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豆科槐属植物砂生槐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砂生槐植株茎内分离得到链格孢属真菌,利用PDA培养基和KB培养基鉴定菌株菌落形态,利用载片培养法鉴定菌株孢子形态。结果显示: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舒展,呈白色毡帽状,等径生长,边缘呈波状;该菌株菌落到后期时,从菌落中心到边缘呈现三种不同颜色,即中心部位为白色,白色菌落边缘为黑色,最外层为暗绿色;气生菌丝茂密,孢子与基质均呈黑色。在KB培养基上菌落舒展,呈白色毡帽状,等径生长,边缘整齐;该菌株菌落到后期时,从菌落中心到边缘呈现三种不同颜色,即中心部位为白色,白色菌落边缘为暗黄色,最外层为暗绿色;气生菌丝茂密,孢子为黑色,基质呈黄色。2孢子呈倒棒状、球形、倒梨形和椭圆形等多种形态,具有纵、横或斜的真隔膜,呈砖格状分隔,喙多数为单细胞假喙,少数为短柱状假喙形态。3所分离出的菌株不具有性型,能形成简单的子座,分生孢子链从子座上伸出,并作合轴式延伸。4分离得到的菌株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真菌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从健康蛇足石杉的茎中分离内生真菌,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对照真菌鉴定手册,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率以及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从蛇足石杉的茎中分离出5株内生真菌,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链格孢霉属、镰刀菌属、无孢类群和青霉属。  相似文献   

3.
从蛇足石杉植株中分离出内生真菌,通过马铃薯培养基(PDA)培养菌株,利用三点接种法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株优势菌株TL作为供试菌株通过菌落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以及显微摄影技术进行形态观察,对照《真菌鉴定手册》,经鉴定为半知菌亚门( Amon imperfect fungi )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 Link ex Fries)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最终发现对供试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药物浓度组合  相似文献   

4.
蛇足石杉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蛇足石杉的培养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利用传统方法,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对照《真菌鉴定手册》对其进行鉴定.通过马铃薯培养基(PDA)培养菌体,通过三点接种、分区划线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显微摄影的技术进行形态观察和鉴定.从蛇足石杉的茎尖培养组织中分离出7株内生真菌,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盘菌属、镶孢霉属、瓶梗青霉属、青霉属、沙卡氏属、曲霉属.  相似文献   

5.
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5株内生真菌,经初步鉴定,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的匙孢霉属(MystrosporiumCda.)、鲜壳孢属(ZythiaFr.)及无孢类群(MyceliaSterilia)。其内生真菌经摇瓶培养后,采用薄层层析(TLC)法对其菌丝体提取物进行分析,初步表明WZ001菌株可能产生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的类似物。  相似文献   

6.
利用PDA培养基,对收集自广东茂名的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病原真菌(编号:Bba1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对Bba1菌株的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和分生孢子形态、大小进行观察和测量,从形态学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同时对Bba1菌株的26,s r DNA和r DNA ITS区域进行序列分析,与NCBI数据库中球孢白僵菌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最终判定来自玉米螟的病原真菌Bba1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相似文献   

7.
利用滤纸片扩散法及形态学常规分类法对30株虎杖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抑菌活性试验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15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抑菌活性,12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抑菌活性,7株内生真菌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抑菌活性,分别占菌株总数的50%,40%和23%。根据菌落形态及菌丝结构对其鉴定,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霉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及无孢菌类(Agonomycetales)真菌。  相似文献   

