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洲的空间部门官员们正寻求一项方案,以便能在小行星接近地球时改变其运行轨道。这一想法是寄予美国和欧洲正计划共同实施的一个名为"AIDA"的项目,即"小行星撞击和偏离评估"。其核心理念是发射两艘小型飞船去拦截一颗65803号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Didymos",该小行星自身还拥有一颗小卫星,两者相互绕转。这颗小行星预计将在2022年掠过地球附近。因而其中一艘重大约300公斤的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飞船将负责撞击这颗小行星的小卫星。这艘飞船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  相似文献   

2.
张衡 《科学大观园》2014,(19):36-37
<正>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使近地小行星维持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力除了引力和摩擦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力。例如最令人担忧的1950DA近地小行星,似乎是由大量尘土类物质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这项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那就是未来人类任何旨在偏离小行星撞击轨道的努力都应该避免直接与小行星迎面碰撞。这也就是说,采用某种手段轻轻地引导小行星偏离当前轨道的做法要比直接引爆小行星更加可取。美国田纳西大学行星科学家本?洛兹提斯表示:"你会希望避免与这些小行星直接碰撞。"  相似文献   

3.
爱尔 《科学大观园》2013,(13):64-65
惊人小行星捕获计划有望在10到12年内实施。一旦小行星成为"囊中之物",科学家计划将其拖到月球附近环绕月球运行——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NASA已经向美国白宫提交了一项惊人的小行星捕获计划,NASA计划在10年到12年左右,用阿特拉斯5号火箭向一颗飞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小行星发射一艘无人"小行星捕获飞船",然后用一个直径15米宽的"巨袋"裹住这颗旋转飞行、重量约达500吨的小行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4,(21):32-34
<正>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使近地小行星维持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力除了引力和摩擦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力。例如最令人担忧的1950DA近地小行星,似乎是由大量尘土类物质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这项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那就是未来人类任何旨在偏离小行星撞击轨道的努力都应该避免直接与小行星迎面碰撞。这也就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前景来看,无论是重型火箭研制还是新型飞船开发,乃至空天飞机新概念的实施,都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瞄准月球火星现在,美国、俄罗斯等国,把载人航天的目标都瞄准了地球近地轨道的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为此,首先要研制出发射深空载人飞船的重型运载火箭。为了能够在月球着陆和从月球返回地球,载人登月飞船一般重量在50吨以上,而且其奔月时的速度要求为10.9千米/秒,因此必须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60吨~120吨的重型运载火  相似文献   

6.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3,(22):65-66
末日的话题在几百年来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但最后都被证明是不靠谱的。不过,长达半个世纪以来,严肃的天文学家们的确在探索这一问题的可能性。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正在对一颗编号为1950DA的小行星开展严密监视。这颗被预计在公元2880年3月16日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直径约1千米。尽管按照日前的估算,发生撞击的可能性仅为0.3%左右,  相似文献   

7.
解除末日小行星撞击地球预警阿波菲斯小行星长期以来都被很多人视作是"末日星球",而今,欧空局的官员们宣布根据该局所属在轨运行的空间望远镜"赫歇尔"的观测数据,这颗小行星的直径约为325米,这一数字比人们之前的估算高出大约20%,此前人们认为这颗小天体的直径为269.7米。在2013年1月9日,这颗小天体在距离地球1448万千米处掠过。除了欧空局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希望找到一种保护地球免遭毁灭厄运的终结手段,在其他所有防御手段失效情况下确保地球安全。为此,科学家希望研制出能搭载核弹超高速的无人飞船,用于炸毁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为让这项计划付诸实施,他们如今正准备筹集资金。这种被称之为"超高速小行星撞击器"的无人飞船,在发射之后可在100天左右飞抵近地小行星,并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引爆核弹,将其摧毁。这一设想由丹麦的小行星防御计划项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宣布,一颗直径580米的小行星将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在2182年撞上地球。鉴于此,美宇航局计划在几年后造访这颗小行星取样分析,以彻底消除其对地球构成的威胁。 造访RQ36小行星的原因 在科学家宣布一颗编号为“1999RQ36”的小行星可能于2182年撞上地球后,这一消息立刻引起全球媒体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0.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外层大气中的爆发式磁能释放过程,产生剧烈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人类生存的近地空间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太阳活动峰期研究是涉及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本文介绍和评述了我国第23太阳活动周的峰期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太阳活动及近地空间环境的观测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的设备,自2023年9月17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墨子巡天望远镜展现出强大的巡天能力,为太阳系小天体特别是近地天体的搜寻与监测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日前发布消息称,墨子巡天望远镜新发现的两颗近地小行星——2023 WX1和2023 WB2近日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这是墨子巡天望远镜发现的首批近地小行星。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称,在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亡的是一颗直径9.66公里的小行星,这颗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引起一场大规模的火焰风暴。科学家在过去30多年间,一直在为导致6600万年前恐龙消亡的原因争论不休,他们的答案在气候变化、火山活动或小行星碰撞地球之间游移不定。如今科学家制成的新模型显示,这种史前动物灭绝的时间与一颗直径9.66公里的天体撞上地球同时发生,而且有关这场大灾难的最新模型显示,这颗小行星撞地球应该会把升华的岩石粒子抛到地  相似文献   

13.
丹麦科学家日前表示,大约38.5亿年前撞击地球的“肇事者”是冰质彗星而非岩质小行星,这表明地球上的水可能是由彗星带来的。  相似文献   

14.
一颗百米直径的小行星,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200倍。这样的威胁是千年一遇,听起来是小概率,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未来的泛星计划,就是要紧紧盯住每一颗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2日,国际小行星联合会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1998CS2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此来表彰这位数学大师对数学事业的贡献;杨振宁教授说陈省身"是可以与欧几里得、高斯和嘉当并列的几何学伟人"。陈省身教授之所以能在数学研究方面达到如此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在天文学中,不同类型的天体均有各自的命名传统和法则。天体命名是一门有内涵的专业学问。小行星自1800年发现以来,到2018年6月累计发现的总数超过75万个。 小行星除了冠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汇编的“小行星总表”数字顺序号外,还可以拥有一个只有该小行星的发现者或发现的天文台站才有权取的专名。到2018年6月,已有专名的小行星超过2万个。文章介绍二百年来小行星命名法则的由来、变迁和修订,并将其中几百个与古典音乐有关的专名分类载入4张表格,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在天文学家群体中,古典音乐爱好者为数不少,也不乏音乐素养很高的乐迷。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科幻电影《世界末日》中,布鲁斯·威利斯和他的核弹小组成功地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但是,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使用核弹攻击可能并不能解除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威胁。在大片《世界末日》中,作为石油钻井平台专家的威利斯,在一颗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危急时刻临危受命,  相似文献   

18.
吕静 《科学大观园》2010,(17):64-65
为什么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或大规模火山爆发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而其他类似事件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化石记录的遗迹呢?  相似文献   

19.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日前于小行星的陨石样本中发现了氨基酸异缬氨酸,且其在富碳样本中绝大多数以左旋形态存在。鉴于氨基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地球上的“左型氨基酸之谜”,该研究小组认为极可能是小行星岩石将生物原材料带到地球,成为了一项佐证“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正筹划捕捉一颗500吨的小行星,并将它重新部署成一个空间站,以便为宇航员前往火星提供一些帮助。目前,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准备制定今后10年的太空探索安排,其中就包括在未来几周内,考虑这项需要耗资25.85亿美元的计划。如果该计划得到批准,该小行星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人类移动的天体。在美国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学院准备的一份可行性报告里,科学家概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