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蛋白激酶TTK与CENP-E相互作用并共定位于人细胞的动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洁  符传孩  缪勇  窦震  姚雪彪 《科学通报》2002,47(19):1480-1484
纺锤体检验点(spindle checkpoint)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分裂化调节通路,监督染色体正确分离和传代,其信号传导主要通过两个蛋白激酶Mps1和Bub1/BubR1来调控,近期的研究发现动粒马达蛋白CENP-E与BubR1相互作用并参与纺锤体调控点的作用,为阐明纺锤体检验点分子调控机理,利用动粒蛋白质组学技术剖析人细胞动粒的蛋白质组成时发现了TTK蛋白-人细胞Mps1。揭示了TTK蛋白激酶定位于动粒,并与CENP-E相互作用,可能参与监控人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分离。  相似文献   

2.
丁兆军  邓祝云  陶佳乙  张亮然  王台 《科学通报》2003,48(19):2014-2021
染色体分离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关键事件, 是保证姊妹(同源)染色体正确分配到子细胞中关键的调控环节之一. 近年来, 利用酵母等真核模式生物突变体, 研究人员克隆了一些调控细胞分裂早期姊妹染色体黏着和后期黏着素酶解的关键基因, 初步阐明了染色体分离的分子调控机理. 由多亚基蛋白组成的黏着素是保证染色体正确黏着和分离的关键分子. 在细胞分裂中后期过渡时, 经过一系列的分子识别和互作导致黏着素蛋白选择性地降解, 使染色体分离. 本文在详细地讨论了参与有丝分裂染色体分离调节的关键蛋白质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简单介绍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过程中分子调节的差异, 并分析了染色体分离分子机制研究中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显微分离黄鳝单条染色体用于基因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戢福云  余其兴  刘江东 《科学通报》2001,46(22):1894-1898
在倒置显微镜下显微分离了黄鳝56条单染色体,以兼并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其DOP-PCR产物作为探针进行染色体反向描绘,描绘结果表明,已对黄鳝1,3,5,6,7,10和12号染色体获得了成功的分离。随后,把这些染色体DNA的DOP-PCR产物列阵点于尼龙膜上,作为“特定染色体DNA池”(specifical chromosomal DNA pool0用于黄鳝基因定位,定位结果显示:Zfα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rDNA基因位于3号和7号染色体,GH和PDEGγ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HSL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并在1,3,6和10号染色体上同时检测到Hox基因杂交信号,据此还初步推测了部分保守同线群,为鱼类基因定位和杂色体进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也为鱼类核型研究中以分子标记确认每条染色体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倪祖梅 《科学通报》1983,28(7):434-434
在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时纺锤体包含两组微管,即染色体微管或称动点微管和极间微管(或称极至极微管)。在纺锤体发生的后阶段动点微管的装配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过程。在高等生物细胞内,已知纺锤丝附着点(简称着丝点)(SFAs)作为微管组织中心在此过程内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有丝及减数分裂时远在核膜破裂之前,SFAs就可以从形态上识别出来。然而虽在整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均含有大量的微管蛋白,但却从未在这些生物细胞核内发现过任  相似文献   

5.
刘丹  金长江  姚雪彪 《科学通报》2002,47(23):1763-1770
动点是染色体着丝粒上的一个3层结构的特化部位,现在已经发现了CENP-E,动力蛋白(dynein)和MCAK三种定位于动点最外层--冠状纤维的马达蛋白,并且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细胞有丝分裂期的一些作用机制已经逐渐地展现在面前。对马达蛋白在活细胞染色体上运动的研究将有助于阐述其在梁色体运动各个时期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
端粒与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上的两个特殊结构,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保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着丝粒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确保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被正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端粒和着丝粒都由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并且都与多种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端粒和着丝粒的结构特点,尤其是着丝粒,可为上百万碱基对的高度重复序列,测序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对它们的功能研究依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本文简要综述了端粒与着丝粒的发现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且介绍了端粒、着丝粒异常与疾病发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因为端粒的长度维系主要通过端粒酶的合成作用,重点介绍了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目前端粒酶研究的进展.最后针对端粒和着丝粒的热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相信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对端粒和着丝粒的认识会更加深入,为肿瘤治疗和衰老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辐射等诱变剂作用下,不同的染色体各自发生断裂,通过不对称易位,可能形成多着丝点的染色体和断片。然而,在连续的细胞传代中,它们往往消失。因此,我们称这种多着丝点染色体为不稳定型染色体畸变。然而,早就有人在昆虫(蝎)中看到稳定的多  相似文献   

8.
奇云 《世界科学》2005,(12):13-15
中蒙150万人拥有同一个祖先? Y染色体存在于每个男性的细胞中。虽然人体内的其他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了巨变,但Y染色体仍然得以完整、稳定地从父亲传给儿子。正因为有此特性,Y染色体理所当然地成为分析追溯人类祖先血统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07,52(15):1850-1850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包含在染色体中的父代遗传信息在经历诸多复杂的运动后均等地传递给两个子细胞.整个细胞分裂过程是通过纺锤体微管与染色体着丝粒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正确的染色体与纺锤体微管相互作用是细胞健康的保证,同时染色体与纺锤体微管连接异常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使细胞生长失控.  相似文献   

