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除霜过程仿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除霜过程内部状态变化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机组除霜过程动态仿真的数学模型 ,采用质量引导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对比表明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除霜过程的动态仿真反映了机组除霜过程的变化趋势 ,为利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机组的除霜过程 ,掌握机组除霜过程中各主要部件的性能变化 ,改进机组除霜性能 ,提高机组在冬季的工作特性与可靠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结霜与除霜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结霜与除霜时的动态性能.在一台制冷量为55 kW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结霜中期的64 min内,风速分布不均匀造成一些支路出口带有液体,导致热力膨胀阀的控制发生了间歇振荡;在结霜后期的32 min内,风速的不均匀分布与霜层导致传热性能的恶化相结合,使热力膨胀阀发生了持续的振荡;除霜时存在系统参数突然剧烈上升的“临界点”,这是由于风冷换热器管外的换热方式由临界点前霜融化成水的相变换热变成了临界点后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在制热的启动阶段和除霜终止切换为制热循环时,排气压力发生了剧烈的突升,这与制冷剂的流量比较大和板式换热器的内容积比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土壤源热泵机组冬季供热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热泵机组各部件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特征,建立了可快速准确地模拟热泵机组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与实验测试值吻合较好。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土壤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COPh基于为3.1左右,优于风冷热泵机组,是一项有效的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4.
信息角     
技术难题 项目名称:智能化除霜技术研究开发 主要内容:1.完成风冷热泵机组的最佳除霜控制方案和计算机软件,实现“有霜除霜、无霜不除霜”,并在该公司户用和商用各10台机组上得到验证;2.完成风冷热泵机组参数的程序化优化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并在该公司户用和商用各10台机组上试验,制热量能提高%以上;3完成风冷热泵机组室外换热器空气流场与热交换器匹配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软  相似文献   

5.
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工况下运行时,存在蒸发器表面结霜、系统性能恶化等问题.针对传统除霜方法在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应用中的局限性,对热气旁通除霜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搭建的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实验平台上,以外径12.7 mm的旁通铜管作为节流机构,对除霜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变化以及环境温度对除霜时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绘制除霜不同时刻的系统压焓图.实验结果表明:热气旁通除霜过程较为稳定,各测点参数变化较为平缓.结合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采用热气旁通除霜方法可明显提高蒸发器进口温度至30℃左右,缩短除霜时间;而除霜时间受除霜稳定期影响较大,环境温度降低或环境湿度增大均会延长系统除霜时间,除霜能耗比值与除霜时间比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热气旁通除霜效率进行计算,其值为46.5%,与其他热气除霜方法相比,效率增长33.62%,除霜时间缩短100 s,说明热气旁通除霜方法更适用于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运行蒸发器的结霜问题,对一种可应用于CO2跨临界循环的热气除霜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对热气除霜过程中系统循环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搭建了空气源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实验台,根据系统各参数点压力和温度变化曲线的实验结果,分析了除霜过程中系统循环的变化规律和蒸发器的除霜特性,发现除霜时热泵系统的流量增大,气体冷却器内的温降减小,故增大气体冷却器出口的CO2气体温度是提高除霜效率的关键。同时,结合实时采集的蒸发器表面霜层变化图像,分析了蒸发器的动态除霜过程,直观观测了热气除霜的除霜效果,整个除霜过程保持了600s,热气除霜的除霜效率为35.6%。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热气除霜方法是用于空气源跨临界CO2热泵系统除霜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的选型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选型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并对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几个应注意事项谈了作者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空调冷热源能耗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 电热锅炉、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 燃油锅炉和燃油(气)直燃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这些常见的空调冷热源方案的一次能耗量、CO2、SO2及烟尘的排放量,分析这些方案的能源利用率、耗能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9.