8.
三株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分离及形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襄汾苹果园越冬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采集获得自然染病的虫体,经分离纯化得到三株病原真菌,编号分别为TSL01、TSL02、TSL03,通过回接试验证明这3株菌株为桃小食心虫的病原菌.根据培养性状和显微形态观察发现: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均为白色,菌株TSL01和TSL03菌落大,可产生黄褐色或淡紫色色素.它们都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月牙形或镰刀形,有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肾形或卵圆形,假头状着生,菌丝透明有隔,轮状生长;菌株TSL02菌落较小,后期产生黄色色素,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梭形,串生,分生孢子梗呈"Y"形.初步鉴定菌株TSL01与菌株TSL03为镰孢菌属(Fusari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菌株TSL02为拟青霉属(Paecilomyces)粉质拟青霉(P.farinosus).这是在桃小食心虫上首次记录该两类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对柞栎象成虫和幼虫虫体的白僵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柞栎象体上的虫生真菌为布氏白僵菌;影响布氏白僵菌菌落直径生长量的3个因素中菌株种类居于首位,其次是培养温度;影响产孢量的首要因素是培养基种类,其次是培养温度,最后是菌株种类.对柞栎象成虫提取的布氏白僵菌产孢条件进行选择,结果表明:20~25℃时,在PPDA或PDA培养基上培养可获得最大产孢量.在柞栎象成虫和幼虫虫体上提取的布氏白僵菌萌发率相似,分别为89.11%和85.67%;柞栎象成虫、幼虫虫体提取的布氏白僵菌菌株的抗逆性表现为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生长速度减慢.以紫外线照射45 min为分界点,照射时间小于45 min时柞栎象幼虫菌株长势强于成虫菌株,大于45 min时成虫菌株强于幼虫菌株.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含盐浓度不同的培养基分离陕北花马盐湖盐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内生耐(嗜)盐真菌并研究其物种多样性。从盐蒿组织中共分离得到1 215株内生耐(嗜)盐真菌,基于形态学和IT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上述菌株属于6个属,包括小球腔霉属(Leptosphaeria)、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孢属(Fusarium)。以小球腔霉属(Leptosphaeria)为优势属,其次为链格孢属,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8.8%和2.28%;共计9个代表种如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Aspergillus westerdijkiae、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等。研究表明,陕北花马盐湖盐蒿中蕴藏着丰富的耐(嗜)盐真菌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青钱柳产黄酮内生真菌进行鉴定,探究提取黄酮类物质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对青钱柳枝、叶、根、皮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通过显色反应、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筛选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并测定总黄酮产量。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rDNA的居间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7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隶属于3纲、4目、6科、10属;最终确定4株产黄酮物质的内生真菌:PZ06、CY12、CP06、PP03,其中黄酮产量最多的是菌株PZ06,产量为3.61 mg/L。分子鉴定结合4种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PZ06、CP06、PP03均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CY12属于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结论】青钱柳产黄酮的优势菌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该研究对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的发现为活性物质的提取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产乌头碱的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白喉乌头根中分离内生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内生真菌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乌头碱,最后基于真菌形态特征和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白喉乌头根部共分离得到20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其中菌株YLAC-3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其发酵液中发现类似于乌头碱的化合物.说明菌株YLAC-3发酵液有较为广泛的抑菌活性,它可能产生乌头碱.菌株YLAC-3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类似于曲霉菌属,与已报道的塔宾曲霉菌ITS序列(KP196359)的相似度为99%.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曲霉菌属有效发表种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3.
基于菌株菌落和显微形态特征以及ITS-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的内生真菌SF4鉴定为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 sp.真菌,命名为Acremonium sp.SF4.通过对菌株SF4发酵的基础培养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摇床转速进行初步优化,确定了其最适产AChEI的摇瓶发酵条件为:沙氏培养基,发酵温度28 ℃,摇床转速为150 r·min-1,发酵培养14 d.在此条件下可发酵获得含AChEI的发酵浸膏0.331 g·L-1,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可达60.27%,相比优化前均有提高.研究有助于后期规模化高效发酵,为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单一组分AChEI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芽孢杆菌属一新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萧县盐碱地土样中分离到一株耐盐耐碱芽孢杆菌,其可在NaCl浓度为5%~10%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耐碱性可达pH值为11.该菌好氧,菌体杆状,具芽孢,芽孢椭圆形,膨大,端生,菌体常连成线丝状,细胞大小为(0.6~0.8)μm×(2.5~4)μm,菌落白色大型,中有一色浅圈,边缘向周围延展成波纹状,菌落中部较厚,不透明,边缘延展部分较薄,无色透明.该菌接触酶阳性,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L—阿拉伯糖和D—木糖不产酸,不利用柠檬酸盐,V·P反应阴性,在V·P肉汤中生长后pH为6.5~7,形成吲哚、溶菌酶(0.001%)不敏感.根据这些特征,该菌应归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时又不同于该属的其它已知菌株,因此将它定为新种,命名为耐盐耐碱芽孢杆菌(Bacillushaloalkaloresistatsp·nov·).  相似文献   

15.
木霉菌株TW22166分离自湖南省洞庭湖滩涂湿地,该菌株分生孢子梗具有长而发达的主轴,二次分枝丰富,不规则,一般单生,分生孢子梗向顶方向着生单个瓶梗。利用ITS、tef1及rpb2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同Trichoderma capillare同源性达到99%以上;在以rpb2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TW22166与Trichoderma capillare strain GJS 06 66 [JN175530-1]位于同一分支。该菌株在PDA平板上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Fusariumoxysporum的抑制率为1000%。菌株具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其中蛋白酶活性较高,透明圈宽度达160 mm。该菌株鉴定为毛细木霉Trichoderma capillare,是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也是一株较有潜力的生物防治菌株。  相似文献   

16.
灰霉病是近几年危害浙江省蓝莓产业的严重病害之一,分离和鉴定该病病原菌可以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发病机理,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通过形态观察、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等方法,对引起蓝莓品种‘夏普蓝’灰霉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葡萄孢菌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夏普蓝’进行病原菌回接后,叶片和果实分别出现褐色病斑和软化腐烂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一致;将该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菌落初期呈现白色,后转为灰褐色.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淡褐色,大小为(10~15)μm×(6~9)μm;将分离菌株X1-1的rDNA-ITS序列(NCBI序列号:KT343755)与GenBank中已经报道的灰葡萄孢菌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相似度达100%.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三峡地区丘陵地带采集样品中分离以稻草秸秆粉为碳源的产纤维素酶菌株.方法:以刚果红为显色剂,采用CMC—Na固体培养基初步筛选产酶的微生物,然后将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分离纯化后,进行摇瓶复筛,最后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该茵珠的产酶条件.结果:分离得到一株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X3),经初步鉴定其为曲霉属,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72h、初始pH值6、装量为15mL/250mL三角瓶.在此条件下FPA酶活为2.413IU/mL、CMC酶活为2.406IU/mI—J3一葡萄糖苷酶活为10.633IU/mL,分别是菌株X3初始酶活的l_04倍、2.20倍和1.19倍.结论:通过产酶条件优化后,菌株X3各酶活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