10.
张焕相 《科学通报》1995,40(19):1805-1805
动粒(kinetochore)位于染色体主缢痕处,是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纺锤体微管附着的地方,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对染色体的正常分离和运动所必需的.ACA(Anti-centromere/kinetochore antibody)在CREST硬皮病病人血清中的发现,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动粒结构、组成及功能等的研究.ACAs不仅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的动粒结合,而且和间期细胞的前动粒(prekinetochore)结合.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后期,Laemmli等人通过对去除组蛋白和大部分非组蛋白的HeLa细胞中期染色体生化分析和电镜观察,发现在中期染色体中存在由非组蛋白构成的骨架结构。Howell等人采用银染技术和光镜,在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期染色体中也看到一种由非组蛋白组成的类似骨架的银染轴结构。Earnshaw等人进一步证实在完整染色体中所见的轴结构相当于在去除组蛋白中看到的骨架结构,非组蛋白骨架是染色体中主要的银染对象。最近,Zhao等人用电子显微镜在蝗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中也看到了银染轴(骨架),并对其精细结构和行为进行了研究。但这些实验虽然从细胞学的角度证实染色体中可能存在着一类能被硝酸银特异染色的非组蛋白,然而,迄今还缺乏对这些嗜银蛋白的生化分析。本文从同步化根尖细胞中分离染色体,通过SDS-PAGE技术,用考马斯亮蓝和硝酸银染色,从生物化学角度  相似文献   

12.
备受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全世界科学家合作进行的宏伟的科学研究计划,其目标是破译人类细胞中的全都遗传密码。现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到达了它的第一个里程碑:第22号人类染色体被全部破译!这是迄今为止被完全破译的第一条人类染色体,英国剑桥大学桑格中心的伊安·敦汉姆及其同事在1999年12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该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自然》杂志还以封面放事形式予以介绍。染色体是由DNA团块组成的,存在于每个细胞的细胞核中。第22号染色体是23对、杨条人类染色体中仅次于第2条染色体的最小的染色体,其DNA…  相似文献   

13.
人类基因组测序引起世人瞩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序列第一部分今日问世 由世界各国科学家联合参与、旨在破译人体细胞全部遗传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第一次堪称里程碑的重大突破。今天,英国剑桥桑格中心的伊恩·邓纳姆(Ian Dunham)及其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22号染色体的基因序列。22号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分离的DNA分子)中次小的一对。 22号染色体的DNA序列测定是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大规模联合攻关的结果。尽管它还含有一些小空白(由于技术原因尚未测序的DNA段落),但仍不失为一项令人…  相似文献   

14.
水稻第5染色体短臂端四体在染色体臂微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程祝宽 《科学通报》1998,43(3):272-276
端着丝点染色体变异是识别和分离染色体臂的理想材料。研究选用水稻中灿3037第5染色体短臂端四体材料,从其根尖有丝分裂前中期中分裂相中分离了该短臂。采用LA-PCR方法,对分染色体臂的DNA进行了扩增,扩增片段长度在0.2-3kb之间。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镜、细胞化学、图像分析和电泳等实验技术,我们发现小麦间期集缩染色质中存在着骨架结构,并称之为染色质骨架.它是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骨架上的一部分非组蛋白脱离染色体参与核基质的形成后,残留的非组蛋白仍然存在于集缩染色质中的结果;其结构特点是颗粒与纤维网络并存;由二十来种非组蛋白组成,其中包括队动蛋白和ATPase。它与间期核基质和中期染色体骨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发现过程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正衰老的难题令人着迷,而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需要一些新思路。我们的细胞有一个基因沙漏。细胞通过分裂来维持生命,而分裂得到的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几乎完全一致,但存在一种意有所指的变化:每次分裂后细胞染色体会缩短一点点。十年前,一组科学家因发现了这种持续缩短的DNA序列——端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它位于染色体末端。细胞的分裂存在一个极限,称作海弗里克极限,在细胞经历过一定次数的分裂后,其端粒变得过短,这时的细胞便自知是时候平和地走向终点了。当细胞逐渐死亡,器官所剩的时间消失殆尽,我们也就身亡命殒。  相似文献   

17.
早熟染色体凝集(PCC)新技术是遗传学和细胞动力学的结合。它的原理是以分裂期细胞作诱导细胞,通过细胞融合,诱导间期细胞染色质提前凝集成染色体.间期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取决于融合时间期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所处的生长时相。分别有G_1、S和G_2 PCC. G_1PCC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植物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一种由动物细胞凋亡ISEL技术衍生的,并与原生质体染色体制片技术相结合的植物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方法,此方法简单,直观,灵敏度高,避免了假阳性和非特异性信号的出现;可同时从染色体,核以及DNA不同层次对植物细胞凋亡的的特征进行原位检测,并可观察它们在凋亡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用此方法检测了盐胁迫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凋良,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的植物细胞确实具有动物细胞凋亡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赤麂(Muntiacus muntjak)是脊椎动物中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动物(2n=♂7,♀6)。它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中着丝点的大染色体;一对亚端着丝点的染色体;一对近端着丝点的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的顶端可易位有  相似文献   

20.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启动了胚胎发育,其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①卵母细胞结构与卵裂球命运间的关系;②卵裂球获得定位或修饰中细胞遗传及相互作用的重要性;③胚胎细胞中迟早出现决定状态的性质。胚胎发育是基因选择性的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模式表达的过程,某个基因在特定阶段的表达和在表达时间上的相对稳定性对发育中的相应细胞生长分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2],基因表达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