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从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完成学业后,面对择业选择、就业压力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压力等,很多学生表现得羞怯、盲目、自卑、依赖、无助等,往往很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即使能够得到一个岗位,时间不长往往也会因为工作环境、兴趣爱好、工资待遇等问题失去岗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职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的择业态度、择业方式和就业结果。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该文针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要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高等职教内部讲,促进择业观念向市场意识转变是十分重要,要使高职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为此,必须建立重技能、促就业的创新教育机制,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密切结合职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心理适应能力强、职业技术精的创业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作为职校教师好多年,我觉得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一样的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有这样那样的、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而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也难免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我从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抓起,着眼于小事,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佳 《科技信息》2011,(25):199-199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逐步改革完善。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我们往往将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定格在推向就业市场,以学生顺利择业就业为导向,但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我们自身也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每个职业人必备的重要素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那么,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一个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的分析,简单的从以专业教育为抓手,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了解职业需要,合理自我定位;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现;加强心理指导,树立就业信心;引导培养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复杂形势,高职院校学生时在求职择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高职院校只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勇敢地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8.
就业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折射出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不足。因此全面推进职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显得迫切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曹鸣谦 《科技信息》2009,(25):101-102
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文凭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这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大学生毕业生常见的不良择业心理,有针对性的指导调适方法,并且着重于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就业策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彭礼 《科技信息》2012,(34):99-99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的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业形势也越为严峻。大学生在毕业时,面对多种职业、多个单位、多个岗位的选择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以大学生择业的几个因素为出发点,以AHP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建立了大学生择业的层次结构模型。分析得出了大学生择业岗位的取向,为大学生选择工作岗位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纪京楠 《科技信息》2012,(1):298-298,29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学生择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专业对口观念逐渐淡化。更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但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过高,心理负担较重。建议高校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掌握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有的放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铭  王利生  刘小双 《科技资讯》2013,(34):222-222
通过对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查,可以看到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择业非风险化、缺少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学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贺桂桢 《科技信息》2013,(14):248-248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校园周边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毕业群体—"校漂族"。它的出现源于国家相关政策、毕业生择业观念落后以及心理上的潜在压力,它的出现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等方式对"校漂族"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5.
林文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75-178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焦点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如从众心理、挫折心理、自卑心理、急功近利心理、焦躁心理、妒忌心理等。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转变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丰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毕业生合理择业观念的树立与健康择业心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选择职业终究是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到底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因此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大学毕业生合理择业观念的树立与健康择业心理的形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在大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及就业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严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深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工作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强调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为大学生适应择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贾宏刚 《科技信息》2012,(10):307-308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他们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职业倾向、工资期望、地区期望、家长意愿、社会认同度以及学生性别、学习成绩、学院和用人单位态度、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都作为影响学生就业期望心理定位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就业过程将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04 年高职毕业班学生调查数据的研究,探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定位的诸多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纪小红 《科技信息》2012,(34):324-324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重视大学生心理防御,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体育教育发挥着重要独到的教育功效,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