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该区域宗教渗透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呈现出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宗教渗透对跨境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等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云南边疆社会的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成为了云南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最敏感、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抵御宗教渗透不仅要完善政府宗教管理能力、改善经济条件等,更要调动作为文化主体者的跨境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以主动抵御宗教渗透。只有如此才是最有效的抵御宗教渗透举措,才最终有利于和谐边疆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有关人权问题的报告中,中国西藏的语言、文化、宗教、环境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近来,“藏独”分子和少数西方政客又在捏造和炒作。事实上,60余年来,中央政府致力于在西藏建立现代教育体系,藏语的保护远胜于世界上其它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充分尊重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传承藏族文化;在大力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西藏地区生态的多样性与重要生态区,实现了西藏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更加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枝繁叶茂。西藏之所以屡屡成为话题,这既有民族国家理念的差异.也有不了解西藏实际情况所导致的误读、误解,更有“藏独”和一些西方政客别有用心的歪曲。驳斥这些歪曲和误解,还世界以真相.可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方革命史在西藏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藏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使西藏地方革命史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具体内容。文章认为西藏地方革命史具有革命史发生的社会基础的特殊性、西藏地区进行革命缺乏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西藏地区在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特殊性、西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及其薄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东形势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库尔德问题再次凸显。10月初,土耳其与叙利亚关系骤然紧张。土耳其抨击叙利亚支持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从事分裂活动,并调派军队压向土叙边界。库尔德民族是西亚地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印欧语系波斯语和共同的宗教——伊斯兰教,并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库尔德斯坦”地区。“库尔德斯坦”是一个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包括现土耳其东南部、伊朗  相似文献   

5.
宗教问题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在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地位,宗教问题是关系到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离不开宗教问题的妥善处理。要妥善地处理宗教问题,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在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藏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以歌舞为载体表达本民族对神的敬畏和民族信仰。因此,对藏族宗教舞蹈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藏族宗教舞蹈的艺术性和宗教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舞蹈的精髓,从而进一步保护和发扬西藏民族文化,更好地引导藏族宗教舞蹈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仪式是传统的"储存器",储存了民族的历史与历史深处最真实的记忆,无法看见的宗教与神话信仰在仪式歌的"真情诉说"中成为真实的"存在"。由于干旱一直是对关中农业社会危害最大又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所以为禳除旱灾举行的祈雨祭祀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仪式风俗,伴随着祈雨仪式流传下来的祈雨歌是农耕民族在与旱灾抗争中谱写的悲壮乐章。祈雨活动在营造宗教氛围之同时,又根据现实生活之需要使仪式成为最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民俗活动,事实上,神话性与宗教性只是祈雨仪式的显性结构标志,其本质是对民生疾苦与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我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几乎是全民信教的地区 ,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连在一起 ,准确把握好宗教现状 ,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是西藏地区局势稳定 ,经济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和地区冲突的重要根源。在亚太地区,狭隘民族意识恶性膨胀及历史等各种因素,使该地区成为冲突多发带,它严重影响了亚太政治、经济及大国关系的发展。为维持亚太地区的稳定,我们应加强各民族、宗教之间的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邦达昌"家族之兴盛与英印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在政治上亦属西藏上层社会最坚定的"亲英印"派势力。而且因其财力与社会网络,使该家族享有乐善好施的美名,成为西藏传统贵族社会交往的资本与仰仗的对象,并建立了诸多复杂的姻亲关系。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西藏地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凸现",邦达昌"家族成员也在政治路线上呈现多元化趋势,邦达.多吉和邦达·饶嘎共同反对噶厦政府,选择了"爱国亲汉"派路线,而邦达.杨壁仍然拥护"亲英印"派势力,使该家族在婚姻关系、社会网络与政治路径上呈现出比早期更加错综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再论文成公主进藏对汉藏文化交流的促进及其精神的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成公主进藏以来,开启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藏汉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经贸往来愈加频繁,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成公主精神千古流芳,“老西藏精神”与“文成公主精神”一脉相承,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弘扬。文章结合着力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的目标,提出了继承发扬光大“文成公主”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相结合的纵向和横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发展方式上主张催生“文成公主”品牌效应的“三会”推进方式,并提出了孵化培育其衍生产品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民族地区,为我国人口最少的自治区,但是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却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和平解放以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后,西藏经济社会逐渐追赶其他地区的发展,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向国家一体化靠近。追求中国梦是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近代以来西藏百年变迁承载了各族人民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走向未来西藏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做出积极贡献,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国现代化中走进前列,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用中国梦理念构建话语体系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13.
司法管辖,是研究清王朝涉藏刑事案件处理时,必须认真考察的问题。在青海藏区,由于生产方式、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涉藏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体现出许多民族地方的特点。同时,由于涉藏案件主要涉及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冲突解决,也使得青海藏区司法管辖权分配更为独特。在清王朝对青海藏区的全面施治过程中,在"农牧分治"的总原则下,清王朝结合地方特点,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管辖机构,而且在分管区域内,又结合冲突主体、地域、原因等分别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这有效保障了涉藏刑事案件的及时解决,也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和藏区的秩序安定。  相似文献   

14.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绘画唐卡是藏族重要的宗教祭拜工具,具有神秘深厚的教理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其绘画色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图像表现内容。文章研究绘画唐卡的色彩组合规律和精神化符号表现,了解藏传佛教绘画的色彩审美观念和用色习俗,从色彩的运用规律和精神化符号表现两方面分析宗教精神的博大和唐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加深对藏族唐卡中色彩创造的认知和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尤其是对西藏民族工作付出甚巨。毛泽东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及时确定进军和经营西藏的战略决策;精心指导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提出并切实执行慎重稳进的西藏工作方针,为争取西藏和平改革尽了最大努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藏岩画最初的发现者大都是入藏考察的外国学者,弗兰克、杜齐等人最早在藏西发现岩画,杜齐教授很早便推测出这些古老岩画为北部游牧民族所为。中国西藏自己的岩画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在众多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岩画发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各地经调查发现并记录的古代岩画已有近百处地点,上千幅画面,近万个单体图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十几个县境内。瞻望前景,西藏岩画的发现可能还拥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基于岩画发现的一般规律,西藏高原几乎具备岩画大规模存在的诸多条件——牧猎经济传统;鲜明而突出的苯教文化特色;古象雄王国的所在地等等;它们不仅意味着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的铜石并用时期,曾经是文化、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就为岩画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西藏岩画的发现应该是对传说中的古象雄国的揭密,是我们认识藏北高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图象资料。  相似文献   

18.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宣扬“五族共和”理念;以多种形式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中央政府的对藏政策;关注涉藏机构的变革,及时传达涉藏信息。研究《藏文白话报》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变迁,也可为批驳“西藏独立”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西藏的政教分离是民主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发生的一次历史性进步。西藏的社会生产力由此得到解放,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的实行也由此具备了条件。民主改革以来,藏传佛教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僧人不能与达赖集团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等等。正确认识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坚持政教分离,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菜坞寻找香格里拉》(Virtual Tibet:Searching for Shangri-La from the Himalayas to Hollywood),2000年7月Henry Holt & Company,Inc.出版,全书共340页,共22章,由三部分构成。作者奥维尔·斯且尔(Orville Schell,汉名夏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学家。该作品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勾勒了西方人“发现”西藏和制造“香格里拉神话”的来龙去脉,展示了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演变,描述了西方传媒在制造“西藏热”中的作用,分析了西方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达赖在西方的影响和美国与西藏的关系,论及了“香格里拉”神话的破灭与西方人认识西藏的误区。该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学术研究和西藏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上述观点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