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是我国科技工作首先开发研究试用的开创性新方法。简介了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震前增温异常反映地震的历史到运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的开发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新方法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地物、气象等的干扰和排除,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通常伴随着异常增温现象,传统获取增温信息的方式,对异常温度场的整体信息体现得不够明显。为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文章采用双维度插值法及三维整体插值法对震区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温度数据进行插值,重建震区异常温度场,并运用直接体绘制技术对其进行可视化。实验表明,从体绘制结果中能够直观地获取异常温度场的整体信息,更易分析出震前异常增温特征,2种插值算法都能够重建震区异常温度场,相比而言,双维度插值法的绘制结果较为平滑,三维整体插值法更能体现出温度变化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计算模型和NCEP数据提取异常增温信息,分析2009.7.9发生在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Ms6.0级地震。分析表明:NCEP异常增温图像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并且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两者的相互结合分析对于地震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欧洲空间局(ESA)提供的ENVISAT/MIPAS(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PassiveAtmospheric Sounding)卫星观测数据以及ECMWF业务分析场,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中极地平流层大气甲烷和水汽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增温出现时,平流层高、中层极涡先后发生分裂,对应的甲烷、水汽极值中心也同时发生分裂;(2)增温下传过程中,平流层中上层甲烷、水汽同时具有"向上输送"的特征,这主要是由极地平流层的上升运动造成;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造成这种"向上输送"特征在高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增温后期,高层极涡迅速恢复,极涡内的下沉运动将中间层低层的空气(甲烷、水汽浓度极低)输送进入平流层,造成平流层高层极涡(52 km附近)内出现甲烷、水汽浓度的异常低值.  相似文献   

5.
肯定了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作短临地震新方法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地震主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地面增温异常对应的规律,并发现有时震前出现线状云和“热通道”。总结了震兆红外异常的定性和半定量判据;红外异常预测地震的基本思路,并用它进行过多次较成功的预测。同时评述了10多年来该方法取得的试用效果。指出了尚存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认为:该方法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可望成为短临地震预报的新武器。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的热异常已有许多研究,大多研究得出的异常区域面积过大或者远离震中以至于难以判断震中。用温度相减法研究张北地震前的温度变化,发现震前13天张北附近出现了孤立的增温区,张北站增温5.8℃,是当天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最大增温值。增温区长轴为北东向,区内分布有北东向尚义-多伦断裂。震前1天沿北西向张北—渤海断裂带张北的增温也达到最大值,张北地震即发生在这两组断裂汇而不交的部位。将增温区中心预测为震中,误差大概为80km,这一数值结果比目前大多数热异常的研究结果好,显示出气象数据在地震研究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同时,气象数据的观测和加工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处理起来简单方便,本文提出的温度相减法,简便易行,由于使用的是温度的相对变化,避免了各地小气候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如果结合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在地震预测研究中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增温对苏南地区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江苏南部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运用WOFOST模型模拟1980—2010年南京不同增温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在0~2℃,增温使冬小麦发育期提前。出苗-开花期和出苗-成熟期增温,提前了冬小麦的开花期,但对开花-成熟期的持续天数影响较小;提高了冬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平均速率,籽粒干物质积累活跃期延长,冬小麦产量增加,以出苗-开花期增温2℃产量提高最大。开花-成熟期增温缩短开花-成熟期的持续天数,缩短籽粒干物质积累活跃期,降低产量,以增温2℃减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首次试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对日本2003年9月26日Ms8.1级地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新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映临震地面红外异常增温,增温异常区域与GPS监测到的日本板块运动最大速率部位基本吻合,表明红外增温异常与区域地壳相对加速活动有关,两者结合是一种短期临震前兆探测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欧洲空间局(ESA)提供的ENVISAT/MIPAS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Passive Atmospheric Sounding)卫星观测数据以及ECMWF业务分析场,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中极地平流层大气甲烷和水汽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增温出现时,平流层高、中层极涡先后发生分裂,对应的甲烷、水汽极值中心也同时发生分裂;(2)增温下传过程中,平流层中上层甲烷、水汽同时具有“向上输送”的特征,这主要是由极地平流层的上升运动造成;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造成这种“向上输送”特征在高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增温后期,高层极涡迅速恢复,极涡内的下沉运动将中间层低层的空气(甲烷、水汽浓度极低)输送进入平流层,造成平流层高层极涡(52km附近)内出现甲烷、水汽浓度的异常低值.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三种酶活性对温度升高和氮肥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研究增温、施氮、增温+施氮、对照(CK)四个处理对土壤三种酶活性的影响表明:三种酶活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0-10 cm>0-20 cm>20-30 cm(p<0.05).增温处理与对照相比能明显提高土壤脲酶活性(p<0.05),对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施氮处理与对照相比能提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对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不明显(p<0.05);增温+施氮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脲酶酶活性,对蔗糖酶和过氧化氢的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10年来文献增长的论文统计分析,研究文献增长的传统研究方向和新知识增长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揭示了未来文献增长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长型制造提出了一种新的扫描路径──分形扫描路径.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了一种分形扫描路径与常用的直线扫描路径烧结单层铁粉形成的温度场.以烧结零件物理性能好坏为评判标准,表明分形路径较优.温度场理论分析结果可为确定激光扫描参数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稼乐硼肥在马铃薯生长中的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稼乐硼肥在呼和浩特市两个马铃薯主栽区的肥效试验,了解其对马铃薯长势及产量的影响.田间调查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用稼乐硼肥后,马铃薯长势优于常规施肥,两个试验区的产量分别增加5.6%、4.2%,增产显著,亩增收分别为44元、21.4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值得在缺硼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国内几篇提出的文献增长模型所存在的问题.根据乘法原理提出文献科研关系的假说,提出了“研究领域大小”概念,进而修正指数增长模型得到逻辑增长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通常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 ,一个伴随”,即物价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衰退 ,从 1 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具备通缩的两个特征 ,但对“一个伴随”学界有不同的认识 ,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处在较高位次的正数区间内。我们认为对“一个伴随”的认识只能把潜在的增长和实际的增长对应起来分析 ,本文在计量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从而支持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对花翅摇蚊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花翅摇蚊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关系.花翅摇蚊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68℃和742.97 d·℃.在5个温度条件下,内禀增长力(rm)和周限增长速率(λ)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至34℃时最大,分别为0.175和1.191.净增殖率(R0)在26℃时最大,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数量加倍时间(t)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至34℃最短,分别为24.53 d和3.96d.花翅摇蚊对温度较敏感,30~34℃为其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9.
Wang  Zeng  Dong  Gang  Yang  YinTang  Li  JianWe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21):2286-2290
The number of the dummy via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terconnect average tempera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deling of the interconnect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dummy vias.The proposed model incorporates the multi-via effect into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interlayer dielectric (ILD) to obtain accurate results.Using different ILDs,the multi-via effect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Also,the extended applications of the multi-via effect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o obtain the minimum interconnect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 with a given via separation or number.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ulti-via effect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in integrated circuits design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and design accuracy of integrated circuits.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图像结合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地震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NCEP温度异常图像可以较好地反映九江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预示利用NCEP温度异常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进行地震短临预测,对大陆少震区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