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论了几个世纪的《红楼梦》,的确是越说越玄。孙逊先生在《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撰文《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谈到《红楼梦》主题的三重层次,即第一层次文学审美层次,第二层次政治历史层次,认为所反映的是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内容,第三层次为哲学最高层次,而且认为这三重主题说是“作者创和意图的自我表白和客观体现。”见解不可谓不新鲜,但也越来越离谱,令读者越来越糊涂。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有三个模糊不清:故事的年代模糊不清,人物的年龄模糊不清,故事的地点模糊不清。本报告是对《红楼梦》故事的年代进行的专项审计,文章的独特之处是:揭开这些模糊不清的秘密,不是依靠复杂繁琐的史实考证和史料考证,而主要从《红楼梦》的文字叙述来寻找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算;文章的基本内容是:红楼纪年的命名和时间,各个红楼年代的文章结构、审定证据和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4.
茅盾研究《红楼梦》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一生对红学多有研究和贡献。目前,学术界研究茅盾者甚夥,研究茅盾红学思想者却不多,对此做系统梳理的则少之又少。从茅盾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对《红楼梦》作者的评价、对待历史上诸红学派别的态度、以及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态度、对《红楼梦》的"删削"等几方面入手,爬梳整理茅盾红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能丰富茅盾红学思想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西印 《青年科学》2009,(3):40-40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但都没有《红楼梦》更符合原书旨意。原书的“凡例”说,“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意思是说,整部小说写的就是红楼一梦。“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相似文献   

7.
本从三个角度评述了《红楼梦》研究新《红楼梦艺术精神》的价值:该书对《红楼梦》艺术精神的探讨溯及庄子,开辟了一条认识《红楼梦》艺术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新途径;该书从多角度进行的艺术形式个案研究揭示了《红楼梦》的特殊艺术魅力;该书对研究和普通读的其他价值。  相似文献   

8.
1994年7月间,杯冠夫先生偶然遇到我,说他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要编一套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书,约我写一部书稿《红楼梦与清代佛教》。佛学不可说,红学不可惹,这两者都是不可轻易去碰的。我何尝不知道这一点。由于林先生的限期交卷,我算是于1995年如期完成了这部书稿。在写作过程中,逼使我系统地思考了一些问题,重新温习了一些材料,真可说长了一番长识,搁笔之余,仍不免有所感有所思。我会和《红楼梦》沾边,说起来这因缘是微妙的。我在十多岁时已读过《红楼梦》,所读的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通行本,即胡适所称的程乙本…  相似文献   

9.
解读《红楼梦》服饰与人物地位之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人物服饰多姿多彩,富涵有丰富的服饰文化。本文从服饰的造型、材料、装饰品等三个方面对《红楼梦》典型人物服饰形象进行了剖析,论述了《红楼梦》人物服饰形象是表现其身份、地位和个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艺术的反复品味研究,成为他1940年代桂林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细察此期小说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一是塑造了以"宝玉"为原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是在"真情主义"、幻灭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红楼梦》式的悲剧结构和精神;三是在艺术上,神话和暗喻结构的运用、叠印手法和具体意象等方面都与《红楼梦》暗通款曲。1940年代端木蕻良桂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是开放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1.
<正>《红楼梦》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围绕《红楼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美食家在《红楼梦》里找到很多美味且能养生的菜肴,诗人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园林师探寻《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设计……今天,我们从气象的角度来看一看《红楼梦》中的季节,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吧。在《红楼梦》中,对自贾宝玉降生到贾宝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13.
八十回本《红楼梦》成书是由三重系统构成的,《红楼梦》的总体构思是由三个层次合成的,《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也是由三个阶段连成的。《风月宝鉴》是成书的第一重系统,是总体构思的第一代。“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是创作第一阶段的一部旧稿。《红楼梦》是成书的第二重系统,是总体构思的第二代,“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虽然我们没有明义、墨香、永忠那样的眼福,得以目验这部《红楼梦》初期稿本,但是尚能从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推想其大概。(为区别明义所见《红楼梦》同今本《红楼梦》不致同名混淆起见,前者在本文中改称《红Ⅰ》。)至于《石头记》有没有过一部不同于今本《石头记》的初期稿本《石Ⅰ》,颇难回答。如果采用宽式的说法,不妨说曾经存在过的,其核心部分就是脂评本前十八回的底本之旧稿,标  相似文献   

14.
蒋苏苓 《科技信息》2009,(14):136-137
本文从服饰文化这个角度,思考《红楼梦》中服饰与时代风尚、人物社会地位、人物个性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生活背景与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关联,进而探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与人物服饰的关系,品读《红楼梦》中服饰与人物个性的契合,多角度地研究了《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5.
(四)甲戌本《凡例》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第五回警幻仙子也说有“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但是上演时却有十四支曲子,其中十二支曲子咏十二钗(并不都是一人一支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和“第十四支《收尾·飞鸟各投林》”是后来才加进去的。这两支曲子恰恰是为了突出《红楼梦》交叉着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作的阶段,脂砚斋的许多批语,已经在向读者反复说明着《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他  相似文献   

17.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角度评述了《红楼梦》研究新著《红楼梦艺术精神》的价值:该书对《红楼梦》艺术精神的探讨溯及庄子,开辟了一条认识《红楼梦》艺术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新途径;该书从多角度进行的艺术形式个案研究揭示了《红楼梦》的特殊艺术魅力;该书对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其他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清代著名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中对服饰及其用料、刺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酒的重要素材。本文着重从《红楼梦》人物上装的外在表现入手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红楼梦》人物上装与清代等级制度、满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红楼服饰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