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秀梅  牛同训 《科技信息》2011,(10):I0206-I0206,I0208
高职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而企业培训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是校企合作的纽带。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培训能够提高企业对学校的关注度,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的建设。开展企业培训,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克服高职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的建设,一方面社会上的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衔接不当,高职培养出的毕业生"难就业",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为了解决高职学生就业方面的供需矛盾,高校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深入了解企业工作需要,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厦门工业设计人才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凸显工业设计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为主线,从岗位职业(劳动过程"行动领域")能力分析入手,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职工业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4.
姚嵩 《科技信息》2010,(36):I0005-I0005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大多只是充当了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的角色,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缺乏主动性,校企合作仅流于表面,合作的效果并不突出。本文就"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建设进行探讨,重点从校企共建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等方面探讨一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建设,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相似文献   

5.
吴焕岭 《科技信息》2013,(5):256-25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教育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与企业深化合作、制度保障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孙晓媛 《科技促进发展》2010,(8):296-296,298
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推动下,社会心理对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管理主体不断融入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开发团队,加强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好工学结合课程。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针对性不强,以及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从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面向市场,与企业接轨,进行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发适应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实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进行校际合作,从而充分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并为其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借鉴澳大利亚TAFE校企合作,需求导向,联合培养的先进教育模式经验,探索在国内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与5家国际国内知名行业龙头企业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特色课程计划,由企业派驻培训师资,参与课程特色模块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全面对接,最终实现高职学院、合作企业、在校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9.
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而形成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相适应的高职职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可持续性合作,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深化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的有效举措,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但校企深度合作在政府宏观调控、校企配合、平台建设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疏漏,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立足整体,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与评价机制,推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商务管理(家电)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海尔集团顾客服务经营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在互担教学任务、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共同进行课程和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2.
校企融通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重要载体。有效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先进技术、项目经验和文化精神与学校的教育要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工程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加工与再生产,从而提高自身的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明确课程开发坚持双主体育人、促进校企优质资源融合、尊重五年制学制特点、按照职业能力渐进设计的原则,梳理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流程,可以明晰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的ICT产业学院网络运维方向课程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总结了课程开发的成果与经验,以期为其他产业学院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分析,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普遍处于浅层次的现状,找出问题的原因,总结出五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并提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要依托产学结合教育的优势,紧跟行业的发展,突出能力教育,创新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本文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校企协同合作平台,以江苏苏州地区三坐标测量"紧缺"人才培养为载体,开展紧贴地方经济需要,职业岗位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具体分析了高职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四方面问题,重点在三坐标测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师资培养、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合作社会培训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取得经验和成果,指出人才培养要有的放矢,要内涵提升,要职业岗位导向、校企协同,要彰显辐射和服务,要积极灵活拓展专业方向并为专业建设提供思路。研究和实践可为该地区同类高职院校开展类似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对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来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7.
魏巍 《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146-148
高职院校开设营销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双主体"实践技能考评指标符合企业所需。结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企业实例,提出建立以实践技能为目标的营销类课程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堪忧,很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人才规格要求。校企合作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我们要以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马清  李丽蓉 《科技信息》2011,(9):I0017-I0017,I0054
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标准(2010)中指出:课程设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1]由此,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精品课程是提高高职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为例,提出基于BlackBoard平台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开设工管类课程问题与实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国 《科技信息》2011,(21):251-252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而校企联合开设课程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广东省几所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办的课程为例,通过分析对比,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设工管类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校企合作各参与方的行为选择,探讨了校企合作开办课程的关键因素。最后给出了对于高职类学校校企合作开设工管类课程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