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先锋小说贵族化倾向的一个很大因素来自于其“游戏”的叙事策略。拆解与重组故事 ,并置真实与虚构 ,“用语言弄虚作假” ,分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 ,多种智性手段的运用 ,使先锋小说的文本叙事达到了一种“游戏”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酒国》是莫言创作的较为典型、成熟的先锋小说,虽然生不逢时,面世后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先锋艺术成就不能忽视。《酒国》的先锋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虚构了一个欲望无度的"酒国"生活,创造了一个多重文本重复叙述的迷宫化的叙事艺术结构,有着显著的反讽风格,以及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与魔幻写作手法的融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的作品大多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以边缘化的叙述体现出别样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其“文革”题材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的两大叙事特点:陌生化手法——动物视角的采用使非常态的“文革”现实生活得以最真实、最自然地展现;平常化手法——对残酷现实的平常化叙事强化了作品的理性批评力度。  相似文献   

5.
小说<神木>中的人物符号之间存在着两种修辞化的关系:杀人者与杀人者之间是隐蔽的集团化关系,被杀者与杀人者之间是显性的血缘化的关系.同时这两种关系导致了人物走向不同的修辞幻象:杀人者在自我身份的认识上完全丧失了"真我"而走向杀人,被杀者在虚假的血缘化中不断走向真情.因此,运用人物符号修辞化与修辞幻象的理论才能真正解读小说<神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先锋作家,北村突出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特点,写出了形式感很强的“者说”系列小说,而到了1994年的《玛卓的爱情》却转变到注重故事的讲述,以变换叙述者的形式,体现其先锋小说的特点,这种“多声部”的叙事方式造成一种音乐“混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说<神木>中的人物符号之间存在着两种修辞化的关系:杀人者与杀人者之间是隐蔽的集团化关系,被杀者与杀人者之间是显性的血缘化的关系.同时这两种关系导致了人物走向不同的修辞幻象:杀人者在自我身份的认识上完全丧失了"真我"而走向杀人,被杀者在虚假的血缘化中不断走向真情.因此,运用人物符号修辞化与修辞幻象的理论才能真正解读小说<神木>.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故事化的新闻叙述方式寓文学表现手法于新闻叙事,在注重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现、背景交代的同时,将新闻事实转化为故事叙述出来,使得新闻报道形象生动,具有立体感和厚度。这种新闻表现形式赋予新闻一定的美感效应,增强了吸引和打动受众的审美快感。本文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故事化叙事的新闻进行美学层面的探讨,考察其美学特质和美学形态,以期能够给新闻媒体实务带来一定的参考意趣。  相似文献   

9.
孟兆富 《科技资讯》2012,(14):243-243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10.
朱霞 《科技信息》2007,(22):108
《人面桃花》是格非小说创作的又一次超越。小说中的空缺叙事和对填补的追逐是其基本组织结构,但这结构又常常是隐蔽的。同时小说中大量的零散的隐喻的运用在全局笼罩上实现了对现实的因果关系的颠覆和消解。叙述技巧上的空缺和修辞手法上的隐喻的无所不在形成了《人面桃花》独特、完美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12.
复调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打破文体界限,在小说中大胆融入论文、随笔;放弃传统小说"单线构成"的结构方式,提倡由若干享有同等地位的线索结构作品;突破人物的主次之分,让人物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互相照射;挣脱小说叙事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将不同历史时间杂糅并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综交融.  相似文献   

13.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中期兴起的部分先锋小说,以对时间的全新体验作为小说的构题主旨。小说的时间以“空间化”为主要特征,展现了作家灵魂深处的精神原貌,并将叙事时间推上了小说舞台的重要位置。“空间化”时间在展现新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将小说创作引入了形式主义的岐途。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通过人物塑造的“虚”化、情节结构的“虚”化、对话场景的“虚”化等文体策略,突破了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16.
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有法。对于虚构的“单层语义结构”小说,苏轼善于通过叙事制造“震惊体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对于“复合语义结构”小说,苏轼以“改写叙事”和“还原叙事”两种模式实现对历史和传说的“再叙述”与“再阐释”。《艾子杂说》中的叙事特征与“妙悟”的文学传统、禅悦之风的盛行和疑古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中期后,王安忆小说叙事观念逐渐明晰,“讲”故事的意识突出。其小说叙事以“第一人称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和“视角越界”的应用为独特,并产生陌生化效果,完成了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故事化做为流行的电视叙事模式,以收视奇迹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叙事策略已经成为电视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叙事话语这个角度来分析新闻故事化,切实地解决新闻故事化的核心问题,实现新闻叙事话语的实质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词典体小说打破了占据着统治地位,且体现着当今小说观念的小说模式——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这种方式具体呈现为:以词条的形式来展开小说情节或者构成小说的一部分叙事内容,这里,词条展开的叙事形式服从于小说整体的需要,引导着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词典体小说。词典体小说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地位——由边缘到中心,继而实现一种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