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传媒对青年典型雷锋的报道开始,到新世纪各色青年领袖的登场,媒介建构的青年形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以媒介社会学的视野来分析,其背后是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在这种变迁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多元与开放,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商业资本对传媒报道的牵制及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小康”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它反映的是一种衣食无忧、安康和乐的小农生活理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它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小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要求,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红色经典在“文革”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阅读沉寂和90年代后期再度走红的沉浮。其文本自身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沉寂。而20世纪末的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探析其沉寂和走红的原因,对于厘清认识以及文学理论新体系的构建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松 《奇闻怪事》2010,(6):58-59,11
被称为“爵士时代”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推崇物质享乐的时代。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以其敏锐的视角洞察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并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形象各异的人物以反映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各色消费心理:以物质消费标榜个人地位、建构个人身份,以物欲追求及享乐为行为准则以及在消费享乐的价值取向支配下纵情狂欢却仍旧无法摆脱精神世界的虚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在上海产生的革命文化,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政治民主、人民自由而铸就的先锋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新型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和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而中国革命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取得彻底胜利,才能避免外在的物质追求转换为摧残、奴役人的自由困境。在组织各项革命活动和建构革命文化的过程中,上海共产党人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便追求和达成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使得这种想象、理想和理念逐渐落到实处,不但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还构建了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得以开展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考察后用于书写“异文化”的主要文体,也是现代多元社会中传播不同民族形象的主要媒介。20世纪30年代后,功能主义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化研究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的功能研究。虽然各自的理论稍有区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德拉克里夫·布朗分别以自己的经典民族志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对以往文化研究中那种企图追踪、重塑文化历史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对现存文化和社会的分析说明。到了格尔兹以后,则又出现了对民族志写作的符号学转向。  相似文献   

7.
“娜拉出走”是20世纪女性解放的共名,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思想移位和文化修正。子君、林道静、李双双作为不同时期的女性解放的模式,呈现出追求爱情、追求革命、追求社会价值的多元话语,见证了中国现代女性解放的轨迹。回眸,有助于女性解放的文化思考,有益于文学批评的现代重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70年代东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突显了文化爵素的考察。本文首先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偏差问题,继而强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进而指出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必然性和祖国大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行光 《世界博览》2010,(3):82-84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斯大林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大转变”。这场从相对宽松的列宁文化政策的转向,从1928~1929年的反“右倾”斗争开始,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次连续不断的清洗和镇压,以雷霆万钧之力威吓、震慑、压服了思想文化界。在“大转变”过程中解散了几乎所有以前的文化艺术派别和团体,90%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团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文化命题。本文通过对“立人”主张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美学是在争论中诞生和发展的。作为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曾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此引起的争论与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型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一部分学者认为实践美学只是适应中国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需要,而当这种社会需要不再存在的时候,实践美学也就过时了,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有其不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自身特点,它与当时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与英美不同的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产物,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腾飞恰是很好依托了历史性出现的重建家园之文化精神的结果,70~80年代的社会福利化进程又催发出了依赖集体和国家的个体享受主义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得9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政治瓶颈。  相似文献   

13.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潮中,“文化散文”以其淳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星光。在概述文化散文的概念、特征基础上,以当代创作文化散文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心灵审视三种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5.
“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是彝族社会中“智慧”的化身,在彝族传统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曾与“兹、莫”同处于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占据着彝族传统社会关系中的特殊位置.社会资本作为20世纪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赋予了“毕摩”独特的研究视角,社会学领域的“嵌入性”理论,更为研究“毕摩”这一社会阶层时诠释出其独特的运作规则、文化视野及社会效应,对于理解其在彝族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文化哲学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采用社会历史的方法,并结合文本层面的分析,对其文化哲学思想进行思考。指出他在政治性目的诉求下所提出的解放道路,由于缺乏社会现实性而只是一种乌托邦性的救赎之路。这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任务也将产生一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秉福 《创新科技》2005,(12):20-21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针对管理型政府失效的症状,西方各国公共部门中兴起了一场借用“企业化”运作模式、运用市场力量来改造政府的运动。在这场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很多国家提出了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理念是: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公共物品。与统治型行政文化、管理型行政文化相比,服务型行政文化是建立在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上的,它奉行这样的价值观念:公共行政主要是为满足社会需要、便利公众生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一支力量;它以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面貌出现,从而必须积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它的运行方式、作用范围必须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否则就将失去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丽江文化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就引起了海外学者与传教士的关注,20世纪晚期,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丽江成为一个重要的海外游客旅游目的地与文化输出窗口.其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文化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及面向国际发展的战略与定位成为文化“走出去”的竞争优势,而服务水准与产业联动则是两个亟待加强的弱项.  相似文献   

19.
徐元绍 《科技信息》2007,(23):248-248
一般言之,"父亲"在家族小说中是权威和传统的象征。然而在20世纪的家族小说中,"父亲"形象则经历了一个由"被告"、"败者"到"对话者"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过程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亦具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反现代”倾向的核心,总结核括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的两种“反现代”倾向,在此基础上以作家,文学思潮为切入点,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现代”问题进行了溯源式的追问,从而揭示出“现代性”与“反现代”之间的非此即彼而又亦此亦彼的互补性的对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