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多种针对P2P应用的管理策略的基础上,对校园网中的P2P流量不易监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出口P2P流量进行控制的必要性,通过部署ALLot系统,有效监控了校园网中P2P应用数据流.  相似文献   

2.
校园网应用业务分析与流量实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GreeNer NetRegulator8000对校园网进行双向流量测试和应用业务流量分美分析,得出P2P应用抢占网络带宽过多是导致网络拥塞的主要原因。采用了对校园网进行双向流量和应用业务流量分类控制技术,制定P2P限制的控制策略,重点保证HTTP关键协议的流量。  相似文献   

3.
张志琼  陈莉萍 《科技信息》2012,(24):65+68-65,68
P2P技术采用"无集中服务器"工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客户端资源而优化文件传输的能力,但同时也导致网络带宽资源的极大消耗。本文将在分析各类流量控制方法利弊的基础上,以某高校为例,讨论在校园网中进行P2P流量控制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4.
刘刈 《实验室科学》2011,14(4):133-135
P2P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应用的热点,如何有效地运用P2P技术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P2P基本概念及三种结构模式和基于P2P技术的校园网络应用.P2P技术的大量应用给校园网带来了网络拥塞、安全风险等问题,结合该技术的特点,设计了流量控制模型,并对其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P2P流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P2P流量已经占据了整个网络流量的60%—70%,HTTP、EMAIL等传统的流量已经受到P2P流量的影响,同时伴随大量非授权内容的传播和安全问题。网络运营商、企业网和校园网为保证传统应用的性能,需要对P2P流量进行有效管理。要完成这一目标,首要工作是对P2P流的检测,把它和传统的流量区分出来。该文对P2P流检测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将当前的检测方法分为基于报文层面、流层面和节点层面3大类,针对各类中具体的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了比较。提出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有效对P2P流进行检测。最后分析了P2P流检测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P2P技术的校园网上课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即目前较为流行的点对点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P2P技术打破了传统的C/S网络格式,将中心服务模式转换到边缘服务模式,且所有的客户端又是服务端,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服务器负担,增强了网络访问的质量。随着校园网的逐渐成型,校园网络中有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因此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中逐渐兴起。本文介绍了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环境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校园网的潜在资源,也提高了网络课堂的访问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明利 《科技信息》2011,(26):215-215
P2P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迅速发展,其应用不断增长,势必导致非主要网络应用引起带宽挤占和延迟的增大,在不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的条件下,将严重影响正常的网上办公教学。文章分析在校园网内进行流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凌艳 《科技信息》2009,(14):71-71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校园网的快速发展,黑客、病毒的攻击以及P2P工具的广泛使用,对校园网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流量监控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阐述了目前校园网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流量监控,并详细说明了基于MRTG流量监控系统的搭建过程。  相似文献   

9.
P2P流量识别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用户之间信息的共享和直接交流的需要,对等网络(peer-to-peer,P2P)技术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P2P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网络中的应用形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问题。P2P应用大量占用网络带宽,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性能。因此实现分类、标识和控制P2P流量越来越成为企业、网络运营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2P技术的应用现状、P2P流量的特性以及当前国内外对P2P流量识别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几种典型的P2P流量识别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宁天桥  罗婕 《科技信息》2010,(3):I0125-I0127
本文首先提出了目前在校园网中所面临的带宽饥渴问题,并且对其起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带宽饥渴的首要措施是对校园网进行流量管理的观点:进一步以实例说明了流量控制设备的功能、部署过程、实际效果,提供了一个应对流量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DPI和DFI技术的网络流量检测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流量的迅速增长导致网络带宽的快速消耗,本文结合DPI和DFI构建的高效应用识别系统能有效识别和检测P2P流,对网络监控、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P2P已发展成为Internet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P2P自身对网络资源的过度占用和安全性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P2P流量管理和控制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P2P流量预测与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P2P应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P2P应用在推动Internet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占用可用带宽和网络安全等问题.由于P2P采用了动态端口等技术,使得传统的端口映射的方法对P2P流量的识别不再有效.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P2P流量是网络测量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与C/S(客户/服务器)网络结构不同,在P2P网络系统中,每个节点扮演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双重角色:既向别的节点主动发起连接,又提供监听端口让别的节点连接;既从其它节点下载数据,又向它们提供着上传.基于上述事实,从五元组的流信息中提取出联入连接和联出连接,上行流量和下行流量两个特征.根据这两个特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实时的P2P流量检测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中,解决了主动连接和被动连接判定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在校园网中,大量的P2P等非关键业务吞噬着有限的带宽资源,使得关键性应用得不到保障.本文提出了在校园网中利用P2P监控技术可以改进校园内部网络流量问题.通过部署监控系统,有效监控了校园网中P2P应用数据流量.  相似文献   

15.
李尚增  王锐 《科技信息》2007,(11):177-178
自从1999年Napster出现以后,P2P技术发展异常迅猛,P2P应用流量在2004年底已经占据互联网60%的流量。如果有效检测和控制P2P流量成为新的课题。本文研究了P2P流量的特征和主要的检测控制方法,并实现了一种高效的检测控制方法。实验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P2P流量。  相似文献   

16.
P2P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形式不断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信息共享和直接交流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对其他网络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高效可靠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分析常见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跨层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合特征的P2P业务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了P2P流量统计特征,根据不同应用的流量模式和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统计特征的P2P识别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对数据报文载荷信息进行检查,因此不受数据是否加密的限制,扩大了P2P识别的范围.论文将基于流统计特征的识别方法与端口法、有效载荷特征串识别法等结合起来,构成复合的P2P流量识别系统.实验数据证明,该系统不仅能识别出更多的P2P应用,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较低的误报率和漏报率,应用到实际网络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Panabit的P2P流量监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2P技术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类基于P2P技术的程序占用了大量的流量,如何有效地对P2P程序进行流量监控,是目前局域网络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部署低成本的Panabit流控软件,有效地控制了局域网中P2P程序的流量和所占用的带宽,提高了局域网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特征字符串匹配在P2P流量控制中的应用的说明,阐述了如何用主要数据包来识别P2P数据流及提高P2P流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P2P流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流量已经占据了整个网络流量的60%—70%,HTTP、EMAIL等传统的流量已经受到P2P流量的影响,同时伴随大量非授权内容的传播和安全问题。网络运营商、企业网和校园网为保证传统应用的性能,需要对P2P流量进行有效管理。要完成这一目标,首要工作是对P2P流的检测,把它和传统的流量区分出来。该文对P2P流检测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将当前的检测方法分为基于报文层面、流层面和节点层面3大类,针对各类中具体的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了比较。提出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有效对P2P流进行检测。最后分析了P2P流检测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