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运用淡水生态系统中TOP-DOWN效应生态学原理,经宝钢工业配水池现场调查及实验室试验,筛选出一种专一性取食底栖性丝状蓝藻的鱼类-麦穗鱼,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饥饰物 除丝状蓝藻效率比较及配水池初试等,进一步确证其对于宝钢工业配水池壁藻类复合体的清除及抑制水体藻类污染是有效的,从而为宝多水源污染和管道阻塞问题的综合整治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宝钢水库(原水)与配水池(工业水)中的生物本底,特别是藻类及丝状真菌的季节性分布和了初步研究,对存在的高等植物、藻类、丝状真菌等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发现各类生物分布的变动与的季节性变化直接相关,并以这些生物的生长状况为指标对宝钢水体水质的2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抑藻杀菌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南湾水库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上边界处进行取样,检测、分析水中浮游藻类动态,并进行水质卫生评价,发现浮游藻类总数、藻类类别总数及优势藻类属总数的时间变化均比较明显,浮游藻类在5—10月间繁殖比较旺盛.卫生评价表明,浮游藻类污染给饮用水带来潜在风险的时间不低于半年,6月、9月存在蓝藻污染风险;需要加强对南湾水库汇水流域污染源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环境监测,适时冲排水库淤积物,优化自来水厂净水工艺,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4.
深圳福田红树林区藻类群落结构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深圳福田红树林5个分布区的藻类种群、群落结构及生态学进行研究,得出其藻类种类数依次为27,37,53,32和34,藻类密度依次为764800,224000,1062000,374400和2387600个/L.下沙中藻类出现种类最多;保护区藻类密度最高,达超富营养水平。每区均以硅藻门藻类为绝对优势种类.此外尚有裸藻门及蓝藻门、绿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出现.每个样区藻类的种群、群落构成有其特殊性,和藻类本身特性及浮游动物有较大关系.较高的藻类种群数量使红树林区具有极大的原初生产力而且有助于稳定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巢湖蓝藻是一种浮游生物,俗称湖靛,主要由铜绿微囊藻和鱼腥藻构成,这两种藻类的大量增生和死亡,使得水体呈墨绿色,并且散发出浓浓的腥臭味。因藻类残骸在水柱中氧化分解导致鱼类缺氧大量死亡。污染的湖泊水中含有丰富氮磷成份,通过光照发生生化反应,就会生成蓝藻,遇无风高温晴好的天气,蓝藻就会疯狂暴长,  相似文献   

6.
黄萍 《科技资讯》2011,(24):129-130
2005年至2006年,深圳市某两座重要水源水库水质呈现偏碱现象。通过水样水质指标、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及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pH与氨氮、溶解氧、水温和水体蓝藻种群数等指指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其污染的规律性与浮游藻类强烈的光合作用特征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7.
瓯江大溪的浮游藻类与水体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1 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4月对瓯江大溪的统计调查 ,发现有浮游藻类 85种 .藻类的总数和类型与水体污染有关 .在重污染水体中 ,数量最多的是裸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 .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0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5年、2006年等年份对红枫湖的调查资料,总结了过去26年来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等的主要变化: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在26年内由每毫升几百个增为几万个,夏季为藻类数量的高峰期,蓝藻数量始终占优势,绿藻和硅藻数量变化不大。种类上始终以绿藻和蓝藻占优势,硅藻次之,藻类种类趋于小型化。以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作为主要指标,对红枫湖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红枫湖水库26年来的富营养化过程是贫营养至中度富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污染过程是轻污染至β-中污染之间—中污染—重污染状态变化,近年红枫湖水库水体有向中污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太阳岛景观水体藻类演替与生物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宇宙培养法模拟北方景观水体富营养化过程,揭示浮游藻类的演替趋势及多样性变化。研究表明,北方静止景观水体在无外源污染输入情况下,水体污染程度加重主要来源于底泥向上覆水释放营养物质。富营养过程中,藻类并不是所有物种共同繁殖生长,而是优势物种逐渐发生演替。演替过程为:初期为绿藻门、迁移至蓝藻门,至富营养化阶段优势种为黄藻门;蓝藻门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黄藻门由于适应低温淡水环境,其个体数量一直上升,最后成为优势种,不同于我国其他淡水湖及景观水体的水华藻类。通过Margalef’s、Menhinick’s、Shannon-W iener、Simp-son’s和OD(多样性测度)多样性指数计算发现,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浮游藻类的物种丰度逐渐变小,多样性减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太湖无锡湾的污染现状,针对不同水层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来控制和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对于表层水,主要种植一些对氮、磷等有机污染物具有高去除率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和丝状藻类(水葫芦、水网藻等),对于中层水体,主要放养一些杂食性鱼类及吊养一些蚌类.通过它们的作用,去除水体中过剩的氮、磷等有机污染物,使水体的水质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消除蓝藻藻害.与此同时,对底泥较丰富的区域进行清淤,经脱水后堆放在湖中合适的位置,营造湖中人工岛.这一方面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可作为房地产开发用地.  相似文献   

11.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污染治理,控源是基本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生态清淤是有效措施,促进河湖良性互动是必要途径,正确把握湖泊的生命规律是重要课题;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藻型生境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现有的入湖污染仍远超湖体允许的纳污能力,一旦温度、水流、光照等外部条件适宜,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体浮游植物的调查,以及对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7门40属66种3变种2变型,其中以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水域不同而呈现差异,浮游植物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体为寡污型水体.本研究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工园区生产运行过程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的实际质量浓度,客观评价化学品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的影响,文章综合了水环境相关的污染物毒性数据和化工园区背景资料, 确定了优先控制化学品清单,通过选取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内及周边上下游8个采样点位进行监测分析,对该段长江水体中优先控制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内污水处理厂中的三氯甲烷、Zn、四氯化碳等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周边长江江段水样中也发现Cr和Zn具有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对园区污染物制定日常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深层次探究产业结构对环境的作用效果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基于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互关联,使得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仅会对本地的环境产生影响,也对邻近地区的环境产生溢出效应.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究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的中间中心度特征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间中心度高的地区其产业结构演进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表明只有当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的中间中心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改善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2007~2012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建立安徽省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研究安徽省内产业结构调整中,省内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生态污染等不同角度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并据此对安徽省内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河流湖泊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脱氮除磷及去除藻类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析了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表明:与磷资源回收利用相结合的脱氮除磷技术,具有工程造价低、耗能少、处理效果好且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等特点;超声波除藻技术及生物除藻技术,能有效地去除藻类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工业经济在兰州城市经济中的地位,讨论了生态城市与生态工业的关系后,认为兰州建设生态城市的核心是要发展兰州的城市经济,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兰州的工业经济.根据来自工业的污染物是兰州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而兰州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又决定其对污染物的吸收、扩散和净化能力非常有限的矛盾,提出了通过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来促进生态兰州建设的思路,并对兰州建立生态工业体系的原则、目标、途径和当前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