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京富英资讯消息:1999年4月初,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召开了世界水稻大会,袁隆平院士应邀所作的“中国超级稻研究”报告,引起国际水稻界的强烈反响。各国专家认为,中国有希望成为最先实现“超级稻计划”的国家。 “超级稻计划” 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得不把实现计划的时间推…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支持下,中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连续创造了世界大面积水稻单产纪录,继续保持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本文对“十一五”末以来中国强优势杂交水稻创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包括强优势杂交种育种理论和技术、重要功能基因挖掘与开发、强优势亲本和杂交种创制、强优势杂交种产业化技术、强优势杂交种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展望了未来5年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科技视野     
超级稻育种保持领先水平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继续保持领先。这项成果提出了以单蘖生物产量优势为基础,茎蘖顶端优势、粒问顶端优势和根系顶端优势为中心的超高产水稻生理模式和"后期功能型"超级稻新理论,一批  相似文献   

4.
籼和粳稻及WCVs配组的杂种优势及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分别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籼、籼/粳、粳/粳配组,检验杂种F1代的杂种优势与育性,试验结果表明M-201/日本优的每株穗数和单粒株重优势明显,广亲和品种与籼、粳配组能得到具有生物优势而且育性强的杂种F1代,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轮回422为亲梗型的广亲和品种,但02428对籼稻有较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5.
“优质广适型超级稻‘沈农6014’在北纬近43度的辽北稻作区全生育期150天的条件下.百亩以上连片种植单产超过800公斤,而且米质优良。”2005年秋,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辽宁项目区现场验收专家对沈阳农业大学培育的超级稻品种进行了稻田现场验收,采用选点机械实际收获和高中低三类田取样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沈农6014”实际验收产量为810.6公斤,亩。专家组得出以上结论,并一致认为,这是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无论是在品种.还是在配套栽培技术上,都是突破”。  相似文献   

6.
籼粳亚种间杂交获超高产育种新突破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选育成高产新品种的系列新组合“协优413”、“协优9308”和“Ⅱ优2070”,实现了通过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获得超高产的目标。水稻育种界认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是继水稻高秆变  相似文献   

7.
胡萝卜素产生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与单一因素多次诱变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对产胡萝卜素酵母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比亲株胡萝卜素产量高1.6倍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8.
正从改善植株光能高效利用的株叶形态入手,通过杂交和基因重组,聚合优良性状,创造性地定向培育出晚粳稻新种质"测21"。该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好,成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的优良核心亲本。项目组共审定秀水04、浙粳22等新品种54个,形成了粳、糯配套,早、中、晚搭配,丰、抗、优兼顾的系列品种优势,其中祥湖84、秀水11和秀水63连续成为我国南方粳稻  相似文献   

9.
在39°17N,117°18E地区,完成了温室加速水稻世代进程栽培技术体系。利用温室自然温度1年完成2个世代,提高育种效率1倍;人工调温1年完成3个世代,提高育种效率2倍,结合温室加代3年内获得了稳定新品系。结果表明:温室加代一可以解决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生育期超亲大田不能成熟及回交、复交的困难;二可以解决花培育种绿苗越冬难题。研究认为:选育适合本地生态类型水稻品种宜采用温室加代与本地大田选择相结合;选育广适应性品种宜采用温室加代与穿梭育种相结合。温室加代与花培育种相结合是加速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有效方法。提出了温室加代技术关键及杂交后代选择程序。  相似文献   

