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古代遗迹众多,其中房屋遗迹建筑形式丰富,风格独特,是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夏商时期正是古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进入到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本文对此时期的三峡地区房屋建筑遗迹进行初步统计,并对房屋建筑技术与形式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分析,这些房屋建筑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油桐之乡的云阳县,在2013年油桐良种基地建设中,将基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种子园区、试验区、示范区、良种繁育圃区,建设总规模43.97公顷。对中心区和辐射区共16个小班进行了油桐结实量、种子品质、苗木质量、子代测定、经济性状等5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苗木质量和出油率因受干旱影响与常年相比偏低,油桐结实量、种子品质、子代测定均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下的颍河,是中国古陶瓷的孕育之地。建国后我国考古工作在颍河两岸已经发现了名的曲河窑和钧台窑。我经过10年考察发现了中原地区在民间口头上流传下了1000余年的赫赫有名的“神前窑”,它位于登封市西南部的王村颖河北岸,由前庄,朱垌,磨脐,玉翠座大型古瓷窑址组成,其中前庄窑和玉翠窑兼烧唐花釉瓷。该古瓷窑群规模宏大,名声很高,可称为古代中原民间第一窑。  相似文献   

8.
桐油是用中国特产油料树种油桐的种子榨取的油脂。云南省的昭通地区是我国桐油的重要产区之一,因此当地人对桐油极为熟悉。桐油的外观澄清、透明,低温雨雪天气过程中形成的冰冻也具有这一特征,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桐油凌"。  相似文献   

9.
尼旦 《西藏大学学报》2010,(Z1):132-134,155
文章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西藏古代墓葬遗存的起源、早期墓葬形式、发展及衰弱等过程。  相似文献   

10.
桐花煤污病的病原菌和病害发生特点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泽余  周志权 《广西科学》1998,5(4):314-317
1996年至1997年在广西沿海调查红树林植物病害时采集到桐花的煤污病病叶标本,用火棉胶贴片法取桐花叶面上的煤污菌斑显微观察,发现附在桐花叶面上的煤污菌有4种:番荔枝煤炱菌(CapnodiumanonaPat.,其无性阶段为狭籽小箭壳孢(MicroxyphiumleptospermiFischer.)、杜茎山星盾炱(AsterinamaesaePat.)、撒播烟霉(FumagovagansPers.)、盾壳霉(Coniothyriumsp.)。调查发现煤污病只发生在生长于河口内缘的桐花,其他地方的桐花没找到病株;几种煤污菌常常一起着生在一叶斑上;桐花煤污病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相似文献   

11.
桐油作为中国特产,在中国种植和使用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桐油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国际商品后,桐油的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它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军备方面,这使中国的桐油贸易如日中天,桐油成为了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物资和创汇来源。在桐油贸易中,美国占有重要的份额,桐油对美国的经济和军备影响较大。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用桐油打开了美国对华援助的大门,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13.
广西活性炭原料非常丰富如各种植物废料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油茶,油桐,核桃等脂类植物果实壳体,煤,果核,木炭等。目前广西无一家活性炭厂,广西活性炭年需求量2000t ̄3000t,使用活性炭的行业主要是医药,食品,高分子材料工业等。提出:广西应重视无活性炭工业的现状,组织有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产业和管理部门等有关人员深入调研和编制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江苏省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方法 】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 2008),利用江苏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以及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期监测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江苏省重点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江苏省重点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00.63亿元/a,是每年投入的257倍。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大小次序为: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森林游憩价值>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净化大气环境价值>森林防护价值>保育土壤价值。针叶类树种以及梨、柿、板栗、杜仲、油桐等经济树种生态服务功能较高,其他硬阔及杨树面积大,但其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均较低。【结论】公益林分布区应适当将杨树、其他硬阔树种等更新为针叶类,或者梨、柿、板栗、杜仲、油桐等经济树种,以提高江苏省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5.
A large amount of carbonized plant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in one of the outer burial pits of the Han Yangling Mausoleum, which was built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for the Jing Emperor, Liu, Qi (188―141 cal a BC), the four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mains are identified by phytolith analysis and macrofossi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Seeds from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rice (Oryza sativa) and chenopod (possible Chenopodium giganteum)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6.
 漆树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其汁液、漆籽、材质等都可以加工利用,广泛用于化工、建筑、医疗、食品等行业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利用价值,但是在医学、食品、生物等领域应用不足。本文主要从资源分布、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开发现状、研究展望等方面对10年来漆树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重点展望今后漆树在医学领域与生物领域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北亚热带丘陵山区次生森林在不同演替序列中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对江苏省南京市溧水林场区域内36块30 m×30 m样地中的木本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利用典范相关分析(CCA)确定不同演替阶段典型群落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各类型群落中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类型为马尾松-麻栎群落、冬青-马尾松群落、麻栎-栓皮栎群落和杉木-油桐群落,土壤条件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首要因素。各群落类型中的优势乔木树种在>3 m的空间尺度上通常都表现为均匀分布格局,推断种内竞争可能是形成这种格局特征的重要原因。主要乔木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通常表现为中性关系,而对于麻栎-栓皮栎这种功能属性相近的树种,由于受到种间竞争驱动从而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家族法是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起着管理宗族、辅助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家族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起源于宗法浓厚的奴隶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家族法的雏形,隋唐以后至清代逐步成熟直至完备。家族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封建伦常秩序、财产关系、婚姻继承、祭祀、族谱及惩罚等。  相似文献   

19.
光敏核不育杂交稻种子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以鉴定光敏核不育种子纯度;胚芽的酯酶同工酶谱能真实地显现该品种的特征,用作种子的鉴定材料为好;Ks-9/T370为互补型同工酶谱,而W6154/特青为杂种型酶谱;严重劣变的种子,在等电点聚焦电泳下,仍能保持该品种特征的酯酶同工酶谱。  相似文献   

20.
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以及非最后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研究三法司会审在明清得以完善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对今日诉讼制度之建设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