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
铁凝在当代文坛颇负盛名,文学创作成果丰厚。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她提供了多种写作视角。在北京的童年经验铺就了铁凝小说明朗、良善的底色,同时也启发了她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与政治身份一道促进她强调责任意识文学创作观的形成。对责任意识的强调使铁凝的小说创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具有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建构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3.
论林徽因的传统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学贯中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篇章。尽管西方的求学经历给了她良好的知识修养,她的一生却又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难解的渊源:传统礼教下的婚姻观、历代文人的人性关怀精神、儒释道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营造的传统文学创作手法等等,不经意间已经深深渗入到林徽因生活和创作的方方面面,直达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学者,袁昌英的学术背景和学者气质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在中国现代女性书写里程中展现一种别样的风采。她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女性生命体验,取得了较大成功;在散文创作中,她在表现女性独特和细腻的感受时,也呈现出一种智慧和从容的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5.
毋庸置疑西方欧美现代主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莫言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小说与文化小说传统对莫言的文学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小觑。前者使莫言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与自信,后者使莫言获得了传统文化/文学的内在支撑。而且,两者彼此所共有的相似性,使得莫言的小说既能够对外与西方欧美现代主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联,又能够对内与中国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的血脉相连通。二者对莫言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之初,前者的影响以显在的形式存在并凸显,后者以看似缺席的方式潜隐存在于莫言的创作之中;21世纪之初至今,后者以显在的形式存在并凸显,而前者则以看似缺席的方式潜隐存在于莫言的创作之中。总之,两者明暗相继,互为主宾。  相似文献   

6.
在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散文与小说跨界相通的情况,这一策略与方式的选择,一者与作家细腻敏感、多思的个人性情有关,二者与她想将散文小说混着写的创作观念相关,三者也与民族生活、文化长期的熏染有关。散文、小说两种文体的跨界相融,成就叶尔克西创作独特的艺术效果,使得她的作品既是小说的,又是散文的,同时又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7.
从王朔到冯小刚--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改革"阵痛"的中国,正在经历和完成着社会转型,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一度出现失落,崇高被躲避,文学失重,产生了王朔和王朔现象,中国文化正经历着从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形态,转向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社会的变化,审美文化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冯氏喜剧应运而生,冯氏影片的喜剧设计具有一定的后现代特征.从王朔到冯小刚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的发展,恰恰伴随和印证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转型这个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有其特殊规律,在审美趣味、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等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文学传统依然能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在于作家如何汲取。丁玲在创作上对古代文学精华的汲取有三大方面,即推崇圆熟的叙述方式、赞赏高明的写人技巧、熟谙精妙的语言表达,这既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她对文学创作规律认识逐渐加深而形成的。其真知灼见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借鉴传统文学、消化吸收外来文化,最终走向世界,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懈探索,走过了从传统到写实又达现代的创作道路。在这个现代之旅中,叶尔克西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诗意眷想,进入到对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又进而开始对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对古老又单纯的草原牧歌生活的留恋和对文化转型的忧虑是叶尔克西早期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第二阶段,她从对"远方"的怀想,对诗意的营构中走了出来,开始更多地直面文化转型中的无奈现实。到了她创作的第三阶段,叶尔克西在她的想像世界里表达着她对现代人生的观察、认识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中国有一批老作家当代创作不如现代,并从政治上去找寻原因。本文则从文学创作格局、读者审美需要的变化、传统文化形成的心理定势、文学创作自身规律的约束等方面去探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如古代戏剧家和20世纪的郭沫若、曹禺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这一时期以学术文化事业传家的文化家族如何应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冲击,实现价值观念的转换,完成家族传统和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时诸文化家族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德清俞氏家族为例展开对上述内容的论述。"诗书继世长",为传承家学、延续家族传统,俞氏家族尤其注重教育和文学创作,以建立家族各代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从英国当代女作家埃德娜·奥布莱恩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来看,其作品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体现了奥布莱恩这位英国当今文坛颇具代表性的作家在文学创造中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结构学、创作思想、创作主体等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指出她敢于淡化小说结构,并能继承鲁迅的创作思想,关注国民愚昧,关注女性命运,体现了她创作的独特和可贵。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始终以普通市民的心态揣摩都市;用“都市摩登艺术”——电影,独特地表现都市;用虚无冷漠的灵魂影像都市市民。在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张爱玲用自己的方式为滋养她创作的现代都市文化时代画上一个凄美冷清的句号。  相似文献   

16.
杨沫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从她60余年文学创作道路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丰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朝气蓬勃的、爱国主义的、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女作家。杨沫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内容上是健康向上,充满了革命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大胆的开拓,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从《青春之歌》、《英华之歌》、《芳菲之歌》这“三歌”的创作实践中,杨沫在艺术构思、题材开拓、人物塑造以及美学追求几个方面都显示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她的经验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葛水平作为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山西作家,不仅因其高水平的小说创作而备受关注,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她的散文集《心灵的行走》中的诸篇,或发思古之幽情,或记游历之感叹,或怀亲人之思念,无不内蕴着她后来小说中的一些元素。在她的散文中不仅有对乡土情怀的坚守,更表现出难得的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意识的高扬。通过揭示葛水平散文的这种美学意识与文化情怀,有利于理解她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特点,进而也更能确认葛水平在山西文学界乃至当下文坛中所处的坐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的朱光潜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宽阔的眼光构建了在当时显得既“落伍”又“超前”的美学理论,他以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坚持从审美主体出发,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进入,形成了注重直觉的审美经验的文艺批评观,开辟了有别于“反映论”的另一条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之路。同时在中西的融会中,通过“圆形结构”认知模式对中国传统美学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1998年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为标志,乔叶开始了从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二十多年来,小说家乔叶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70后"代表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乔叶发表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其拓宽自我文学创作边界的努力。2019年5月28日,乔叶接受了笔者的访谈,就其小说近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与其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更为全面、立体地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复杂风貌,以求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笔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