10.
对02428、cpslo17、培矮64在三系杂交稻中的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和力高低依次为cpslo17、培矮64、02428。cpslo17、培矮64含有对籼粳不育系的恢复基因,02428含有对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三者与BT型不育系的产量配合力都较好,杂种有明显的优势。单株产量主要受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我国豆类植物的研究利用现状,分析了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提出了加强豆类植物研究和利用的具体措施。应加大品质育种、抗逆育种和专用型品种选育的技术攻关以及豆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种质创新工作。关注豆类植物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采用常规育种、远缘杂交,诱变、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基因克隆转育手段,培育携带多种突出优异性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12.
7月16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早稻新品种“中早22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与“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高产示范田正式开镰收割。验收专家组经过现场验收后宣布,该品种的“超级稻”达到了最高亩产693.71公斤的惊人纪录,这也创造了我国早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3.
陶海霞  关欣 《甘肃科技》2010,26(13):175-176,100
选用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系为试材,研究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随品种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性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穗粒数逐渐增多,亩穗数在逐渐减少后,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用正交与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法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成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育种工作中,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又称花粉培养)把杂种的花粉诱导成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照片1、2、3、4)这种方法与各种育种途径(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等)结合,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因此,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05,(9):F0004-F0004
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农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每年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0项,在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直接支持下,安庆市“两系灿杂”及“超级稻”示范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系灿杂”试验示范每公顷单产超1.05万公斤,“超级稻”试验示范工作受到袁隆平院士充分肯定,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记者从科技部等举办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获悉,中国水稻创新育种技术在“十五”期间获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在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又提高了20-30%,超级稻亩产量迭800公斤以上,其中辽优系列在新疆获得亩产1077公斤的超吨产记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共审定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13个,一批亩产超过800公斤的新组合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新乡市五·七干校和新乡师院生物系在河南省农科院协助下,杂交粳稻三系选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三系配套。他们的主要经验是:1.常规育种和三系研究相结合,配合其它育种新方法(如单倍体育种、辐射育种和激光育种等)。他们把常规育种目标改为以选育提供作新恢复系和新保持系用的新品种为主,同时还提供生产上杂交水稻还未完全代替常规品种之前所需要的新常规品种。他们还十分重视常规育种定组合和杂交后代选育密切与三系选育相结合,特别是在常规育种选育提供作恢复  相似文献   

18.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是研究森林遗传和林木良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因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而萌芽,伴随着遗传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完成奠基,在不断推动遗传改良以满足人工林高效培育的良种急需中实现林木遗传育种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启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深入发展阶段。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形成了一个适合树木生物学特点、遗传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应用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基于轮回选择不断推进以选择、交配、遗传测定为核心的育种循环,完成更高轮次的基本群体、育种群体、选择群体和生产群体建设,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或通过远缘杂交选育杂种优势突出的林木品种;或基于有性多倍体化开展多倍体育种,综合利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实现林木多目标性状改良;或采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改良已有林木品种或优异种质等。而林木良种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子园制种和无性系制种,其中体胚发生技术实用化将是进一步实现种子繁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推动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效果,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林木良种并应用于生产,保证用更少的人工林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及林产品,以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林木遗传育种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准确高效的籼稻和粳稻鉴定方法,对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的全基因组DNA序列比对而获得的45个特异插入/缺失(InDcl)位点进行了实验验证.以包括93-11和日本睛在内的44个典型籼稻和典型粳稻品种为实验群体,用45对InDel引物对上述水稻品种的DNA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了多态的电泳条带.对获得的各InDel位点的基因型数据矩阵进行了中性检测(neutrality test),确定了与栽培稻的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位点.进一步对来自亚洲11个国家的栽培稻品种和来源不同12个野生稻物种的PCR产物和电泳结果的读取和分析,计算这些栽培稻品种和野生稻DNA样品在这34个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最终确定了不同样品的籼、粳特性.该籼稻和粳稻鉴定方法被称为"InDel分子指数法".与传统基于形态特征鉴定栽培稻籼、粳特性的"程氏指数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鉴定籼稻和粳稻,而且还具有更快捷、简便和高效的特点.另外,InDel分子指数法还可以用于野生稻样品的籼、粳特性鉴定,扩大了被检测样品的范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nDel分子指数法的建立为栽培稻育种过程中正确选用籼稻或粳稻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也为栽培稻的起源、籼-粳遗传分化、以及籼稻和粳稻在驯化过程中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野生稻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及其利用的伟大成就.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因库.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的 A A 染色体组型野生稻,其优异基因的转移和利用已取得辉煌成就.非 A A 型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不亲和是阻碍其优异基因利用的障碍.常规杂交和现代生物技术(胚拯救技术和细胞工程)相结合是克服种间屏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