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猿”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里一个重要的动物意象。唐诗中使用的“猿”意象包括四个层面:善援之猿与善射之术,这也是构成“猿”意象最基本的层面;哀鸣与清啸之猿,分别代表了愁苦与超脱之情;心猿与听经之猿,它们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豢猿与放猿,文人在猿身上发现了自我,“猿”意象也最终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2.
程焉平 《松辽学刊》2001,(2):31-33,39
本文在讨论了人类行为对疾病发生和传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进化模式”,才有可能减少文化行为的负面效应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南宋词整体评价不高,某些论者指其为“偏见”。然而,在这种“偏见”背后,隐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所秉持的观念,体现了他在文学评论中的文化眼光和文化选择:即以诗歌为北方文化的产物,把“北方的感情”作为诗歌的基础,强调积极入世、改造社会的精神和热情,特别推重融合了“北方人之感情”和“南方人之想象”的作家作品。因此,他的这种词学观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创作动机对他的创作风格起着支配作用。他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表现在“狂”的精神,“怒”的威力,“硬”的对抗,“冷”的锋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上海弄堂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上海符号和文学意象,它融入了作家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代表着一种文化,王安忆以女性作家和弄堂寄居者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开放与保守”、“世俗与诗意”、“包容与排他”等双重性弄堂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炜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具特色的生存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反思名噪一时。《古船》是张炜小说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应当透过意象的解读,探索张炜隐秘在“古船”意象背后的隐喻含义,进而探索张炜小说的思辨范式。  相似文献   

7.
鲁迅坚决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坚决奉行“拿来主义”,然而鲁迅对西方文学的“拿来主义”并非全盘西化、生搬硬套,而是按熙为我所用的原则,融合为自己的血肉,使中国文学既是现代化的,又是民族化的。这鲜明地表现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之中,《阿Q正传》则是其突出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小说中,传统秩序的统治者对庸众的绝对统治与医生对病人诊病的权威性是同构的,政治和医学这两种驱巫仪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呈现。统治者身兼刽子手与医生二职,不仅压抑精神,而且摧残肉身,残缺的身体意象正是病态社会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刘霞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1):138-142
鲁迅作为文学家与其他文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创作,还关注创作之后作品的传播,他非常自觉地利用传媒这个工具来推动当时新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将文艺事业与传播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独特之处,则突出体现在他作为编辑出版人所具有的宏观视野,选题策划追求系统性,对作品进行整合组构,从而一方面不断瓦解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不断缔造新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进而优化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从小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怀抱里,目之所接青山绿水,耳之所闻鸟语花香,这种与自然相亲的经历潜入他幼小的心灵,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使他在处世待人时始终追求“要有自由能流露自然本色,无须乎做伪”的人生境界。追求这种人生境界的林语堂在处理与胡适、鲁迅、赛珍珠等朋友关系时既不苛求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其即其离,皆出自然”。  相似文献   

11.
以昆禄二级公路大普吉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该通车隧道,给出地质雷达在无损检测应用中的工作方法,主要介绍了地质雷达探测的工作原理,包括测线布置、采集参数设定、现场检测和后期资料处理解释。因该隧道通车出现病害,通车前未使用地质雷达探测,而地质雷达具有方便、成本低、精度高的特点,所以通车后选择运用21-002188便携式探地雷达对该隧道围岩进行扫描分析探测。通过雷达测线剖面了解隧道围岩的含水分布、富水区和围岩松散与破碎等不良地质病害隐患,并通过几幅典型雷达图像分析了不同异常情况在雷达图像上的反映。为解决大普吉隧道安全隐患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2.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冲破固有文学观念的樊篱,建立起一种以文本的诗学形态为起点的解读方式,提出了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的新方法,展现了鲁迅杂文艺术世界的广袤和精深,多方面更新了人们对鲁迅杂文的认识,在鲁迅杂文研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其现存诗文中,始终充溢着忧愁悲苦的孤独寂寞之气。通过对其诗歌用韵情况进行统计,并与《广韵》进行比较,得出其诗歌用韵特点,即卢照邻诗歌用韵中同用独用与《广韵》中同用独用基本相同,且卢诗严格遵守四声分押,韵摄之间界限分明,没有跨摄押韵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从"人"的角度,提出他的悲剧观,并通过小说创作展示其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既从普通生活中貌似无价值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叙写小人物的悲剧,宣扬"人"的价值;又使悲剧人物的命运毁灭得十分彻底。进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呼唤"人"的觉醒。这就使读者在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听到作者彻底绝望后希望的呐喊。小说《药》集中体现了鲁迅独特悲剧观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5.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四杰"中命运比较凄惨的一个,落得个自尽的下场。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意象"。根据这些"意象",可以发掘卢照邻的"情志"。分析这些意象,卢照邻作品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组。三组意象分别表现了卢照邻孤独寂寞的感受、伤叹衰老的心境和悲哀伤感的情调。究其悲哀原因,一是生不逢时,才高位下;一是病魔缠身。  相似文献   

16.
卢梭以公意为核心的人民主权论强调主权的至高无上性,否认主权的可分割性和可代表性,这种人民主权论是与代议制不相容的。实质上,代议制是实现人民主权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长沙贺龙体育场双向圆弧形剪力墙的弧长计算、施工工艺流程,着重阐述了为达到“鲁班工程”质量要求,在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也许是"诗余";稼轩之诗,却是"词余".无论数量或质量,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与稼轩词一样,稼轩之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赖聊以诗鸣."(<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