风机提前启动对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除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风机提前启动对逆循环除霜时间的影响.在一台名义制热量为55kW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上,采用风机提前启动和正常启动对该机组的除霜影响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当排水阶段结束时,风机提前启动除霜实验的排气压力为1234.6kPa,比风机正常启动除霜实验的排气压力低772.3kPa;在恢复阶段,由于制冷剂的流量较大而板式换热器的内容积较小,使2个除霜实验的排气压力在短时间内剧烈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574kPa和488.7kPa;在恢复阶段,风机提前启动除霜实验的排气压力峰值为1808.6kPa,比风机正常启动除霜实验的峰值2495.6kPa降低687kPa,有效避免了因风机正常启动除霜实验的排气压力接近高压保护值(2550kPa)而导致停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程卫红  姚杨 《科技资讯》2006,(27):117-117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运行时,空气侧换热器表面容易结霜,结霜将影响机组的供热能力,而且目前除霜过程的可靠性较差。对空气源热泵在冬季制热运行时结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结霜对机组冬季上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机组在冬季工况下性能提高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空气源热泵机组除霜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空气源热泵结霜特性及其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并对在制热运行时结霜的机理和结霜对传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对空气源热泵机组除霜方法进行了探讨 ,总结了国内现有除霜控制方法及除霜规则 ,提出了除霜问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闭式换热盘管内的水流量变化影响水源热泵系统的整体性能.建立了水源热泵系统能耗数学模型和最佳水流量计算方法,通过水源热泵系统性能的理论计算,得到热泵系统整体性能系数与冷却水温度及冷却水设计流量百分数的拟合关系式;理论关系式表明,在定机组进水温度工况下,系统COP值在某一循环水设计流量百分数下取得最优值.在长江重庆段建立了闭式江水源热泵试验台,进行了变流量的冬夏季工况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趋势一致.该计算方法可以为闭式水源热泵系统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空气源热泵模糊除霜控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空气源热泵进行了模糊除霜控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模糊除霜控制方法,达到了根据需要进行除霜的目的,保证了空气源热泵的供热时间,提高了空气源热泵的效率,在保证热泵机组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减少了除霜次数,是解决空气源热泵除霜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地下水源热泵运行周期内各性能参数的变化,结合Fluent与Simulink软件的各自功能,建立了基于Fluent/Simulink的热泵系统协同仿真平台,把因室外温度变化引起的房间负荷的影响动态地叠加到地下管群上,地下含水层温度场的变化耦合至地上热泵系统中,动态地分析不同流态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温度场的变化、热贯通程度及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P等特性参数变化.研究表明:低流速态,逆流利于抑制热交互,热泵机组的COP值较高;顺流促进热交互,机组COP值最低;垂直交叉流居于两者之间.高流速态,地下水横流起主导地位,地下水横流对于削弱热泵热交互、提高机组的COP值起到积极作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理条件对热泵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不均风速场对中大型热泵结霜工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台名义制冷量为50 kW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研究了风速不均匀分布对机组结霜工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速的不均匀分布是系统反馈控制支路产生振荡的主导因素;随着风速不均匀度增加,结霜速度加快,致使系统的稳定工作时间缩短,系统的换热性能降低;风速分布不均匀度为0.93与0.18时相比,系统的稳定工作时间缩短了34 min,系统的制热量降低约14.2%;结霜振荡阶段,霜层的阻塞作用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风速分布不均匀度的增加,系统参数衰减加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主要的热泵供热形式,技术特征、适用范围和经济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通过对风冷热泵机组的低温性能比较,发现采用地板采暖时,由于地板所需求水温较低,比风机盘管供暖节省。选择低温性能优异的风冷热泵机组,并适当考虑功率大一些,在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均可以满足采暖要求,达到明显节能、环保的效果。风冷热泵结合地板采暖将是替代燃煤采暖的最经济的清洁采暖系统。  相似文献   

17.
燃气驱动冷热水机组变转速运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燃气热泵冷热水机组,介绍其实验系统流程及主要装置设备,建立了系统的性能系数和一次能源利用率的数学模型,探讨了燃气热泵变负荷运行特性,重点分析了发动机转速对系统余热回收量、燃气的消耗量、制冷剂流量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100%负荷范围内,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在系统制热模式、循环水量不变和进口水温恒定等条件下,随着发动机的转速增大,制冷剂流量、燃气消耗量、系统回收热量和系统制热能力增大,而系统的性能系数和一次能源利用率却减小.发动机转速在2000~2500r/min时,系统的部分负荷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冷却塔开启控制策略对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以某办公用建筑为依据,通过建立其系统动态仿真模型,进行了为期20a的系统运行动态仿真,分析了冷却塔季节性与昼夜开启控制策略对土壤平均温度、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系统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土壤温度恢复和系统性能,在季节性控制策略中,冬季开启冷却塔效果最好;在昼夜开启控制策略中,夜间开启冷却塔效果最好.综合各控制策略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冬季开启冷却塔所需总费用最少,且热泵机组运行可靠性满足要求,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19.
地源热泵间歇运行地温变化特性及恢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土壤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地下传热衰减问题,进行了热泵间歇运行实验,测试分析了热泵间歇运行过程中地温变化规律及其对换热率和机组性能的影响.建立基于渗流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对地下垂直U形埋管与周围土壤的热湿耦合传递进行数值计算,模拟了热泵运行状态下地温变化及热泵停歇状态下地温恢复特性;数值分析了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孔隙率、不同回填材料及太阳辐射能对地温恢复过程的影响.实验与数值计算都表明,热泵可控间歇运行策略对于改善地下传热,提高热泵系统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探讨热泵可控间歇运行问题对于地热能高效一体化利用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大型锅炉设计和运行优化的需要,以模块化建模系统MMS为平台,建立了国产600MW火电机组亚临界锅炉的动态数学模型.模型从建立到仿真计算全过程,采用MMS软件操作,执行简单、快速,并以此机理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发生在锅炉内部的物理化学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动态响应合理,符合机理分析.其阶跃扰动仿真计算结果适用于对现场机组变化的快速分析、指导,亦可对锅炉设计提供性能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