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理学不是概念与规律的简单堆砌,而是知识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实施全面的科学教育,必须彻底走出知识中心的藩篱。物理教学必须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以科学史的视野,去构建课程体系。去拓展科学的人文视界,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曲阜师范大学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心成立暨1992年科学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曲阜师大召开,出席会议的有26人。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齐善铸副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他说:在庆祝党的十四大胜利闭幕之际,在徐利治教授的倡议下,迎来了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心的成立,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对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指出方法论的研究,要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的化学、化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分析指出,我国化学哲学研究中有关化学的定义等6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应当加强化学和科学的人文内容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是是人类实现文明高度发展的两翼,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实现崛起的动力。本文从人文与科学的概念出发,对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关注了科学与人文如何实现统一,指出人类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既要追求"真",又要探究"善"。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关联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深刻的.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两种文化的最终成果和方法论上,而且更重要地体现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上.特别是站在价值论的高度,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两种文化及其精神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科学真理教育、科学精神培养、精神与信息激励三个方面论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教育功能。认识这些功能,无论对于深入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中进行教书育人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全文进入中国七十五周年,回顾自然辩证法事业在中国五十年来的建制化发展,展望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未来走向,2007年4月20日~4月23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了以“历史回顾与未来走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大会共收到来稿30篇,会议内容包括“主题报告、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正式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位科学技术哲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与会代表发言积极、观点鲜明,讨论热烈…  相似文献   

8.
范岱年教授不仅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这个学科,还于七八十年代从西方引入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新学科,成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老一辈领军人物.在访谈中,他介绍了他和库恩、费耶阿本德、科恩等西方科学哲学家接触,引入科学哲学的过程.他还介绍了自己与洪谦、江天骥、邱仁宗、张华夏、龚育之、许良英、戈革、董光璧等中国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的交往,为中国科学哲学、科学史学的学科史研究留下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当前学术界关子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等问题的争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几种不同看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和论证了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具有哲学和自然科学“混血”的两重性的特征;还对自然辩证法研究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其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自然辩证法课程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的指导;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因此自然辩证法课程对于新世纪的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了“赛先生”,之后的百年间科学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科学精神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出发,回顾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百年传承,论述了国人的科学观历经由救国利器到建国生产力、重要文化元素等观念的步步深入的过程,明晰了科学精神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并以科学精神为标准剖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和现存的问题,针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光蕡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方面亦有很深造诣。他倡议废八股、习算数、学西学,在书院开设了天文、算学、格致,制造、机械、外语等新课程,并主持刊刻了不少时务新书和科技著作。他还积极兴办实业,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专门人才,从而使西方科学文化在陕西以及西北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此间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主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体现着科技与人文思想的统一;首倡科教兴国战略以同时推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倡导发展高科技之时不忘科技伦理;倡导大科学观以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发展。这些新观点和新主张克服了单纯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局限,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图书馆学面临新的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学将发生巨变,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应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图书馆学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编辑出版学的一体化,弘扬及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寻求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性与非哲学性--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三本“统编”教材,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方向.《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三种专业刊物,均有副题,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与非哲学性.科学技术哲学不能完全等同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学界倡导把科学技术学建成一级学科是可行的,但要把自然哲学归于哲学学科中.  相似文献   

16.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学--从历史走向现实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科学技术学的框架由时间、认识、实践三个维度构成,它起源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沿着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与社会的进程走向了现实.建立科学技术学是体制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学术界的争论在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既具有哲学性又具有非哲学性,科学技术学要从历史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2000多名海外科技工作者陆续回国,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历经坎坷的归国过程意义深远,使他们成为中国现代留学史上耀眼的群体,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科学报国理念的榜样。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科技工作者群体归国大潮作一历史考察,探讨了他们回国的动因、过程和回国后的工作与贡献,以揭示他们在新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扬帆起航阶段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彰显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