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说“得”     
“得”在现代汉语中代表了几种不同层级、不同类属的语言单位,各具不同的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得_1”是一个半虚语素,是判别动词词性的后缀之一,表示“已经得到”的意思.“得_2”是一个普通的能带宾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功能,表示“拿到”、“占有”的意思.“得_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表示“要”或“可以”等多种意思,除具有一般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充当可能补语.“得_4”是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对补语的语用意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是”的多种词性和多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中“是”一个广使用频率很高,相法也相当复杂的词。就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来判断,“是”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助词,也可以是代词、动词,还可以构成连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可以作句子的辅助成分和型结连接成分。分清“是”的多种词性和多种功能。对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兼类词和句构,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是其主要的语法功能。从语义的角度考察作主语分为四种类型;作宾语分为五种类型。受事主语句在甲骨文中应用普遍,为被动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关系宾语句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添加关系介词“于”是甲骨文在语法形式上走向完善的标志;存在宾语句中的动词“有”与受事宾语句中类似词头的“有”存在着密切联系。此外,作定语、作中心语、作状语、作同位语、作谓语也是甲骨文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测度副词"敢"、"敢是"的形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度副词“敢”是在反诘副词“敢”的基础上形成的.“敢”开始兼表测度与疑问语气,后来可以仅表测度语气.测度副词“敢是”与测度副词“敢”在语义上相关联,其形成是一个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过程.在语气演化上,“敢是”与“敢”相同.类化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副词+名词”的结构形式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超常规搭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副词+名词”结构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可以在旬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语法成分。副词和名词结合以后名词的表义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指称意义丧失,语义抽象和泛化,细节意义显现。同时这种搭配格式之所以会有如此旺盛的发展能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超常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有的古代汉语语法书把“属之昭奚恤”(语见《战国策·楚策》)解释为双宾语句。我认为“属之昭奚恤”应该是“动词 宾语 补语”的结构关系,把它解释为双宾语句是不够妥当的。为了便于问题的叙述,我们把“属之昭奚恤”的结构形式简称为“动之名”结构。在古汉语里,这种“动之名”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相似文献   

10.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1.
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春招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33-37,44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吉水方言中,“几”除作数词外,还有副词的多种用法。“个”除作量词外,还可作助词,并具有代词的多种功能。“几”与“个”可以直接修饰单音节或双音节的形容调、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动词“有”,构成“几/个A”或“几/个AB”的形式。而且还存在“几/个A里A”或“几/个A里AB”这种独特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不同古代汉语教材及古代汉语语法专著中关于标志(形式)被动句,即“见…于…”、“为…所…”、“被…所…”中的“见、为、被”词性的不同观点作一番概述,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笔者承《内经》之法,遵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用承气汤类方治疗中兽医内科病情危重兼有“腑实”的病畜,收效甚捷,本方介绍了数例并对下法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而无信”这种语法形式是“体词(各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 而 谓词(动词、形容词或谓词性结构)。在先秦文献中,这种语法形式常见,本文试对其语法、语度作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助词“啊”在宜昌话里的使用范围很广。它可以在名词后出现(“啊1”),也可以在动词、形容词后出现(“啊2”),还可以在句末名词性成分后出现(“啊3”)。而三者的语法、语义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宜昌方言中的“X人”结构具有比较独特的语法特点和表意功能,在西南官话中有着特殊的共时意义,可以成为方言共性研究的一个参照,本文主要从语义分析和语值判断方面对该结构作多角度观察,结合语表,探讨该结构语义整体化,形容词性质,类词结构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古汉语定语后置说的理论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定语后置说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它在语法理论上却难以自立。首先,它在实际运用中已经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其次,这一理论与有关的语法规则不断发生矛盾抵牾;第三,通常被说成定语后置的语言结构其实都是“定语+中心语”的通常结构,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其中“之”字、“者”字所起的语法作用的正确分析从理论上得到充分证明。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一般认为有两种用法,一种作为“有”的否定式,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是实义动词;另一种是副词,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经常作状语。本文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没有”还有一种用法,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又由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