步划分出8个亚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的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以及(Ⅴ)对照.结果显示:①样地Ⅰ和Ⅱ的胸高断面积(BA)增长量最高,分别为1631.8 cm~2和1 619.4 cm~2;而样地Ⅳ的BA值增长量最少,为43.4 cm~2.②样地Ⅰ的BA值增加以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主要通过残留植株的生长而恢复;样地Ⅱ的BA值在5年中的恢复速度最快,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Ⅲ的BA值恢复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Ⅳ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都非常少,BA值都小于10cm~2.③各样地中幼苗的补充有一个波动的过程,恢复第1年最多,恢复第2年则发生锐减.样地Ⅰ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样地Ⅱ中幼苗也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但相对样地Ⅰ有较多的落叶树种.样地Ⅲ中幼苗主要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样地Ⅳ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结果表明采伐模式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择伐上木层后,常绿阔叶树种能得到较快的恢复;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后,主要树种恢复缓慢;在皆伐下,落叶树种侵入,形成落叶树种为优势种或者常绿和落叶混交的群落.  相似文献   

17.
雾灵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河北省兴隆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植被及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方法是根据植被综合特征;即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联系.结合群落生态外貌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及群落所处的海拔高度,确定植被类型并翔分植被垂直带谱.雾灵山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9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900~15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500-17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700-1900m)5)山顶发生草甸带(海拔1900m以上).雾灵山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8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00~14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6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600~1800m)5)山顶次生草甸带(海拔1800m以上).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亚热带可分为过渡性亚热带和典型亚热带两部分.在偏北的过渡性亚热带内自然植被以含有常绿灌木层的落叶阔叶林为主,也有一些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冬麦和夏稻为一年两作制,常见梨、桃果园,而常绿果树如柑桔只见于局部小环境.在南部的典型亚热带内常绿栎林生长在酸性红黄壤上,而石灰岩土上则为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经常有双季稻和柑桔、茶、油茶、油桐的载培.亚热带的最南部主要为由茶科、樟科、金缕梅科、壳斗科等常绿阔叶树种所组成的杂木林,许多优良品质的柑桔类最适宜栽培.此外,要重视亚热带地区内许多湖泊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的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以及(Ⅴ)对照.结果显示: ① 样地Ⅰ和Ⅱ的胸高断面积(BA)增长量最高, 分别为1 631.8 cm2和1 619.4 cm2;而样地Ⅳ的BA值增长量最少,为43.4 cm2. ② 样地I的BA值增加以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主要通过残留植株的生长而恢复;样地Ⅱ的BA值在5年中的恢复速度最快,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 样地Ⅲ的BA值恢复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Ⅳ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都非常少,BA值都小于10 cm2. ③ 各样地中幼苗的补充有一个波动的过程,恢复第1年最多,恢复第2年则发生锐减.样地Ⅰ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样地Ⅱ中幼苗也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但相对样地Ⅰ有较多的落叶树种.样地Ⅲ中幼苗主要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样地Ⅳ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结果表明采伐模式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择伐上木层后,常绿阔叶树种能得到较快的恢复;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后,主要树种恢复缓慢;在皆伐下,落叶树种侵入,形成落叶树种为优势种或者常绿和落叶混交的群落.  相似文献   

20.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季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遇见鸟类66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东洋界鸟类占82%,古北界鸟类占12%,广布种类占6%。留鸟占86%,夏侯鸟占14%。黄腹角雉(Trapopan cab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等珍稀鸟类主要生活于远离人居的常绿阔叶林中,因此,减少人为干扰和保护常绿阔叶林植被对珍稀鸟类的生存尤为重要。文章还讨论了不同海拔对鸟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