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在中国文论的话语中有没有“审丑”的问题?什么是“丑”?“丑”与美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抑或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中颇为新奇,又令人困惑的课题。中国古代前贤对此虽有一些零星的论述,但不成片段。从建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话语的视角出发,对此作些新的阐释和探究:有利于推进本土化、民族化的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欧美作家首先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思潮开始涌动,生态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阿比的《孤独的沙漠》强烈体现了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美是文学作品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应是审美的。生态文学作品要描写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更要呵护人类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份美。然而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更要揭露丑,审视丑,给人以震撼,《孤独的沙漠》中揭露了人性之丑,政策之丑,也描述了自然之丑,这一切丑的揭露和描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心地去维护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3.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辩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5.
现实世界本身包含着彼此似乎不能兼容的对立事物,如静与动、美与丑、爱与恨、战争与和平。美之所以为美,源于有丑的对比。和平之所以宝贵,源于战争之残酷。但对立物也  相似文献   

6.
韩愈“以丑为美”和雨果“美丑对照”都强调“丑”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韩愈以日常人、事入诗,影响了宋诗的平易之风,以怪诞奇异之事入诗,拓展了宋诗的表现领域;雨果的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美丑对照观念影响了波德莱尔与罗丹等人。他们的“审丑观念”及“丑”在创作中的大胆运用,开创了文艺界审美活动的新风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异态美浅析     
世界无疑是由真、善、美、假、丑、恶组成的。但世界并不单纯。很多时候,有些事物常令人难以下结论。异态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与优美不同,优美是善的和谐形式,而异态美是恶的和谐形式;它与崇高不同.崇高的内蕴是善.而异态美的内蕴是恶;它与丑不同,虽然内容都是恶,但丑的形式是不和谐的,而异态美的形式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东方术士的“点金术”,只不过是一场诱人的梦幻,但艺术创作中的“点金术”确实是存在的。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就曾说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接触一下,‘丑’就变成美了。” (《罗丹艺术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把现实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而在拙劣作者的手下,美甚至可以变为丑。那么,这个能化丑为美的“魔杖”是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绝对的美与丑,它们是与人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只老虎,孤立地看很难说出它的美或丑;当人们在深山中与猛虎猝然相遇时,它是凶的、恶的、丑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道德意义或价值,强调艺术家的伦理自觉,认为艺术价值的高下与艺术家自身的伦理人格密切相关。因此,他们不仅在反映美的事物时,注意以美引善,而且在反映丑的事物时,也十分注意以丑导善。  相似文献   

10.
尽管由于民族和时代的差异,谷崎润一郎与波德莱尔有许多不同,但他们关注丑恶的审“丑”视角是一致的,到最卑劣的地方、最阴暗的角落挖掘美的创作倾向是共同的。他们不同于以往一味歌颂自然的恬静、童年的率真、爱情的神圣的作家,而是专注于揭示社会的丑恶、人性的阴暗,从丑恶事物中提炼美。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二人转的丑角艺术与说口这一人们关注的话题,分析和论证二者密切的关系,丑角的自娱自乐、自我嘲讽以及对情爱意识的夸大体现的一种狂欢化的精神,进一步说明这两者突出体现了二人转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13.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为: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包括:感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绪力和情感力.在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山峰石地貌景观、云霞气象景观、溪泉潭瀑流水景观、生物观赏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结合作品分析了杜甫诗歌动静庄谐的变化美,美丑虚实的和谐美,悲喜结合、情景交融的沉郁美,认为杜甫诗歌在生活与艺术辩证处理上,实已达到了十分精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黄猛 《河池师专学报》2010,(6):30-33,54
《海浪》是伍尔夫最难懂的长篇小说,但它却是作者的压卷之作。在小说中,伍尔夫借助诗与音乐的韵律,将欢动的生命之美以精巧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程式化、抽象化的人物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人性品格,汇成纷繁的人生乐章;并借助死、丑、忧伤等作为灰色的副调衬托欢快的主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太湖石的丑主要指"瘦、漏、透、皱"的形式丑,作为赏石主体的文人士大夫在中国特有的诗性思维的感召下,对美丑往往有一种兼容的气度,乐于从丑的外形中挖掘美的本质,并赋予其特有的象征意味。深入挖掘丑石背后的象征意味,这意味的形成一方面是借石头本身清、顽、古、怪的特性来象征古人的清高与傲骨,抒发古人的时空观念与命运思考;另一方面也由赏石主体自身种种心理经验促成。物我观照、主客相融共同造就了中国以丑为美、外丑内美的丑石文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西丑美批评理论的梳理及其比较观照 ,指出两种批评理论的个性差异及其趋同性、一致性 ,从中探寻“化丑为美”原则的关键所在 ,并揭示它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其寓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的艺术人生观建构体现出浓厚的美学独立价值和启蒙色彩。审美自由论与审美救赎论成为现代美学进程的重要两端,它们一方秉承艺术独立与审美自律的原则,进而走向艺术化的生存;另一方以启蒙为旨归,注重文艺的审美实践原则及其对社会的改造作用。这两者双向发展却又并行不悖地存在于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美学家的理论中。"双向平行"的意义概括给体验式的艺术人生观带来清晰的理论线索,而朱光潜前期中西融合、两脉整合的美学特质清晰阐释了这一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具有极为明确的目的性,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中,作为源语文本第一读者的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准确传递旅游信息,而且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效果,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意美、形美和音美,使译文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使目的语读者知之、乐之、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