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以丙烯酸(AA)与乙二醇(EG)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出了二丙烯酸乙二醇酯(EGDA)。以EGDA得率为考核指标,对溶剂及用量、催化剂种类及用量等诸多条件进行了研究与优化,发现采用减小体系压强以降低反应温度对该反应更有利,得出了直接酯化法合成EGDA的适宜条件。减压精馏后的EGDA产品经检测证明其纯度较高,满足聚合反应交联剂等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十八酯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丙烯酸和十八醇为原料,由酯化反应合成丙烯酸十八酯。研究了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催化剂和阻聚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由实验得出最佳合成条件是: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为1.2对甲苯磺酸、对苯二酚的用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0.8%,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8h。在此反应条件下,酯化产率可达98%。其酯化产物的熔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丙烯酸十八酯。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糠醛经Knoevenagel反应和酯化反应制备α-呋喃丙烯酸丙酯的新方法.以SO42-/ZrO2作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糠醛与丙二酸发生Knoevenagel缩合制备了α-呋喃丙烯酸,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缩合反应条件,产率94%;采用TiSiW12O40/TiO2作催化剂,α-呋喃丙烯酸与正丙醇酯化合成了α-呋喃丙烯酸丙酯,无需带水剂,产率92.4%,α-呋喃丙烯酸丙酯的含量达99.1%;探讨了醇酸物质的量比值、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对酯化反应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十八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和十八醇为原料 ,由酯化反应合成丙烯酸十八酯。研究了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催化剂和阻聚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由实验得出的最佳合成条件是 :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为 1.2 ,对甲苯磺酸、对苯二酚的用量 (质量分数 )分别为 1.0 %和 0 .8% ,反应温度为 12 0℃ ,反应时间为 8h。在此反应条件下 ,酯化产率可达 98%。其酯化产物的熔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丙烯酸十八酯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固体超强酸(SO42-/TiO2)、杂多酸(H3PW12O40)、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cc)、HZSM-5沸石等为催化剂,合成出了二丙烯酸乙二醇酯(EGDA)。比较了这4种催化剂在丙烯酸与乙二醇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催化剂用量、重复使用次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该酯化反应结果的影响。对4种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并得出了较适宜于该酯化反应的温度、压力等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和对苯二酚为阻聚剂,丙烯酸和十六酯通过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丙烯酸十六酯.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丙烯酸与十六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对甲苯磺酸的用量为0.6%,对苯二酚的用量为0.4%,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5 h.在此反应条件下,丙烯酸十六酯的产率可以达到98%,产品经IR光谱和^1HNMR光谱证实.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AA)与乙二醇(EG)为原料,经直接酯化制备二丙烯酸乙二醇酯(EGDA)的反应。通过实验与检测修正,找出了反应中实际分水量与酯化率的关系,绘制出了酯化率计算工作曲线,研究了反应条件变化对此测算方法的影响。实验证明,此方法可实时、快捷地计算出反应中的酯化率,误差较小,利于对反应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8.
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丙烯酸十八酯,采用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优酯化条件.用合成的丙烯酸十八酯与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得到二元共聚物型原油降凝剂。实验表明,在中原油田生产的高含蜡原油中加入0.1%的该共聚物可使其凝固点下降13℃;当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4:1,BPO的用量为0.9%,在85℃反应10h时,合成的二元共聚物的降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漆酚金属盐聚合物催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漆酚-FeCl3-SnCl4聚合物(UR-Fe-Sn)催化剂催化丙烯酸与正丁醇直接酯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BA)。研究了合成BA的最佳反应条件:醇与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3:1,反应温度113-125℃,反应2h,酯化率达90%以上。考虑了UR-Fe-Sn的重复使用性,重复使用5次后,酯化率仍在77%以上,且该催化剂活性可再生恢复到最佳干活性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1,6-己二醇、丙烯酸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与亚磷酸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CuSO4/NaHSO4为复合阻聚剂,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对合成产物进行了酸值测定和FT-IR分析.探讨了催化剂、带水剂、阻聚剂、反应时间和温度以及酸醇比(丙烯酸/1,6-己二醇,物质的量之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酯化反应条件为:丙烯酸/1,6-己二醇为2.5,催化剂用量(占原料总质量,%)为1.5%,阻聚剂用量(占丙烯酸用量,%)为8.5%,带水剂用量(占原料总质量,%)为65%,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温度为80~90℃.在此条件下,产物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收率可达93.25%.  相似文献   

11.
对文献报道和工业制备N-叔丁氧羰基-O-苄基-L-丝氨酸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叔戊醇钠代替NaH和Na/NH3作为碱处理N-叔丁氧羰基-L-丝氨酸后,再与苄溴在温和条件下反应制得了N-叔丁氧羰基-O-苄基-L-丝氨酸,产率为53%.反应过程中不产生氢气.因此,该方法更安全,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和双环戊二烯为原料,合成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实验表明,磷钨酸作为催化剂时产率较好,产品纯度较高,催化剂的加入量约占总反应物料的2%较适宜;以对苯二酚和吩噻嗪按等质量比复配而成的复合体系为阻聚剂时,有效地阻止了该反应中的聚合副反应,复合阻聚剂加入量为0.8%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以N 羟基邻苯二甲酸亚胺(NHPI)/MnSO4为催化剂,冰乙酸为溶剂,氧气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对硝基甲苯制对硝基苯甲酸,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对硝基甲苯的转化率和对硝基苯甲酸的产率分别达到91.3%和82.5%,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制造企业生产效率,运用模特排时法对某模拟装配过程进行详细的测定与分析,指出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某模拟生产线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生产线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模特排时法不但可以提高作业的标准化,而且能够减少工时浪费,提高生产线平衡率.  相似文献   

15.
聚碳酸亚丙酯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PPC的性能,通过溶液共混法实现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乙二醇(PEG)的共混.利用核磁共振(1H-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研究了共混物复合材料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之间为简单的物理共混,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相容性较好;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最高分别达到63℃和254℃,比纯PPC提高了41℃和29℃;复合材料的亲水性随着PEG组分的增加而增大,是PPC的23~29倍;复合材料溶液降解性能最多比PPC提高9倍,复合材料90天生物降解失重率比PPC提高4~6倍.  相似文献   

16.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s (NPases) were found to be induced in Enterobacter aerogenes DGO-04, and cytidine and cytidine 5'-monophosphate (CMP) were the best inducers. Five mmol/L to fifteen mmol/L cytidine or CMP could distinctly increase the activities of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PNPase), uridine phosphorylase (UPase) and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ase) when they were added into medium from 0 to 8 h. In the process of enzymatic synthesis of adenine arabinoside from adenine and uracil arabinoside with wet cells ofEnterobacter aerogenes DGO-04 induced by cytidine or CMP, the reaction time could be shortened from 36 to 6 h. After enzymatic reaction the activity of NPase in the cells induced remained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lls uninduced.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combin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LSEP)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techniques to diagnose brain death.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leven patients (69 males, 42 females) from the major hospitals of Zhejiang Province were examined with portable EEG, SLSEP and TCD devices. Re-examinations occurred 〈12 h later. Results: The first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LSEP and EEG led to more sensitive diagnoses than the combination of SLSEP and TCD. Re-examination confirmed this and also reveal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CD and EEG was the most sensitiv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to diagnose brain death is superior to using single method, a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LSEP and EEG is better than other combin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