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的视角反思了作者、读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作者的不在场和文本的中介性所产生的滑动,并探讨了文本的意义所在。认为读解的任务不是解决文本究竟有没有终极意义,其任务是作为语言客体的文本与人与现实世界如何联系起来,以辩证的态度去对待文本,在开放的文本体系中,使读者在读解的实践中获得体验。  相似文献   

3.
钱雪萍 《科技信息》2010,(7):180-180,189
随着人们交流方式的增多,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符号也越来越多。话语分析的范围也逐渐由单一的语言文字文本扩大到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模态文本。多模态话语分析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是在由克瑞斯和勒文提出的视觉语法的基础上,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期待对读者在进行图像识读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对原文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必须予以重视,否则对原文本的理解就可能陷入误区,进而导致译入语对原文本的表现不当。文章在结合文化语境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指称意义相同而蕴涵意义不同和空缺的语义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以期对英汉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5.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它认为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自身的前理解历史性,才可以达到对源语文本客观准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和传统"忠实"的翻译原则相一致。当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者的前理解、历史视阈在理解中的作用,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一些译论者质疑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中,源语文本中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是相对确定的,译者的阐发、创造是有限度的,夸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夸大译者的作用会导致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翻译中的过分强调二元对立的一方,忽视文本意义是多层次的,从而容易导致片面性的错误;从意义的多层次性出发,探讨戏剧翻译中的问题主要是选择的问题;明确提出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袁洪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39-142
文本意义具有基始意义和衍生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读与误译。一定范围的误读与误译是合理的、可接受的,误译文本同样可以实现原语文本的意义,是文本意义建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作品中出现的空间大多具有双重性:文本内的具象空间和生成在文本之外的深层次空间——“境”,而“境”产生了关于时间情绪体验的特殊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副文本是由封面画、插图等图像符号和"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生成以及变迁建构出作家、绘画者、编者对时代、革命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促进了承载革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小说的加速度传播,呈现出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化大众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词语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和开放的,意义的建构往往和文本中其它成分或其它文本联系在一起。词语的意义被放置在互文性编织成的意义网络之中。从词语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等角度探讨了互文性对词语意义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诺德提出的翻译文本分析模式主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和篇章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文本的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入手,全面地分析源文。文章以茅盾《叩门》为源文本,以文内因素的其中五个方面为重点,分析它们在源文的体现和相互作用,并结合Robert Neather的译文,讨论上述因素对目标文本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海霞 《科技信息》2008,(9):163-163
本论文主要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展示文学翻译中译文的形成是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在“效果历史”中实现的融合。揭示了文学文本意义的自律性和开放性,文学文本阐释的动态性和循环性,给文学翻译及其评判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译文和原文一样,是意义存在的方式,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对话的不可能被穷尽的意义世界,译文是在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中重新再现了原文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SFL情态框架模式探讨在“Exploding Tourism Eroding China's Riches”中的各种不同的情态措辞方式。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情态在文本的重要作用将通过文本的人际元功能得到阐明。文章分析了语篇的情态措辞,目的是为了显示在语篇中实现人际意义时情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阐释中所运用的方法具有解释学的理论意义,他的解释学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契合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它强调理解作为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客观融合的意味生成过程,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建基于逻各斯中心基础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不同.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理解观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以"意义"和"意味"的区分避免了此种解释方法的主观化倾向.在"意义"的指引下,"意味"在作者和文本对读者的理解召唤中生成,化解了"解释学冲突",带来对解释学循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魏武莲 《科技信息》2011,(11):I0149-I0149,I0416
意象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重新解读了《白鹿原》中的"白狼"意象,详细阐述了白狼意象的意义所涉以及其意义生成的层面,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而加深和全面理解"白狼"这一文本中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风格"的角度展开思考,将一向为评论者忽视的林白"乡间"题材的小说同时纳入分析范 围,全面考察林白作品的文本结构、意义生成和林白的创作姿态。文章认为她的作品可以被称为"风"体文本,并 以此将林白的小说分为"风习歌谣"和"女子'怨'诗在当代的极端书写"两类,论述了其中具有结构意义的重要 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SFL情态框架模式探讨在"Exploding Tourism Eroding China's Riches"中的各种不同的情态措辞方式.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情态在文本的重要作用将通过文本的人际元功能得到阐明.文章分析了语篇的情态措辞,目的是为了显示在语篇中实现人际意义时情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桃花扇》中,崇祯帝作为一位“不在场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剧本中与崇祯帝有关的十二出故事情节,并结合明末清初史料,可以发现剧本中崇祯帝勤政治国却又治理不善、悲惨无力的形象特点。崇祯帝的死亡是文本中兴亡悲剧、侯李爱情悲剧的最初原点。孔尚任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刻绘崇祯帝的形象,让其参与进文本的故事结构中,成为文本情节的推动者、兴亡之感的催化剂、文化失落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本意义角度入手,探讨了文本意义阐释范式与文学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并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阐释的合理性才是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