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果犯研究     
结果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比较有争议的概念,是直接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既遂类型之一,在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中不存在结果犯。结果犯是行为人在客观方面不仅实施犯罪行为,而且还必须发生由此行为引起的法定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类型。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是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的既遂类型,但这种划分与刑法的规定及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不符,其关系必须厘清。  相似文献   

2.
针对危险犯危险状态产生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这一问题,理论上存在三种学说:实害犯中止说、危险犯中止说、危险犯既遂说。对这三种学说进行介绍和评析,认为危险犯既遂说比较合理,同时也对危险犯的法条适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绑架罪既遂标准的通说观点使得绑架罪的既遂过于提前,而要求绑架行为实际勒索到了财物或实现其他不法要求的观点,则使绑架罪的既遂过于推后,甚至取消和否定了绑架罪的既遂。绑架罪应以行为人实施绑架行为后向人质的关系人提出不法要求为既遂标准。  相似文献   

4.
数额犯作为一种与数额有紧密关系的犯罪种类,其广泛存在于我国刑法分则中。在数额犯中,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是通过犯罪数额来体现的。近年来,数额犯罪呈高发态势,司法实践中有关数额犯各种复杂、疑难问题也不断出现,其中关于数额犯既遂与未遂并存形态的存否问题以及犯罪既遂与未遂并存情形下的量刑问题是目前我国刑法学界讨论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针对犯罪既遂认定标准主要存在三种学说,即目的说、结果说、构成要件说,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存在一定缺陷。本文通过对三种学说的分析,认为“构成要件说”更具合理性,并提出了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6.
有关危险犯是否存在未遂余地的现有研究中,否定说将犯罪的成立与既遂混为一谈,肯定说则失之于偏颇,摆脱这种理论困惑的思路在于准确界定"法定危险状态"并调换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7.
“准中止犯”是由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客观情况的介入或行为性质所致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主观特征表现为犯罪中止行为是基于行为人意志所为,其客观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防止行为与犯罪既遂结果不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准中止犯是中止犯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应该在相关的法条中对其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林乐园 《科技信息》2010,(26):I0334-I0334
一、危险犯中止的争议问题辨析 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所谓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行为造成法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因此,就危险犯而言,不需要发生最终的实际损害结果,只要出现了法定危险状态即可成立既遂。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行为人在造成法定危险状态后,又主动采取措施解除已经存在的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9.
作为犯罪既遂形态的两种相互紧密联系的类型,明确行为犯与危险犯之间的界限对于妥当地处罚犯罪人是相当关键的。无论以危险的法定、危险的程度还是危险的表现形式来区别行为犯与危险犯都存在困难。行为犯和危险犯的区别的前提在于危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以及对客体的关系不同。行为犯是与结果犯相对应的犯罪形态,而危险犯是结果犯的类型之一。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别在于立法是否规定了结果。危险犯与纯正的行为犯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行为结果表现对犯罪客体危险;危险犯与不纯正的行为犯的区别在于是否造成了现实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只应该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抢劫罪作为财产性犯罪,立法对其配置死刑的合理性值得思考.严格限制死刑是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准确把握其既遂的认定标准.抢劫罪的基本犯、加重犯以及转化犯的既遂标准之间具有联系,亦存在区别.但不论何种类型的抢劫罪,均应结合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遵循符合立法原意,以构成要件要素齐备为标准判断既遂形态.  相似文献   

11.
刑罚的目的是报应还是预防,自18世纪以来在学者中引起纷争,折衷主义学说由此产生。折衷主义认为,刑罚的目的既在于报应犯罪,又在于预防侵害、保护社会。报应和预防是相互统一的,报应构成刑罚的基底,在此基础上刑罚也应当考虑一般预防和教育改造罪犯之目的。在刑事活动的不同阶段,报应和预防又多有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刑法学派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其中包括旧派和新派在非决定论与决定论、行为中心论与行为人中心论、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对立,以及在后来产生的折中主义犯罪理论。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中的角色与话语目的的关系以及角色如何实现话语目的是语用学探讨的重要内容。角色的多样化导致话语目的的理解也出现多样化,从而影响目的实现。实现话语目的有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两种,话语目的的实现方式与角色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谷芳卿  周敏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140-143
我国近期揭露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表明,传统法人犯罪控制策略面临风险社会的严峻挑战:一是对"重刑主义"刑罚观的挑战,二是对法人犯罪中责任主体与责任分配原则的挑战。因此需要引导公众认同法律规范价值,加强行业监督与监管层级,划定法人责任与雇佣责任的范围,正视风险社会的结构品质,在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中完善归责体系,以期取得法人良性发展与社会安全的双重收益。  相似文献   

15.
专利禁止反悔原则从弃权理论发展而来,与专利等同原则并不具有天然的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禁止反悔原则的发展表明其并非绝对作为等同原则的限制性工具,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在结果上恰好与对等同原则的限制存在某种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平责任原则上升为一般性的归责原则,在逻辑上易产生冲突,实务中也难以操作。因此,在我国的侵权行为法中,不能从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角度来认识公平责任,也不宜使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提法,应该把公平责任作为无过错责任的一种类型来认识和理解,并应最终将其功能归还给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确定,对于该类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一个多元归责原则体系,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责任承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该条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关于免责事由的规定不合理,未对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区别对待等,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学术界更加关注女性,女性主义史学也日渐兴旺。理解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附于社会流行思潮,应当从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本身去探究其价值。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意义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即学理层面的意义;二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具体内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诈骗罪为目的犯,行为人除了实施诈骗行为外,还需证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较难.司法实践中,可以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而对诈骗罪作出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