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冯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6-59,72
在哈贝马斯的技术哲学中。克服现代技术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哈贝马斯政治与技术交往理论,揭示他克服现代技术的基本思想,并对其思想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对人类发展的有害作用的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技术的基本观点,客观地评价了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技术思想的合理性,并指出了他的这些思想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6,(15):48-49
正如你所看到的,中年危机有很多类型,男性更年期正是其中一种。克服这种消沉的、自暴自弃思想的恶性循环并不容易。这正是会很容易选择某些极端决定作为出路的原因,例如,选择更为年轻的妇女为性伙伴或者丢掉工作去进行其“艺术上”的追求。真正的挑战是要掌握你生活状况的现实,并促成这样一种解决办法:它从长远看是最有效果的,且不伤害、打击那些爱你和依靠你的人。1.生活在40岁时才真正开始按照孔子的说法,40岁的时候,我们才最终超越困惑感,人生的玄妙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得更清晰。我们可以明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价值的。我们能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技术”有三种形式:观念形式的技术,过程形式的技术和实物形式的技术。马克思技术观中具有技术决定论思想,但这种决定论是要受到制约的,马克思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者。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技术观念把技术放在手段和目的的范畴中分析,认为技术是实现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海德格尔和鲍尔格曼在现代技术的背景下先后从形而上学层面和经验层面打破这种认识。前者认为,技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解蔽。后者则在继承海德格尔思想的同时,汲取传统技术观念的合理成分,认为技术(技术人工物)是手段和目的的复合体。这种技术的本体论认识差异成为他们思想的分岔口,从此鲍尔格曼走上了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经验之路。  相似文献   

6.
通常对休斯思想的理解定位于"技术系统观"或"技术系统方法",这种定位无助于把握休斯思想的精髓。本文通过对休斯思想的系统阐述,说明其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采用了"技术-社会系统"这一视角,透过这一视角,休斯才能洞见大技术系统变迁过程中技术与社会互动互构的变迁特征。休斯的"技术-社会系统"思想,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二分观念,将对技术系统变迁的理解提高到一种新的维度,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克服性冷淡     
《科学大观园》2007,(15):25
Q:我已经结婚二十多年了,与妻子的感情也不错,但不知为什么,近来对性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感,完事后也不像过去那样愉悦了,有种身心疲惫的感觉。我身体健康,心理也很正常,为什么会对性生活这样厌倦?  相似文献   

8.
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根植于启蒙人文主义,但又在人类增强与技术想象的不同层面实现了对它的超越。从理论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看,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包含着批判与建构两个主要的维度。这意味着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首先是在对生物保守主义有关思想、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误解的批判基础上得以澄清和呈现的;其次,超人类主义在建构其“未来学”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底层运作逻辑,而这种具有哲学未来学意义的逻辑被我们恰当地总结为对人类自由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最后,这一逻辑也是深刻把握和洞悉超人类主义“未来学”思想其当代价值的内在依据和标准。事实上,超人类主义的这种未来学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反思,或者从权力诉求的意义上而言的一种政治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老子建构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并以自然主义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发展,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技术思想,这种思想可以称为技术自然主义。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以"道法自然"为作为技术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大道废"作为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以"复归于朴"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性路径,以"小国寡民"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想国。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实质是要以"道"的自然性规范技术的发展,以道驭技,建构技术价值与技术规律相统一的技术发展道路,反对技术的滥用。老子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为技术发展寻求了理性的发展路径,指明了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当代的技术研究、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理性对技术的审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希腊哲学对技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既向往技术,又担心技术中蕴涵的对自然的背离指向;看到技术既带来了物质富足,又湮没了个体对卓越和社会稳定的追求;因此人工自然居于次要地位,自然对象比它真实.人工自然不能成为人追求的首要关注点。技术是必要的,但却是危险的。这种古代希腊的哀术的怀疑论能印证今天的技术批判思想,在今天这种怀疑的理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围绕科学的“计划”与“自由”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家、政治家、人文学者与社会民众展开了三次热烈的争论。在争论中,人们逐步达成一致的观点:政府应主导和组织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最终要体现国家目标。这些观点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科学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量子场论的还原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粒子物理学的核心语言是可重整化的量子场论。重整化最初是应对量子场论中数学计算无穷大问题的有效策略,是解决理论物理学中“突现”问题的有力手段。本文从重整化操作在量子场论中产生的影响出发,回顾了有效场论思想产生的历史,叙述了重整化方法所引起的哲学争论,旨在对还原论和反还原论在解释量子场论中涉及的“还原”、“突现”、“层次性”等问题予以方法论考察,最后从语境的视角对重整化方法进行诠释,指出对基础理论及理论间关系的探讨是具有境遇性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业技术观批判的生态技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观的神化、西化和简单化,是工业技术观的主要偏颇,也是种种技术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批判工业技术观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技术观,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生态技术观具有绿色化、低熵化、整体化和理性化等特点,也具有自省性、修正性和自救性等功能,体现立体远距离伦理,适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彼此平衡的诉求.生态技术观取代工业技术观,有赖于"社会技术"及内涵生态意蕴和弱熵功能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类域论的早期发展,尤其是希尔伯特的研究;以谢瓦莱引入的伊代尔概念为核心,深刻挖掘伊代尔概念的重要性,重新评价了谢瓦莱类域论工作的历史价值。指出正是借助伊代尔的概念,谢瓦莱摒弃了解析工具,完成了类域论的算术化过程,也建立了伊代尔叙述的整体类域论,更重要的是,将拓扑、泛函与类域论结合起来,促进了类域论的发展。这些研究对我们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谢瓦莱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简介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发展历史、特点及应用领域 ,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虚拟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评述了戈登·格雷厄姆对虚拟现实的本体论分析。之后 ,以本体论为前提 ,评述了格雷厄姆对虚拟现实在认识论、实践论层面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传统科学哲学中规则系统式定律观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分别代表了定律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弱与最强的两端,而休谟式随附可以被看作处于这两端之间。这三者构成的定律形而上学谱系,都首先需要承诺对象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优先性。可是,这时这一谱系的内部区间划分其实并不清楚。于是,对这三种观点尤其是休谟式随附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的哲学分析就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在结合对实际的科学定律案例的分析后获得一种超出了已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定律观。  相似文献   

17.
演绎的两种语言模型和整体论都对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海丝在这种讨论的基础上对语言中的描述性谓词进行重新考察,提出“原初识别”的概念,既否定了观察谓词的独立稳定性,又否定了绝对理论谓词的存在,从而为我们探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adequate conception of a good life should recognize, in addition to happiness and morality, a third dimension of meaningfulness. It further proposes that we understand meaningfulness as involving both a subjective and an objective condition, suitably linked. Meaning arises when subjective attraction meets objective attractiveness. In other words one’s life is meaningful insofar as one is gripped or excited by things worthy of one’s love, and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positive about i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speculations about how this conception of meaningfulness might help to explai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ocial volunteering can be especially rewarding.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30年代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恩斯特·布洛赫在马克思意义上,把自然理解为一种"感性的自然界",提出了"能生的自然"概念和"自然主体"概念.根据能生的自然概念,自然不仅是无意识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类事业的"前室".自然主体不仅仅是一个假定,而是一个存在论的根据.自然主体概念涉及一种"超自然化的地理学",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和交互作用,从而自然主体造成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统觉的效应条件,即造成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