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探讨河北省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是假设作物品种、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耕作技术都适宜的情况下,在光、温、水等气候因素的作用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在考虑水分对光温生产潜力限制时,引入作物供水量与需水量之比作为水分订正函数 g=(R+W—f—D)/ET,为鉴定作物水分供求关系的客观指标。其中:R 为降水量,W 为浅层地下水补给量,f 为径流量,D 为对浅层地下水补给量,ET 为作物需水量。计算了各地小麦、夏玉米、棉花等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芜湖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计算了芜湖市气候生产潜力和主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并与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和主要作物实际单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只相当于气候生产潜力的47%-70%,主要作物实际单产只相当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31%-62%,说明芜湖市农作物增产潜力很大;建议对种植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在土肥、育种等环节上加以改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前人全省农业分区的基础上,从计算每年进入各农业区土地生态系统的太阳幅射能开始,逐步计算出各农业区土地生态系统粮食作物生产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和气候潜力,进而得到全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在分析江西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江西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宁夏西吉县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建立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对宁夏西吉县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序列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主要作物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胡麻的现实生产力分别达到了其梯田气候生产潜力的69%,89%,47%及44%,平均为62%,说明现实生产力还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在可控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和温度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支持,利用潜力递减法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特征,采用气候理论潜力为目标进行作物生态潜力预测。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中,光合生产潜力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土壤生产潜力则南部高于北部;1985—2010年,研究区内作物生产潜力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土壤生产潜力损失量分别为16 670.19、8 579.06、3 185.58、1 147.98 t,各占其对应级别潜力总量的2.37%、2.33%、2.33%、1.92%;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研究时段内区域作物生产潜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建设用地扩张造成的生产潜力损失约占农用地生态潜力损失量的50%;黄土台塬区的农用地的气候理论水平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四川洪雅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述了洪雅县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与土地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县主要农作物的光合、光温与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提出了作物生产潜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并在计算农作物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生产潜力指数的基础上,针对洪雅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持续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上海市1873-2017年逐月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上海市逐年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Fisher最优分割、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145年上海市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温和降水对上海市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过去145年上海市气候生产潜力以10.7±3.4kg/(hm~2·a)(p0.05)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气候生产潜力受到降水与气温的双重影响,1873-2017年上海市降水与气温对气候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64.6%和35.4%,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起主导作用。(3)气温和降水对气候生产力的贡献率受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气温每升高1℃,气温贡献率增加4.95%±0.93%;降水量每增加100 mm,降水贡献率减少4.66%±1.10%.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大连地区主要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气候生产潜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光能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计算结果表明: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可达到657~750公斤/亩,水稻可达到1300公斤/亩左右。并以气候生产力指数反映一地的气候生产力水平和光、温、水配合程度。  相似文献   

9.
作物生产潜力指数是耕地分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数,《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中给出了全国各县级行政区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并规定光温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水田和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的水浇地,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对于灌溉条件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水浇地,可以按灌溉保证率对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进行内插获得作物生产潜力指数,或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中,合理确定灌溉保证率的权重,在农用地分等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了后一种测算方法。本文为了验证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以河北省为例,基于灌溉保证率与粮食产量调查数据,以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为单位测算生产潜力折算系数,并采用折算后的生产潜力重新评价全省耕地等别,与原等别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等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算的耕地等别与原等别评价结果总体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0.
呼和浩特市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呼和浩特市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现状以及一般作物特征,建立了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并把温度、水分、土壤肥力、投入水平、春旱等限制因子对土地气候生产潜力的障碍作用,进行了定量模拟分析,探讨了提高区域土地生产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聚焦于水稻、玉米和小麦3大粮食作物,就生长期的定义、界定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基于局地、区域尺度视角,描述了我国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对生长期界定所存在的差异;对应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期的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征这2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期的起止日期主要依据界限温度或现实经验进行界定,界限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气候指标,我国主要以0、5或10℃为阈值;采用滑动平均方法准确估算作物播种和收获的具体日期,适用于局地尺度范围内生长期起止日期的界定.参考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选定某时段作为生长期,便于开展区域尺度范围内气候因素的长期演变研究;改进作物生长期的界定,可准确分析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指标选取和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农业种植制度的制定、作物品种的布局优化等相关工作,能更好地保障作物产量并提高作物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调查和有关研究资料,对南疆具有代表性的干旱地区——温宿县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具体分析,阐明了该县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从该县光能资源十分充裕,光能生产潜力较大、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利于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光照丰富,温差大对作物和瓜果产量提高和优质有利;越冬气候条件较差;平原地区降水稀少,变率大,地区季节分配不均;春旱严重,气象灾害多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农业生产上趋利避害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粮食供需平衡风险”定义为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供需的影响程度。基于IPCC 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B2情景气候条件下的我国粮食生产模拟结果, 构建该框架下我国粮食消费分析情景, 最终建立以自给粮食供应程度为核心的粮食供需平衡风险标准。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探讨县域尺度上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气候变化将会给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带来怎样的风险局面。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形势。3个时段内, 粮食供需风险局面严峻形势由高到低排序: 中期>远期>近期。具体地, 中期面临的供需风险的县市比例高达66.99%, 其中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范围最广, 两者所占比例高达29.5%; 近期风险形势相对较为缓和, 上述比例降低到25.54%, 其中高风险县市比例较低约为10.72%, 中风险约为14.82%; 在空间格局上, 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以及青藏区的东缘面临的风险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东北区、甘新区以及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则相对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北方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的物候影响,系统研究了以干旱和半干旱为特点的冬麦区,水、气、热等气象要素在时空分配方面对小麦生产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气候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光、热、水是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光能资源、热量资源和降水资源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市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与布避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气候变化影响下东北农业生产变化将直接引起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从气候变化角度着手,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影响的关键问题,分析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业4个最突出的影响:热量资源呈现增加趋势,旱涝灾害频次与强度增大,极端低温冷害事件下降,农业病虫害损失显著加重。针对这4个关键问题,从作物抗逆品种选育、作物应变耕作栽培、农田基本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等不同方面形成东北农业适应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进行11年森林气候观测基础上,对低山区域杉木林气候和中山区域常绿阔叶林气候的光能,热量和水分资源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它们的植物气候生产力,提出对桂东北山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四点建议:(1)提高光能利用率;(2)创造更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以更有效地利用热量资源;(3)中山区域的首要生产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扩大非常丰富的水源,(4)引种(进)和推广适宜山地生态气候条件的树种和农作  相似文献   

18.
南方草地农业潜力及其食物安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南方地区草地农业的主要类型,并结合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南方草地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表明,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具有发展多种草地农业系统的巨大潜力。其中典型的南方草地农业系统包括山地温带多年生人工草地、冬闲田黑麦草、冷季和暖季相结合的一年生饲草系统,以及林草复合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口粮消费不断下降,而动物源食物消费不断增长,这就为草地农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简单推算表明,南方发展草地农业、实行以草代粮是可行的,而且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四川省盐亭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盐亭县近48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水稻、玉米、小麦3种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将农作物生产潜力与气候要素的变化结合起来,分别探讨了气温变化对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和降水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亭县冬春两季干旱缺水的气候条件已经成为小麦等小春作物自然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再加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县降水有减少的趋势,水分亏缺将进一步加剧.因此,水利建设是盐亭县农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固存与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及趋势,阐述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测度指标以及测定方法,指出了我国在土壤有机碳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