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姜雪艳 《科技信息》2009,(22):241-241
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把这些训练分为理解语言的训练、积累语言的训练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词句的理解,词句的积累,词句的运用,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长期任务。段篇动l练同词句训练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在段片训练的过程中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进行词句的训练。没有词句训练的段篇训练,实际上是一种架空的语言训练。在训练手段上.各个年级都应突出读的训练,包括朗读、默读、背诵。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阅读及其他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教育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进行。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训练语感,鼓励创新,是作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桃 《科技信息》2010,(2):228-228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既有理解训练,又有表达训练。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侧重于理解训练,造成部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低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5.
周琴 《科技知识动漫》2009,(13):101-102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广大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事实证明:语感的培养并非靠教师一味的“讲”便能奏效的,必须切实采用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黔西南州中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说明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存在轻视语言的训练,课外阅读量小,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黔西南州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训练语感,鼓励创新,是作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智力活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老师的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运用新课程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1.阅读与快乐相伴;2.阅读与插图相结合;3.学与思相结合;4.演读相结合;5.阅读与画画相结合;6.读写相结合。阅读教学"六结合"有效的提高了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效率,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训练也己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小学生朗读能力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指导不得法。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反复强调带着感情去读,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如什么地方停顿,用怎样的语调,保持怎样的速度等等,使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语言文字训练、陶冶学生情感的作用,致使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当然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简言之,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扎实训练。但近几年,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偏颅,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被不同程度地遗忘了,阅读教学陷入了重感悟轻训练、重人文轻工具的泥潭,语文本体被严重弱化,出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学力有所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已引起小语界的深刻反思,并在课堂实践中得以矫正。在最近举办的福建省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人们欣喜地看到,语言训练堂堂可见、处处落实,阅读课的语文味浓了,语文气足了,学科个性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16.
杨燕春 《海峡科学》2004,(4):68-68,71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对低年级识字教学作出的准确定位。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同学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又能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担当着特有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训练中,学生的知识获得增长,认识得到提高,思维获得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9.
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各项基本功的训练,也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可是,如何使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能力怎样在训练中得到培养?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上易疲劳,因此,激发兴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训练中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我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提高训练效果的谈几点体会:一、根据汉字特点激发兴趣,进行识字能力训练识字教学比较呆板、枯燥,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我在实践中,感受到对于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必须用各类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我发现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非常有帮助。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逐步达到积累语言,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