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冬子 《科技信息》2009,(18):208-208
美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观的,才能构成对象化,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实践去创造,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就能创造美,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上实现出来,变成美的形象,就是对象化。毽球运动的课题是毽球,人将自己的力量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毽球运动的美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辩析概念入手,提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认为它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是人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理想,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实现的,只有全体人类才能将它予以全面实现,因而根据自由与否和自觉与否,将对象化也划分为四对,具体分析它们与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关于新闻摄影的美与艺术性已有不少争论,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已经与艺术的美和艺术性纠缠在一起。本文试从美学的高度探讨新闻摄影美与艺术性的真谛。 一、新闻摄影与艺术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实践活动和结果,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劳动中,把自己的意识和目的变为现实,使自然界打上本质力量的印记,自然被人化,劳动对象成为人的对象,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得到肯定和确证,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这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手稿》中没有直接做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论,主体实践美学认为一切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学理上极为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主客体实践美学的新本原论认为,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也就是自然化和人化;美的本质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的客体实践自由和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而形成的无限永恒创化的自由。人与自然本质上的双向互动的物质变换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掌握主客体辩证互动规律的基础上而向无限永恒的宇宙自然的自由渐趋靠近的终极关怀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杜秀玲 《科技信息》2007,(32):194-194,142
本文肯定了马克思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了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等与美的本质这一概念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论证了马克思对美的本质概括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体育作为一门艺术是别具一格的,它注意形体艺术、技术艺术、表现的艺术以及相关联的探求精神和人的创造价值。体育美作为一种超越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体育美的创造与欣赏,具有与一般美的创造和欣赏不同的特点,它具有自身的创造源泉和方法,具有不同的个体欣赏性和差异性。健美操以其独特的音乐展现了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运动中体现了锻炼者的身体的美、技术技能美、人格的美和健康的美,健美操是将它的美带给身边观看它的人融入快乐到之中,自己感受其节奏变化与方向变化的快感,健美操所表现的运动美,是给人们展示多姿的艺术美,给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习雷锋的新的热潮在神州大地重兴,这说明时代呼唤雷锋,人民怀念雷锋,雷锋精神倍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谈三点从根本上学好雷锋精神的体会。 一、雷锋是美的使者 什么是美?简而言之,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人的本质既有其自然的属性,又有其社会的属性,但“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马克思语),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平时我们讲的人的本质力量,一般是指人的精神品质、才能、智慧。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雷锋同志就是这样一位不断地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社会主义现实与共产主义未来之间铺路架桥的美的使者。  相似文献   

8.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 ,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 ,美与人生相伴相生 ,对美的追求 ,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美的实现 ,人生之美 ,在于不断地创造美 ,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美的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在学生练习中指导学生去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体育活动中广泛存在着审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本文就体育运动美中的三个要素,即从形体美、运动美、个性美的角度对中职学生进行了认知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中职男女生对形体美、运动美的认知存在差异与不足,对个性美的认知趋于一致,但同样存在认知误区。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2.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蒋国良 《江南学院学报》2001,16(3):12-15,28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的人的关系,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美与人生相伴相生,对美的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的实现,人生之美,在于不断地创造美,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观照美和美感,形成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创造等命题。新实践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实践本身具有超越性,美和美感是在自由的实践中生成的。同时,实践美学也是在论争中发展完善的,对实践美学的误解和随意歪曲有必要澄清和纠正。  相似文献   

15.
体操教学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体育”与“美育”并重,既健身又健心,才体现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现代学校体育观念。体操教学的艺术性,源自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体操运动美,即技术动作美和形体姿态美。体操教学是挖掘、开采、塑造美的工程,要加强形体姿态美、心灵美、创造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荣艳娇 《科技信息》2012,(34):341-341
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在护理工作中也处处体现着美。例如:护理职业形象美、语言美、操作规范娴熟美、护理环境美、人际关系和谐美等。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去发现美、欣赏美,并善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因为美的事物能使自己、患者及更多人产生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18.
周向东  程海霞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13-113,115
舞蹈艺术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可与其他艺术相媲美的。舞蹈美,美在"舞外之情、情外之意"。只有用心去舞蹈,用心描绘动态美,用心体验意蕴美,及心塑造神韵美,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19.
舞蹈艺术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可与其他艺术相媲美的。舞蹈美,美在“舞外之情、情外之意”。只有用心去舞蹈,用心描绘动态美,用心体验意蕴美,用心塑造神韵美,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球美     
樊云 《科技信息》2011,(19):I0163-I0163,I0124
网球美是体育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网球美的分析阐述,旨在提高人们对网球美的鉴赏、审美能力,对网球美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对网球运动的发展普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